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各地机场在感恩节期间加强了安保检查。
新闻背景
当地时间23日,美国国务院发出全球旅游警报,警报将持续3个月。国务院表示,近期有情报表明“伊斯兰国”(IS)和“基地”等组织正“策划针对多个地区的恐怖袭击”。
声明告诫美国公民,“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上保持警惕”,同时“关注周边环境,避开拥挤的人群和场所”。
这次警告针对全球
郑佳文:巴黎一连串恐袭的发生,说明“伊斯兰国”恐怖活动蔓延到欧洲,美国官方在法定假期到来之际发布全球旅游警报,建议民众少去旅游,意在提供一种警示。
李明波:这个周末恰逢美国人感恩节,下月迎来圣诞节。通常节日前后,数以百万计的民众会搭乘交通工具外出。此时发布全球旅游警告,确实是让美国人很难受。
赵海建:不管怎么说,小心没错的。从今年年初至今,恐袭事件在世界各地可谓此起彼伏。很多人都拟定诸多出游计划,结果很多旅游目的地都成“恐怖地带”。巴黎袭击发生后,就曾有消息称美国的一些城市将成为下一个目标。因此,美国人应该防患于未然。
李明波:有几个美国朋友告诉我,因为担心恐怖袭击,他们这几天连“黑色星期五”的购物都放弃。
郑佳文:一般来说,美国国务院发布的警告,通常都是针对某国旅行,例如阿富汗的恐怖主义威胁、尼泊尔的地震和余震等。但这次警告却是全球性的。也就是说,美国游客不管去任何地方都要保持警惕。
世界变得更不安全
赵海建:这只能说明美国反恐战略很值得反省。“9·11事件”发生以后,美国大张旗鼓地进行反恐。但在十多年以后,世界却变得更加不安全,可以说是越反越恐。
李明波:这个全球旅游警告确实有些不同寻常,但大家需要宽心的是,这并非首次。2011年,本·拉丹被打死以及随后迎来“9·11”十周年纪念日时,美国就发布过全球旅游警告。
郑佳文:而美国国务院最近一次发布相同规模的旅游警告是在2013年8月,当时是为了应对“基地”组织的威胁。这次警告只是再次表明,全球的恐怖威胁没有消失。
李明波:美国在14年前遭遇“9·11”袭击,但此后恐袭就远离美国本土,倒是欧洲成为全球恐怖袭击的重灾区。
赵海建:因此,有人说欧洲国家被他们的美国盟友给坑了。多年来,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追随美国,在中东、北非地区挑起诸多战争,在激起仇恨的同时又让这些地方成为动荡的火药桶。
但这只是一部分原因,今天恐怖局面也与欧洲内部的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很多恐怖分子本身就在这些国家长大。
警告助长恐怖情绪?
郑佳文:美国拉响全球旅游警报,受伤最深的就是欧洲游。要知道,美国是欧洲游客最大来源国。巴黎恐袭后,许多打算去欧洲过圣诞节的游客都犹豫是否要改变行程,这个旅游警报可能让更多美国人果断放弃欧洲游。旅游收入减少,对欧洲经济来说又是严重打击。
赵海建:这不能怪罪旅游警报本身,更主要的是恐袭惹祸。即便没有旅游警告,很多人近期内恐怕也不会轻易选择去这些国家旅游。
李明波:事实上,这类旅游警告一直受到批评,因为警告非常模糊,没什么实际价值,只是因为恐怖分子制造了一种恐怖气氛,政府就采取了这个措施。
郑佳文:公众也可能对这类的旅游警告迷惑不解,因为警告没有明确具体的威胁是什么。从某种角度说,这种警告助长了恐怖情绪。
各国应该联手反恐
李明波:数据表明,最近两年来全球进入新一轮恐怖主义袭击高发期。美国领导盟友们进行了14年的反恐战争,虽然美国打死了本·拉丹,“基地”也基本丧失在欧美制造大规模恐袭的能力,但世界却没有因此而变得安全。
郑佳文:特别是近期,“伊斯兰国”给世界安全形势造成巨大威胁。越来越多国家加入打击恐怖主义的阵营,但我们依旧频繁地看到我们不愿看到的血腥和暴力。
赵海建:在美国的这份警告中,就提到“基地”也可能发动袭击。此外,“博科圣地”等恐怖组织的危险程度也不亚于“伊斯兰国”。
除了恐怖组织可能发起的袭击外,个人也可能受极端思想蛊惑发动“独狼”式袭击。
李明波:法国正全力以赴组建一个击败“伊斯兰国”的全球军事联盟,俄罗斯正期待与欧洲缓和因乌克兰危机导致的紧张关系。但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的举动,可能令全世界联合起来打击恐怖主义的努力成为泡影。
郑佳文:本来,受到极端恐怖主义威胁的国家是存在共同的敌人,但现在却因为各自的传统地缘政治利益,难以团结起来反恐,确实令人寒心。
赵海建:极端主义分子在各国滥杀无辜平民,并蛊惑一些不满现状的民众,已经构成一种新的全球性安全威胁;可是受威胁的主要国家,仍然没有跳脱出传统的地缘政治考虑,给恐怖主义的继续肆虐制造了不必要的机会。因此,各国应联手打击恐怖主义。
(本文整编自网络广州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