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美国没高考,录取也麻烦——仍看重分数

2015年12月02日 美国华人资讯


美国的大学录取,要求各种考试成绩,但每个成绩都不能单独构成录取的决定性因素。那么,美国大学的录取看分数吗?换句话说,美国有所谓高考吗?

大学录取不看分数是不可能的。美国的大学,不仅看重分数,而且这些分数的含金量会被一系列的量化追踪研究所验证。SAT的声誉,是建立在过去的一系列统计数据基础之上的:SAT的成绩,与考生日后的事业成就、收入水平有着明显的正向关系。如今SAT陷入危机,则来源于一系列新近的统计研究:SAT对应试者前途的预见性已经大大减低(大概和刷题太多使成绩灌水不无关系)。与此相对的是,高中成绩、AP等其他标考的成绩,则显得越来越重要。

哈佛录取办公室主任William Fitzsimmons声称,SAT所揭示的东西,在高中成绩单上大致都能反应出来。读的高中好、功课好,SAT成绩就高。言下之意,SAT成绩几乎是个重复性指标,没有太多独立意义。许多大学的录取办公室也纷纷强调高中课程及其难度的重要性。如果你们学校开了两门 AP课,你却都没选,哪怕你SAT得了个高分,录取办公室也不会轻信你的能力。2014年,一项基于12万多名学生的研究揭示:哪怕是在很糟的高中上很容易的课,成绩好的学生在大学表现也比较好。

为此,许多大学的录取办公室在处理申请信时都建立了一个复杂的排名体系给申请者安排“座次”。这个体系,基于申请人的高中平均成绩、标考成绩、AP成绩等等。至于各项成绩各占多大比重,几乎是一个学校一个规矩。而且,这些规矩往往并不对外公布。

这种录取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是建立在高中的信誉基础之上。因此,大学录取办公室和高中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最近的一篇研究声称,录取一位可上可下的学生,有时甚至取决某录取官要还这名学生的高中升学顾问的“人情”。注意,这里的“人情”没请客送礼等各种腐败因素。双方往往从来没有见过面,这是指一种非常紧密的职业关系。比如,某高中的升学顾问为某大学连续推荐了几位优秀毕业生,大学方面相当满意。但某一年,这位升学顾问推荐的学生没有被录取,于是就质问大学:我们这么好的学生你们怎么不要?大学录取官员觉得过意不去,第二年对他推荐的学生尺度就会放宽一些。

这种特殊关系背后的现实是:美国四年制大学有将近4千所,公立、私立高中加起来有10几万所。同时,美国的教育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录取办公室怎么能知道某高中的A究竟有多少含金量?如果几万份申请信处理起来都吃力的话,怎么可能去一一评价这么多所高中?

在这种局面下,各个层级的大学,都发展出自己的一组生源“输送高中”。以顶尖的公立高中为例,几乎都有些和自己关系相对更好的大学。比如,A校毕业生经常受到哈佛、布朗、芝加哥的青睐,B校毕业生则进普林斯顿、宾夕法尼亚的把握更大,C校毕业生在斯坦福、达特茅斯的机会不少……道理很简单:大学录取办公室不可能知道这么多所高中的底细,只能在以往的经验上建筑自己的评价体系。如果往年从A校录取了几个学生,这些学生的表现也都相当令人满意,那么自然会对这所学校比较看重。

历史,在这里仿佛又兜了个圈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常春藤依然片面依靠新英格兰地区少数贵族寄宿高中作为自己的“输送校”,使盎格鲁撒克逊白人上流社会垄断了精英教育。二战后这样的垄断被打破,公立学校的学生大量进入一流大学。但是,美国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导致了公立教育的两极分化,最终在公立学校中产生了类似的“输送校”。所不同的是,如今的“输送校”,比当年的“输送校”范围要广泛得多。不过,如果你从一个很差、不为人知的高中毕业,拿着全A的成绩单,去普通大学大概表现会不错,去一流大学就很难说了。毕竟差高中的标准太低,也许一个A还抵不上好高中的一个B。在这种情况下,SAT和AP等标考成绩,就可以为大学录取办公室提供难得的衡量标准。

(本文整编自新闻晨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