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观点:金融人看雾霾下的京城

2015年12月03日 KVBFX墨尔本


年底将近,北京这两天却正经历着今年以来最严重的雾霾。从27号开始已经连续五天重度雾霾,PM2.5浓度激增十几倍,大部分监测点的数值都超过了1000微克/立方米的爆表级别。我的朋友们在朋友圈里都忙着分享在上班路上拍到的北京雾霾下的街景,下面就给大家上图:
这是我的一个同学用手持设备测量的数值,令人吃惊的已经超过了2000微克/立方米:

这张图是朋友们在办公室里测量的数值,OMG(个人怀疑这表有点夸张):
27日,北京气象台首先启动了黄色预警,44小时后又将预警提高到了罕见的橙色级别,记得上一次橙色预警已经是一年多前的事情了。北京教委下发通知,各大中小学校停止一切课外活动,甚至有的小学已经停了课;许多高速公路都采取了道路封闭措施。路上行人几乎都是“全副武装”,市区药房的防霾口罩已经被抢购一空,我在路上行走甚至觉得眼睛会有刺痛的感觉。这就是现在的北京。
政府在治理雾霾的问题上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老百姓们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渐加强,但这毕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努力。作为金融从业人士,我想从自己的角度上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雾霾到底和经济有什么关系?

这不得不提到我们的经济结构:
Ø 中国重工业在工业比重中过高。重工业导致的空气污染是服务业的9倍;
Ø 中国煤炭消费占到能源消费的67%,而清洁能源只有13%,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只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煤炭导致的空气污染是清洁能源的10倍;
Ø 中国城市中,公路出行比例约为93%,而地铁出行比例只占到7%。车导致的空气污染是地铁的10倍。
这样的一个经济结构必然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要想减少我们的城市雾霾,则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而这些调整就必然会牵扯到国家的经济和金融政策。我们现在的经济结构是一个为经济发展服务且长期积累的产物,要想进行完善并不能一蹴而就;比如利用调整工业用地价格来减少重工业比例,增加企业和个人社会责任感等都需要一个逐渐的过程。
涉及到治理,从经济和金融的角度也可以给出一些建议:
Ø 提高工业用地成本,降低工业投资冲动(这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并不很容易实现);
Ø 调整行业赋税:降低服务业赋税;
Ø 提高煤炭等行业的赋税;
Ø 提高企业排污成本:增加排污相关的税费;
Ø 提高对清洁能源的补贴;
Ø 限制城市汽车出行:利用限号、限牌等方式,减少城市汽车出行比例
Ø 加大公共交通建设投入:鼓励清洁交通项目的开发(比如地铁)。
这只是我们金融人对雾霾的一点想法。环境治理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希望各行各业都能贡献一份力量。最后放上一张我小时候北京的蓝天图,就算当作前进的动力吧: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