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80后的生存状态、价值取向等问题频繁成为国内舆论的热点,各种新名词也层出不穷,如月光族、啃老族、蜗居族、麦兜族,反映了这一代人的尴尬境况。美国的80后是不是也在而立之年备受“买房”、“找工作”的烦恼?皮尤研究中心(Pew)发布了一份关于美国80后的调查报告,颇具参考意义。
调查中,美国80后被要求对“买房”、“成名”、“婚姻成功”、“做好父母”等人生的各大目标进行归类排序。结果表明,“做好父母”受到最多80后的追捧,有52%的80后认为它是“最重要”的人生目标;“婚姻成功”位居第二,30%认为“最重要”;排在第三的是“帮助他人”,21%认为“最重要”;“买房”以20%“最重要”的支持率屈居第四;接下来“宗教生活”和“高薪工作”并列第五,各自获得了15%“最重要”的认可率;排在最后的是“成名”,只有1%的80后认为“成名”是最重要的事情,另有3%的80后认为它“很重要”,86%的绝大多数认为这“不太重要”或“根本不重要”。
这些数据表明,美国80后首先追求的是家庭和责任,而不是金钱、名誉和地位。皮尤中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抽样调查,是一种定量分析,其样本是否有局限性,结果是否准确,难以百分之百断定。但是,如果在美国工作和生活,也不难从“定性”的层面感受到这些价值观在主流社会的涌动。
举个例子,美国人极其重视毕业典礼,一人毕业,常常是举家前往。毕业典礼的重头戏是嘉宾演讲,演讲人都是各个领域的顶尖人物。不难想象,在这个场合传递的价值观,对年青人影响极大,一些名流人物在名牌大学的演讲辞也因此广为流传。
奥巴马可谓其中的代表人物。2008年5月,他受邀在卫斯理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他说,他刚读大学时无所事事,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后来由于母亲和师长的影响,他开始关心公共事务。1985年,他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选择去了芝加哥的一个草根社区工作,年薪只有12000美元(当年平均工资约为14500美元),奥巴马在那里工作了3年。他回忆说,没有别人为他提供的帮助,他走不到今天;但没有他自己试图去为别人和社区提供帮助和服务的过程,他就不可能找到人生的方向、更不可能走到今天。他的结论是,个人的生活和公众的生活其实是不可分割的,个人的救赎取决于集体的救赎。一个国家需要改变,就需要有更多的人站出来,承担起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责任。
如果说奥巴马是政治人物,有“说教”之嫌,不妨把视线转移到商界和学界的领袖。2007年,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主题就是鼓励毕业生去帮助他人、帮助世界减少不公平的现象。他说:“我的母亲,从来没有停止过督促我去为别人做更多的事情,你的能力越大,别人的期望也越高”。同年,因为《最后一课》而名闻世界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兰迪·波许在该校的毕业典礼上说:“你必须找到自己的激情,不能放弃……如果说我这一生学到了什么东西的话,那就是你不可能从物质和金钱当中找到激情”。激情从何而来?2005年,苹果公司的总裁史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说:“你必须要有勇气去跟从你内心的呼唤,而不是别人的观点、外在的声音……只有找到你真正的激情和所爱,你才有可能做出伟大的工作”。就我自己经验来看,仍记得几年前我的教授在毕业典礼上的谆谆寄语:“事业的成功很重要,但你们要记住,不能把事业的成功置于家庭之上,人生需要的是一种平衡的成功”。
重视家庭、乐于助人,美国80后的这种价值观,其实和上几代美国人是一脉相承的。皮尤的调查表明,从上世纪20年代以来,“做好父母”就一直名列榜首,是近4代美国人最重要的人生目标。至于“帮助他人”,在3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重要性排序和80后只有微小的差别,以一个百分点之差排在第4位。此外,数据还表明,有57%的80后在最近一年内做过志愿者,在30岁到45岁的人群中,这个比例是54%,在46岁到65岁的人群中是52%,几近一致。
美国的80后还有什么其它特点呢?近几年来,美国经济跌到了1930年以来的谷底,一蹶不振,不少80后一毕业就失业,跟上两代人相比,他们就业率是最低的,只有41%拥有全职工作,但调查结果却表明,绝大部分80后对前景持乐观态度;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由于信息革命的深入和渗透,75%的80后都在使用FaceBook等社交网站,83%的80后即使睡觉也不关闭手机,这些比率,都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美国人。此外,和前几代人相比,80后更支持种族平等、跨种族通婚,对同性恋和移民的态度也更加开放。例如,有45%的80后认为“即使意味要给予黑人等少数民族优先权,也要大力推进种族平等”,而上两代人只有27%和30%的人持有相同观点。皮尤研究报告总结说,和上几代人相比,自信、通过信息技术紧密相连、乐于接受改变是美国80后最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