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底下真的有免费午餐吗?至少,这次多伦多出现的1元豪宅,看上去还蛮像那么回事的。
2.5万尺历史建筑标价仅1元
这栋25,220平方尺的豪宅是一座来自19世纪80年代的历史建筑,名为 William Harris House,位于多伦多市东区 Pape 街450号,William Harris是著名企业家,创立的公司其后发展成Maple Leaf Foods。和温哥华相比,多伦多的房市同样热火朝天,独立屋也都已经奔100万以上去了,这么大一套房子,为什么叫价这么便宜?
看看这栋房子的交易史,好像能明白点什么:该房屋在1927年被救世军以2万元的价格购入,用作单亲母亲住宅。后来在2011年被卖给了一个房产开发商,售价为170万,但是随着在该地建造公寓的计划失败后,这栋历史建筑又再一次进入房地产市场。市政府当年也曾考虑购入大宅改建为公共房屋,但因担心售价太高而作罢。
简而言之,这就是一烂尾楼项目。据悉,如今的业主在2年前通过破产接管购入该房屋,计划改建为有28个单位的分契式大厦,现在标价1元放售不过是试试市场水温,看看是否有买家有意购买。地产经纪Matthew Pringle表示:“我们放售是看看物业的潜力。把物业标示某个售价没有意义,因为对于某些人会太高,对一些人则会太便宜。”这也意味着,标价毫无意义,最后买家愿意花多少钱,才是关键所在。
这栋房子的市价究竟值多少钱?虽然这几年房价飞涨,但由于物业所在地区没有同类物业,因而很难评估出市值来,不过也有一个线索——该栋房屋每年的物业税为35,207元,而根据多伦多的税率来推算可得出,政府估价为约500万。
还曾有过0元独立屋
你心动吗?先别头脑发热。和如今的“1元豪宅”相比,去年北温可是放出过“0元独立屋”的,结果如何?买家还不是陷入了抓狂状态。
去年,北温有一家开发商免费送出两栋独立屋,这两套房子均属于历史遗产建筑,标价都是“0元”,但是附加条件是需要接手者负责所有房屋拆迁的相关费用。“免费”两字吸引了120多人,最后一位名叫Heather Patterson的女子凭借和开发商老板的女儿认识这层关系,成功抢到了其中的一套房。
事实上,开发商放出的仅仅是房屋,而非土地,因而买家需要自己花钱把房屋拆了、搬到拥有土地的某地后再花钱拼装起来,这些费用,和造一栋新房也差不了太多了。Patterson和男友准备了10万元的搬家费和5万元的水电安装费,准备将心水的房子迁往枫树岭Maple Ridge,可当钱像流水一样花出去之后,她深深地后悔了——老房子看上去很美,可搬迁预算远远不够,起码还得再添上10万来雇人移除墙面!拆到一半,她要求和开发商共同承担费用,你觉得这时候开发商还会理她吗?合同可是白纸黑字在那儿,双方还都签了名,你说后悔就后悔?
历史建筑陷阱多
有没有发现,这两个案例的房屋有一个共同点?是的,它们都被政府列为“历史建筑”。
习惯了简单粗暴“拆拆拆”的中国人,在很多和历史建筑相关的项目上栽了跟头,就连万达这样的巨头,买下马德里的西班牙大厦后发现修复比新建还贵、从而提出推倒重建的方案时,都遭到了当地强烈抗议,项目最终不得不僵持停滞。而在加拿大,历史建筑同样不可轻言拆迁,如果不知情而买下,不但很难通过重建转手售出,还必须承担起每年花费高额的维护费来内部改造维护的义务,最近多伦多就有华裔买家吃了这样的哑巴亏,房子刚买下就被列为“历史遗产”,如意算盘白打了。
当然,也有成功向政府复核申诉,从而成功获得拆迁令的情况,但这意味着你要做好打持久战、并且可能失败的心理准备。有一例案例是,某华裔买家买下一栋残破的古建筑,据称是某“名人”故居,但请了专门的文化遗产评估师出具评估报告后终于获得了拆迁令,只是整个流程走了10个月,相当冗长。审批程序很复杂,申请需要委员会所有成员阅读批准,而人总是凑不齐,所以会议一拖再拖,终于盼到古建筑管理委员会批准,还需要走完市政府的一套审批流程,最终新建筑的设计图纸还必须向市政府报批,并经政府分阶段验收。如果政府判定不可拆除,那么开发商还可以有两个方案备选:在原有房屋旁边建新屋,或将房屋原样迁往它处,北温的0元房屋,就是这么出炉。
最后,就算政府批了,你还得防止当地民众抗议——不久前,一位华裔房主想要推倒重建温西历史遗产保护区内一栋20年房龄的房子,就遭到了百余人集会举牌抵制,凸显了华裔与西人之间对于房子迥然大异的价值观。
(本文整编自温哥华港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