《火星救援》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2015年11月25日 腾讯娱乐


腾讯娱乐专稿(文/如歌 策划/樟木)


《火星救援》原小说作者是加州的IT男安迪·威尔,他是美国国家实验室的软件工程师,沉迷于相对论、航天探索与轨道力学。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人如何在孤独的星球上活下去,于是就有了《火星救援》这本小说。他先是免费在个人博客上更新,后来应邀在亚马逊阅读器上售卖,后来出了实体书,卖得非常好,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



▲马特·达蒙为自己取出体内异物


片中的火星任务正是NASA未来打算实施的,拍摄时,也受到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大力支持。这就涉及到了中国的那部分,也是影片一个槽点。在这部极具现实主义的硬科幻电影中“涉及中国的部分是最不现实的部分”。因为今年10月13日,国际宇航大会上通过一项协议,大致内容是我国将在2022年发射的空间站欢迎各国朋友们添砖加瓦,从共同进行实验到互相借用飞船,只要目的是为了建设空间站都是没问题的。欧盟和俄罗斯的航天机构考虑再三后加入了该项目,而NASA却拒绝了这一提议。看来,中国与美国在科学界的合作,远没有电影圈来得和谐。



▲马特·达蒙在火星上种土豆


大多数科幻电影都需要想象和夸张,比如《星际穿越》,除此之外,它还会加入一个高深的主题。但《火星救援》是另一种风格,实用主义、唯物主义,然后非常客观。没有什么乡愁,没有什么泛滥的救赎的情感。


▲在火星上生存的第一步,就需要科学知识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为了执导这部片子,甚至推迟了讲述人类由来的《普罗米修斯》续集。而据说,为《普罗米修斯》准备的许多道具,都用在了这部电影里。



▲同样需要强悍的动手能力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亲自绘制了一张剧本封面草图,内容是马特·达蒙饰演的角色在火星上说“我一定要用科学在这个星球干出一番天地”。2014年12月,这张草图随美国“猎户座”载人飞船进入太空。



▲在土豆秧完全暴露在火星大气中之前,马特·达蒙已经靠土豆生存了四百多天


片中冷峻的硬科幻与闪光的人文关怀,把人类长久以来对浩淼宇宙满怀的炽热向往诠释得淋漓尽致。马克边种土豆边来一曲迪斯科的乐观,与美国人民“从不放弃任何人”的精神,也一道成为了这场本不可能成功的营救任务的助推器。



▲影片没有感情泛滥


剧组拍摄之前,找了现实中的火星宇航服,但是太巨大和笨重了,没有什么美感,也不适合在镜头前呈现。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不喜欢这样的宇航服,于是剧组最终出来的宇航服只是大体上参照了实际的样子,做了很多美观性的设计。



▲看起来很美很酷


马特达蒙在上一部的太空电影中,饰演了一位略有些反派色彩的宇航员。但是在《火星救援》中,是没有反派的。只有与火星斗,没有与人斗。再说此次火星部分的拍摄,取景于约旦著名的“玫瑰沙漠”瓦迪拉姆,最终效果由实景拍摄加CG共同完成。



▲接下这部戏之前,马特·达蒙曾担心会跟《星际穿越》中的角色很像


但其实,火星上的气压特别低,所以火星上是没有猛烈风暴的,只有清风拂面。小说作者也意识到了这点,表示很遗憾。



▲拍摄现场经常会遭遇狂风,这点与火星环境不符


影片里的一个火星全景镜头中出现了奥林帕斯山(Olympus Mons),这是太阳系中最高的火山。奥林帕斯山火山口深约3公里,顶峰高26公里,平均高度22公里,是地球上珠穆朗玛峰的三倍。



▲火星上的场景很浩瀚


为此,有美国观众说:我们欠我们的中国朋友一条宇航员的梦呢。遥想当年,《僵尸世界大战》中布拉德·皮特发现源自中国的僵尸瘟疫在中国版中成为了“莫斯科流感”。不过,很多北美观众并不买账,有观众说“让我们祈祷苏联并没有因为我们选中国来帮我们而觉得自己被冒犯了。幸运的是我们在结尾还能看到一大堆挥舞着的美国国旗。”



这次上映的《火星救援》并不是中国特供版本


▲视频:《火星救援》终极预告 马特达蒙变身毒舌傲娇小达人,时长02分02秒,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火星救援》宇宙特辑。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