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侨报网(ID:chinapress) 授权发布
“维C+虾=砒霜” 、“转发就能送话费”、“求助!XX高考准考证丢失”……随着微信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不少虚假信息在朋友圈中传播。在朋友圈与家人好友互动原本是一种乐趣,但随着不少真假难辨的信息频频出现,朋友圈遭遇了信用危机。
一则关于“河北父亲寻子4年”的消息29日刷爆了微信朋友圈,但质疑声也随之而出,不少公益人士及公众号“论证”该消息疑点重重,指其为假消息。在此前的一系列朋友圈辟谣中,失踪小孩是个经常出现的话题。但29日热传的“谣言”却是真的——中国公安部刑侦局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当日发微博称,该男孩失踪属实,河北唐山公安机关已立案调查。
“河北父亲寻子4年”的消息29日在微信朋友圈热传(网络图)
“帮帮这位父亲,他的小孩叫陈杨朝梵,2012年走失,也许这个孩子,就在这座城市,每一次转发都是一个希望……”北京时间29日一早,这则“河北父亲寻子”的消息就在微信朋友圈不断被转发。文中写道,一名男子举办了“寻宝贝回家”大型义演,寻找他2012年3月在河北唐山走失的儿子。
但有些网民对此提出质疑,更有公益人士在网上“论证”该消息疑点重重:“第一,拨通文中的电话号码,这位父亲不愿意多说就挂了电话;第二,孩子在2012年3月丢失,隔了4年才发寻子消息;第三,电话是保定的,离唐山300多公里;第四,这名父亲的QQ空间在2012年没有半点孩子丢失的消息,相关消息是在2015年才发的。总之很多细节都说不通。”
随后,不少微信公众号也纷纷刊文《辟谣,6月29日刷爆朋友圈的寻子启事是闹剧,你的善良别被利用了》,指该寻子消息是谣言。
在此前的一系列朋友圈辟谣中,失踪小孩是个经常出现的话题,所以很多人看到这条消息,以为又是又一条谣言。
当日下午,该事件发生“反转”。中国公安部刑侦局打拐办主任陈士渠也发微博称,陈杨朝梵失踪属实,河北唐山警方已立案调查。公益组织“宝贝回家”也在其官方微博证实,2012年3月10日,确有名叫陈杨朝梵的小孩走失。
实际上,早在2012年的事发第二天,当地警方官方微博“滦县公安网络发言人”就已经公示了陈杨朝梵走失的情况:“寻找2004年出生2012年3月10日15时许在河北省唐山市滦县包麻子村走失的陈杨朝梵。”
香港凤凰网报道,陈杨朝梵的父亲陈新刚25日参加在唐山举办的“寻宝贝回家”公益活动。活动的当天恰好是陈杨朝梵的生日,陈新刚在现场多次落泪,义工们纷纷拿出手机与其合影发到朋友圈,并组织呼吁大家转发寻子消息。
2012年3月10日,陈新刚8岁的儿子陈杨朝梵在家门口被人贩子拐走,从此他便开启漫长寻子之旅。滦县、唐山、天津、北京、内蒙古、沈阳、云南、江苏……哪儿有线索或者寻子的活动,陈新刚就毫不犹疑地奔过去。
为什么时隔4年才发布寻子消息?陈新刚说,早在孩子丢失之时就已经报案。滦县警方在2012年3月16日就已经对陈杨朝梵被拐卖一案立案侦查。只是当时的网络没有现在如此发达,不知道怎样将寻子的消息散播出去,只能自己印发寻子海报、名片、挂寻子胸牌,以求能有更多的人帮忙寻找。
消息的传出并没有给陈新刚更多有关孩子线索的消息,而是铺天盖地的质疑电话。陈新刚说,29日接到的电话不断,面对网民的质疑,痛失爱子的父亲不愿过多解释。
河北父亲寻子的消息为何会成为“谣言”,这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虚假信息充斥着微信朋友圈有关。如今,微信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的必备装机APP之一。随着不少真假难辨的信息频频出现,朋友圈遭遇了信用危机。
“维C+虾=砒霜”、“转发就能送话费”、“扩散!3岁女孩被陌生男子拐走”……这类微信消息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中并不少见。
近期在微信朋友圈中热传的虚假信息
北京《中国青年报》今年1月对139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0.5%的受访者坦言看到让人震惊、吸人眼球的消息时,第一反应是想办法确认消息的可信度;53.2%的受访者认为不动脑子就转发刷屏是幼稚的表现;但是仅22.9%的受访者看到社交平台上亲友熟人发的不实消息时会主动去辟谣。
“对于那些令人惊讶的,甚至关乎到人身安全的消息,我都是看到即转。我觉得,消息一旦是真的,让更多的人知道会免去他们受伤害,若是假的,也无大碍。”“90后”陈潇潇的心态反映了一部分人转发未经证实信息时的心理。她还表示,朋友圈都是熟人,发现了对方传播的观点消息不实时,通常不好意思戳穿。
中山大学近日推出的《“谣言”分析报告》显示,朋友圈虚假信息多数围绕着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养生三大主题,并通过使用“100%”、“第一”等夸大性词语或负面语句并配上大量图片引发众人恐惧情绪,让人产生“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
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2016新媒体蓝皮书》显示,微信已经取代微博成为谣言的主要传播渠道,其中中老年人成为微信谣言的主要传播群体。
《北京晚报》报道,60多岁的刘大爷最近迷上了朋友圈里流传的各类养生之道,其中有一则“洋葱红酒治三高”的帖子,他不仅转发,还亲身试用。一周后,刘大爷喝上了自己“酿造”的洋葱红酒。患有糖尿病的刘大爷甚至想减少药量。饮用洋葱红酒一个月后,刘大爷又测了测血糖,结果一点变化都没有。但一条新闻把他吓得够呛——湖北一位86岁老人,患有高血压,把药停了,专喝泡有洋葱的红酒,最后中风了。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指出,老人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差,获取信息渠道比较单一,比较容易相信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此外,老人对养生信息特别关注,容易转发这方面的信息。还有老人看到老朋友转发的一些信息,以为他们已经核实过了,特别容易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