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新闻周刊》2015年发布的一项名为“全球最好的国家”的调查结果中,加拿大的教育以96.72位列世界第二,而中国的教育远远落后,只排在61位,得分78.07。导致如此大悬殊的原因在哪?
作为世界上人均教育投入最高的国家之一,加拿大每年教育经费投入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7.1%。公立教育局为加拿大公民和永久居民提供免费的K-12教育,即学前班(5岁)到十二年级(18岁)。此外,高等教育津贴也相当高,高教机构分为大学、大学学院、社区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从教育链来看,两国的教育侧重点有所不同。读书改变命运,中国比较重视18岁以前的基础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孩子就上足了发条,直到高考考上好学校松懈下来,这样很容易造成后劲不足;区别于中国的应试教育,加拿大的教育方式十分灵活。
在三年级以前,加拿大孩子都没有作业和考试。
在加拿大,大学开始才是教授知识的关键阶段,而此前的教育是知识的吝啬鬼,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成长为一个接受过完整教育的公民,让其形成健全人格,并能在 多样课程和志愿活动中找到兴趣,锻炼动手和独立思考能力,学会规划人生。
加拿大学校可以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类。与许多以培养学生进入一流大学为教学目标的私校相比,按片区入学的公立学校更具有加拿大公民教育特色。由于规模较大,公立学校能够提供设立了多样的兴趣课程供学生选择,同时由于学生数量大,公立学校也能组织起如冰球队这样的特色社团。
在高中,你可以做很多事,自己拍摄剪辑电影,学习各种体育运动,自己组建俱乐部,还可以去学救生员资格、急救资格。
公民教育给了孩子充分的空间去发掘自己的强项和兴趣,而这些经历不仅能让学生生活充满阳光,还为他们将来找志愿者工作甚至找工作提供了基础。
围绕着培养健全人格的宗旨,志愿者精神在加拿大也相当重要。一方面,申请大学或找工作时,人们会从你的志愿者经历中可以窥探你的个性、品质和能力。比如是否有领导力、抗打击能力或足够的耐心与爱心;另一方面,志愿者经历也提供了一个深入社会、体验职业并培养能力的机会。通过做志愿者,孩子们可以去尝试一些工作来发现自己是否喜欢和适合,找到未来可以尝试的职业方向。
这个总人口才3600万的国家,活跃着约16万的慈善组织。志愿者在该国社会中承担的角色遍布方方面面,是社会顺利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每10个人就有8个做过志愿者,并且其中至少5人是通过志愿者机构注册做的正式志愿者工作。”
志愿者管理机构的统计数字表示,加拿大的孩子从小就在志愿文化里培养着性格。在加拿大的培养理念中,健全人格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加拿大的高中采取学分制,修满一定学分即可毕业。一般从九年级开始,加拿大公立中学就开始实行走班制,学生不再有专属的教室,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基础和进度,每个人的课表也各不相同。
整个公立系统K-12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毕业生,让你完整学习并顺利毕业,之后选择不同人生方向。相应的,中学也会设有专门的职业规划辅导,以及与多种发展方向配套的课程。比如到了十二年级,加拿大中学里开设了许多与高等教育接轨的课程,有些是为上大学准备的,有些是为上学院准备的。也就是说,从高中开始,加拿大学生就需要着手规划设计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开始自己承担责任了。
由于没有统一的高考,到了高三的11、12月份,加拿大学生就开始申请心仪的高校。以多大为例,“高考成绩”是由高校从其12年级高中主科成绩,再加上英语成绩得出平均分。“至于选择哪几门,每个大学的不同专业都有不同要求。学工程可能看你的物理化学,医科则要看生物。”
因此在十一、十二年级,学生就开始有一点未来大学专业的选课方向了。比如是喜欢文科还是理科类,商科还是艺术类。
值得一提的是,和当下中国大学教育一样,加拿大的大学也不是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系统。大学毕业生同样面临只学了理论,动手能力反而不如职业学院毕业生的问题。不过与中国社会困于名校情结不同,上大学接受精英教育并非加拿大人的共同目标,很多加拿大本地人反而乐于在高中毕业后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专业技能。相应的,加拿大的中学也开设了许多衔接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课程,比如十二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修习水暖电工类的课程,毕业再去相应职业院校学习1到2年,然后直接参加工作。“其实在加拿大,真正是劳动者光荣,这些人的收入反而更高。”
加拿大高校宽松的准入门槛也给了人们更多选择的底气。相比中国学生错过高考则错过上大学机会,加拿大允许人们任何时候回到学校继续读书。“你甚至还可以上学中途换专业换学校。而且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转学分,即使是学院的课程也有可能转到大学去,专业之间也可以转。”。
由此在加拿大也出现了两种流行的学习之路。一些学生选择先读大学满足家长及自己的名校心愿,另外再修读一个1年或8个月的职业培训项目,凭借后者的资历找工作;还有一些学生则选择了桥梁课程的方式,即头两年在更便宜的学院上,之后两年再转去大学,最后同样获得一样的名校毕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