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他人和公益为招生要点—哈佛招生新议案将推动美国本科招生变革 美国瑞德教育

2016年03月14日 瑞德国际教育



2016年美国本科申请的结果陆续放榜,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要花大量时间阅读和研究美国教育界的最新动向与趋势。


今年,我被一篇名为“扭转美国一流本科录取潮流”的报告所吸引。这篇不足千字的英文报告,定义了包括哈佛大学在内80所美国名校今后的招生标准改革。


这篇由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公布的关于顶尖美国本科最新录取标准的报告,主题是“让关爱他人之心在年轻人心中普及”。


这篇报告不仅提示了未来美国大学录取的新方向,也对未来申请者给出了具体且明确的操作建议。


更令这篇报道显得特殊的是,包括常春藤盟校、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绝大多数美国名校,都表示支持“让关爱他人之心在年轻人心中普及”所倡导的这一招生理念改革。




这篇提示美国教育界招生取向变化的报告主要传达了几点意思。


01
关心他人和公益将成为学校的主要录取条件。


长期以来,强调个人成就是美国教育的精髓。将关心他人和公益放在个人成就之上,无疑是对美式教育方向的一个大扭转。


大多数亚裔专家对这个全新的大学招生理念表示质疑。他们认为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招生官理所应当首先考虑学生的学术水平,这样强调关心他人的理念,会削弱申请者的“硬实力”, 甚至很多亚裔家长认为这项报告是针对以考分高而闻名的亚裔学生的重磅炸弹。


我并不这么认为。我想,这篇报告并非针对以高分而出名的中国学生,而是扭转甚至统一了招生官的招生标准,对美国本土学生和国际学生同样适用。


我对这些全新的招生指标感到欣慰,以往的美国教育理念培育出了许多“优秀”的功利主义者。他们从最好的大学毕业,拿到从事薪资最高的工作,活跃在美国政界和商界,成为了所谓的社会精英,但他们却并没有为社会创造有利价值。从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到臭名昭著的“安隆事件”,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站在金字塔顶端、操控美国商界政界大局的“精英”们处处体现出了功利主义教育的弊端。而扭转功利主义的社会现象是教育者的责任,所以我为这个哈佛议案叫好。




02
倡导持续、有意义的社区服务。


对于美国大学的申请者来说,社区服务早已不陌生。


为了大学申请,许多高中生会有目的地参加义工和社区服务,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简历和大学申请材料。不过,今后这种社区服务经历的操作性会越来越小,我对未来中国的美本申请者表示担忧。


我们都清楚,申请美国留学的中国孩子大多家境算是比较殷实的,父母有能力和资源带孩子去异地、甚至异国做慈善或志愿者活动,这样的经历看起来很高端,但并不能真正体现孩子的爱心。


从今以后,美国大学的招生办将更加看重孩子在家庭以及自己生活的社区中做的义务服务。 除此之外,招生官也会对学生做义工的时间长度有更苛刻的要求。蜻蜓点水式的志愿者服务不再会被考虑,持续一年以上的社区服务才有更有实质意义。



03
强调活动的质量而非数量。领导力不再是重点。


这份哈佛议案指出,长长的炫耀式的志愿者清单将不再为申请者加分。相反,大学招生办倾向于学生在申请材料中陈述不超过4件志愿者经历。这几件为数不多的志愿者经历应是对申请者有特殊意义的,并从申请者的个人角度分享这个经历给自己带来的意义。


在陈述这些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意识到一味强调自己的领导力未必会被招生办看重,招生官将更加看重这些经历和感受的真实性、多元性和道德性。




04
培养孩子对他人贡献的感恩以及对未来一代的责任心。


除了在志愿者经历中体现学生关心他人和公益,学生对前辈们为社会所做的贡献表示感恩,并为未来一代创造更美好的世界的责任心,将尤其受到招生官垂青。


这项“软指标”不禁让人想到不久前“脸书”老板马克·扎克伯格为刚出生的女儿捐出自己99%的股份做公益一事。


当许多富豪还在处心积虑地想着如何为后代保留巨额财富时,这个年轻富豪做的恰恰相反,他捐出大部分财产给公益,为了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更公平的世界。这样的胸怀与格局,日益受到美国精英教育体系关注。




05
降低标准化考试的重要性,大学申请拼“人品”。


目前,这是受到华人家长特别抨击的一点。


华人学生一向以考试高分而闻名,降低标准化考试成绩等学业指标,强调学生“人品”等软指标的举措,在很多华人教育专家看来是极度不公平的。


其实,大学招生标准一直以来都是非常主观的,不同的招生官看重的价值观都有所不同,但有了这项哈佛议案以后,招生官就有了统一的价值观,这对任何申请者都将是更加公平的。


这篇扭转了美国一流大学申请大方向的报告,不仅是对美国教育理念提出的一个重要变革,实质上更是对美国社会多年来功利主义倾向的一个抨击。美国教育界的领导者已深刻意识到由于高等教育方向不当所导致的各种社会弊端,教育界期待培育出的未来精英们是充满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


作者张恒瑞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中华两岸国际教育交流促进学会理事长,耶鲁大学中国台湾校友会常务副会长,被誉为“中国台湾赴美留学教父”。此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