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是否管教来家里做客的熊孩子?

2016年03月18日 走遍美国



作者/蔡真妮     授权发布 

在北美生活了二十年,经常去美国朋友家参加party,参加“妈妈俱乐部”还有童子军的活动,看到他们在待客时如果做客的孩子调皮捣蛋,一般情况下都是不管的。


不管的原因在于:孩子的父母会在第一时间去管,所以不用主人开口。


我们中国人在自己家招待客人,如果客人当场管教孩子,即使心里很不喜欢孩子捣蛋,也会出言相劝,说:不要紧,没关系,小孩子就是会调皮……等等场面话给对方大人面子;而美国人在父母管教孩子的时候,不管什么场合地点,都是不介入不干扰的,所以即使是在做客,父母的管教也会非常有效。如果孩子一直犯“熊”,有的父母会给予孩子严厉警告,还有的人怕影响气氛也为了教育孩子就会提前离开。

孩子犯“熊”的时候,父母顾及到孩子的自尊心,通常不在人前管教孩子,会把孩子叫到一旁跟孩子讲清楚道理,孩子在家里都已经习惯了遵守规矩,也明白不守规矩会有什么后果,所以在父母管教之后都会规矩下来。


如果孩子的父母没有看到自家孩子犯”熊”,而“熊孩子”的行为影响到了其他人或者对自身有危险,这时候主人一定会出面管的。


主人一般会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讲解自己家的规矩和正在从事的活动需要注意的事项,或者让孩子们换一个地方、换一种方式玩。比如原来在家里玩改成到院子里玩,原来一起玩玩具改成一起玩游戏或者看电视等等。




如果做客的孩子没有跟父母一起来,是孩子们的聚会,美国人的做法是:在孩子们开始玩之前,把孩子们召集在一起,讲清楚玩的规矩,让每个孩子都明白了之后再开始玩耍。因为提前制定好了规则,划好了条条框框,孩子很明确在这家里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不被允许,基本上都不会出大格。


如果有孩子玩起来兴奋过头,忘了规矩,主人都会出声制止,重申规矩,如果孩子屡教不改,那么就不允许他们再继续玩下去,改做其它活动。



比如有一天下午,我领着四岁的儿子三猪到朋友苏珊家玩,苏珊的儿子和三猪是好朋友,她还有个女儿露易丝上一年级。


那天正好露易丝的同学玛丽也在她家,四个孩子一起在起居室里玩。过了一会儿,玛丽发现墙边的架子上有个糖果罐子,里面装满了各色巧克力和糖果,就问苏珊她可不可以吃。苏珊点头说可以,不过她家的规定是每次每人只能拿两块。


于是四个孩子兴高采烈地围着糖果罐挑选出自己喜欢的糖果,每个人都选了两块。


不一会儿,露易丝走过来告状:“妈妈,玛丽没有遵守规矩,她多拿了糖果。”苏珊走过去问玛丽:“露易丝说得对吗?你拿的糖果超出了两块吗?”玛丽点点头说:“你们家的糖果很好吃,我想带几块回去给妹妹尝尝。”


苏珊说:“好的,你可以带给妹妹。”


露易丝大声说:“可她多拿了四块。”


苏珊和颜悦色地对玛丽说:“我们家的规矩就是每次只能拿两块,你也只能给妹妹带两块,如果她喜欢,下一次你领她一起过来吃。”


玛丽不情愿地掏出了兜里的糖果,放回去了两块。


我和苏珊继续聊天,却同时发现,玛丽又偷偷打开了糖果罐,抓了几块糖装进了兜里,这时其他三个孩子都在玩耍,没有注意到。


苏珊站起身,走到玛丽的身边说:“玛丽,每家都有规矩,露易丝到你家里玩要遵守你家的规矩,而你到我们家里来玩,就要遵守我们家的规矩,所以你不能多拿糖果。你可以经常来玩,每一次都可以吃,但是每次都只能吃两块,你明白吗?”


玛丽再一次把多拿的糖果掏了出来。


我和苏珊聊起来别人家的孩子来玩是否该管教的问题,她说:“我的根据就是看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如果我女儿发现她朋友在我们家可以不遵守规矩,那么她也就会有样学样,也觉得家里的规矩是可以随便打破的。所以别的孩子来玩,破坏了我家的规矩,我是一定要管的。”


我问她:如果管了别人的孩子,会不会引起一些后果,比如人家以后都不找自家孩子玩了怎么办?


苏珊回答说: “不会的,我家设立的规矩并不严苛,都是在合理范畴内的,也就是这么几条:只能在厨房吃东西,玩完了一种玩具要收拾好了再玩下一个,一次吃糖不超过两块等等,大多数家庭都是如此要求孩子的。我们家玩具多,露易丝对朋友很友好和善,她的朋友都很喜欢到我家里来玩。那些不守规矩的孩子,不找我家孩子玩儿也未必是坏事,孩子们互相影响很大,别把自己孩子带坏了。”


美国人管教来家里玩的“熊孩子”的出发点是为了让自己家孩子明确知道规矩立了大家都要遵守,不能随意通融,如果来家做客的孩子可以破坏规矩,那么对于自家的孩子就难有说服力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来做客的孩子是跟着大人来的,家里没有能和他玩到一起的同龄的孩子,那么孩子会很无聊,坐不住。那么做客的父母会提前准备好能让自家孩子在这段时间内可以坐下来的活动,可以是一本没有看过的书或者一种他没有玩过的玩具,还可以让孩子玩玩电子游戏等等。


做主人的得知有“熊孩子”上门,也会提前准备好适合做客孩子年龄的零食和活动,帮孩子找些他感兴趣的事情做,家里易脏易碎的东西都提前收拾好。


说到底,“熊”孩子之所以“熊”,是因为父母管教不利,所以管教好自己的孩子,别让孩子成为一个“熊孩子”,是做父母要下功夫的地方。


作者简介】蔡真妮,旅美作家,出版过《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水深火热在美国》等著作。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