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可以更有情怀:让信息跑赢地震波

2015年11月30日 今日头条


地震的恐怖,来源于它的不可预知。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平均每年有感地震上千次。1949年至今,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我国所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54%之多。有没有办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早了解地震信息,跑赢地震波呢?

1130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与今日头条在北京举行了“互联网+地震”论坛,就如何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地震紧急信息的快速传播和精确送达进行了探讨。

当谈起地震时,人们在关心什么

论坛现场,今日头条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地震”的大数据。


过去一年,与“地震”相关的资讯在今日头条上的总阅读量超过9亿,是用户最为关心的热点话题之一。


今日头条大数据显示,人们最关注的震后相关话题TOP10依次是捐款、余震、灾后重建、瘟疫、伤亡情况、通讯中断、建筑质量、房屋抗震、地震预警和医学救援。


过去一年,房屋抗震关注度的变化在2015年5月和7月达到了峰值。

那么,大家如此关心地震是因为近年来地震变多了吗?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蒋海昆介绍,近年来,大地震是明显多了。有数据显示,上世纪到现在为止前15大地震的排名,2004年以来占了6个,可以看出来大地震在本世纪明显增多。

我们自己家的房子到底能抗几级地震呢?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俞言祥介绍了我们国家的房屋抗震设防原则,通俗地讲就是“一个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山有介绍了地震预警的重要意义。如果提前接到地震预警信息,高铁可以紧急制动减速,公共场所的电梯可以及时停到某一位置上,让人员疏散下来就地躲避,医院收到预警消息可以及时终止手术避免出现医疗事故。

电磁波可以跑赢地震波

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如果可以充分利用纵波与横波速度间的时间差,就可以向周边民众及时发出提醒。数据显示,如果预警时间为3秒,人员伤亡能够减少14%;如果预警时间为10秒,人员伤亡能够减少39%;如果预警时间达到60秒,人员伤亡能够减少95%。

为了抢这宝贵的几秒时间,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与今日头条达成技术上的合作,将共同缩短地震预警信息的产出与传播时间。


今日头条首席算法架构师曹欢欢介绍了合作的技术原理:地震台站监测到地震纵波后,会立刻通过光缆将数据传送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通过实时处理和自动分析生成速报参数,再由今日头条的精准推送引擎在第一时间推送给受地震影响地区的民众,这便争取到了有效的预警时间。

我们该如何与地震相处

但是,当真的遇到地震,我们又该如何去应急避险;除了及时推送地震紧急消息,我们还要为地震防御做哪些准备?

论坛现场,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今日头条市场副总裁林楚方以及著名作家郑渊洁就“我们该如何与地震相处”的话题进行了圆桌讨论。


潘怀文主任向大家科普了地震避险自救知识。他介绍说,我们在谈论地震的时候,没必要“谈震色变”,随时处在一个非常恐慌的状态,我们需要了解地震发生的基本规律和常识,同时要树立一个防范地震减轻灾害的意识,来进行科学和理性应对。

今日头条为何会选择跟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进行技术合作呢?林楚方说,“我们特别感兴趣的一件事就是怎么能够用自己的手艺去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用今日头条的个性化推荐技术为地震预警做出自己的努力。”

作为本次论坛的特别嘉宾,郑渊洁不仅在自己的童话故事中向小朋友科普地震逃生知识,还曾在汶川和玉树地震发生后,向地震灾区捐款。

在圆桌讨论中,郑渊洁表达了自己对于地震防御工作的期许,希望地震预警速度可以越来越快。



长按二维码,勾搭头条君

你关心的,才是头条丨今日头条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