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见过最深情的水彩,在墨尔本,百闻不如一见 | 亦农先生个人画展

2016年07月05日 BQ澳洲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周刚先生是邹亦农多年的挚友,他曾在邹亦农先生的画册中如此写道:

“我与亦农已是多年的老友,一起去山西、陕西画旷工,去云南、广西、贵州安徽浙江等地写生。那一幕幕的记忆清晰的在我们的脑海中展开。然而,我们并没有沉湎于过往的惆怅,那一刻,我分明在他的眼睛里读出了阳光下摇曳的少年般的青涩眼神。我们还在谈着理想,规划着我们的未来。”

“邹亦农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用自己的 赤心为自己的事业掘出了一片海。然而在他的心底里却有着一处化不开的对艺术的爱,就是这份爱又让我们走到了一起,在我们对艺术似海一样的情怀中捧出了明亮的月,执着于对艺术的追求,或喜或忧,却一往如今。”




“邹亦农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他唯恐自己的言语行为伤害到别人,将所有的方便行与他人。我想他一定知道那天的辽阔取决于飞鸟的心灵。那渊的深邃有赖于波的谦逊。在他的作品中,你完全可以读到一个中年人历练后的笔触、色彩与情怀。他与别人谈话中总是带着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下那闪光的灵魂飞驰的痕迹,拾起所有的将要被时间辽远的词语。这种谦逊唯有勘破了烟尘的人方能参透这个道理。他不断地尝试着变化自己的绘画风格,以他掘海般的赤心来观察他要表达的对象。他将不断的思索变成了他观察的延续。将过往和隐匿清晰地呈现在他的作品中。他的内心活动变成了他画面的内容,这使得他呈现给我们的画面与众不同,熠熠而朴实。”


这位旅居澳洲的画家,将在墨尔本举办个人作品展,朋友们,别错过这次与亦农和他的作品亲密接触的机会。



邹亦农    Zou Yinong

自由绘画艺术创作人

1959年生于中国·嘉兴

1984年至1987年扬州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水彩画,现居住在墨尔本

2011年参加水彩高级研究班日本巡展

2012年参加中国全国水彩展

2013年参加中国上海城市艺博会

2014年参加维多利亚艺术家协会冬季展

2015年中国广东岭南美术馆个展

2016年4月参加悉尼首届澳洲华人艺术成就展


《有石头的红土地》

——邹亦农水彩艺术展



     

 展出地址: 维多利亚艺术家协会美术馆

墨尔本  ALBERT街430号


      430 Albert St,East Melbourne VIC 3002    (圣派翠克教堂对面)




展出时间:2016.07.09—2016.07.19

可免费入场

  开幕式时间:2016.07.09(周六)下午3 点


他的特点与风格




邹亦农是一位与众不同的中国水彩画家。


经济浪潮中的沉浮,使他的画作多了一份厚度;祖国山河大地和世界各国的游历,使他的画作多了一份包容。


世界上画水彩画的人浩如烟海,中国的水彩画家也是不胜枚举。在邹亦农看来,现当代大部分水彩画家的作品都比较秀丽,透明而水淋,也相对传统保守;而他自己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人色彩。“我喜欢有个性的艺术创作。我的作品一般色彩强烈、线条粗犷、构图简单,形成厚重、有份量的独特的个人风格。”


从邹亦农的《土地之痕系列》、《水乡系列》、《园林系列》、《国外写生系列》等作品中可以读出,他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情感,对世界的其他地方也充满好奇。他曾和同僚挚友们一同前往山西、陕西、云南、广西、贵州、安徽、浙江等地进行写生,也曾走走访欧美各国,或是潜心参观当地艺术博物馆,或是拿起画笔记录异国风情。




“我学西洋画出身,而西洋画的源头在西方。我去欧洲写生,去捕捉国外的风景,以亲身体验西洋画的传统和源头。这是一种美妙的人生体验。”邹亦农说,“当然,我在中国出生成长,是一名中国水彩画家,自然乐于描绘祖国的美丽风景。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地貌落差大,有高山流水,有人文水乡,有苍茫的西北,也有秀丽的江南。它们都是我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人物画和风景画中,邹亦农更喜欢画风景画。“人内心的成长和人际关系感觉太复杂,而人和自然更亲近,也更随意。但这几年我也渐渐开始画人,描绘人的姿态、表达人的性格,这也是一种艺术的语言。”邹亦农说道。



作品《有石头的红土地》

艺术是毕生的追求


在几十载的艺术创作中,邹亦农的确想过要放弃。


“艺术是一个痛苦的门类。过去和现在都有很多人在画画,画家们需要表达出自己的语言,表现出自己的风格,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这些都很难。我作为一个画家,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无法靠作品展现出来时,会非常的痛苦。”邹亦农说道。


并且,正如之前提到的那样,企业家的身份也为邹亦农的艺术之路设下障碍。邹亦农曾经写过一篇名为《有石头的红土地》以表心声。在这次访谈中,他也向记者娓娓道来那次经历。


有一年春节,邹亦农随几位画家来到云南大山里写生。大山里可耕作的土地稀少。梯田里、斜坡里、山涧见,当地人见缝插针刨出块大点儿的土地来种植作物。而巴掌大的土地上还落着各种各样的大石头。那时的邹亦农觉得这些石头很占地方。然而当地的画家告诉他,这些石头都很有价值,“一块石头,三斤油”,这块土地上的青菜可以长到半人高。



作品《村落存忆之一Village Memories》


“看着这片有石头的红土地,我突然明白了一些道理。人生很短,我搞企业的时间已经占去一大块,留下来创作艺术的时间就不多了。小小的土地上能够长出一颗大青菜,我在这很少的时间里也要在艺术上做出一点成就。”邹亦农说如是。


闲暇之余,邹亦农喜欢读书和写诗,以增加文学修养。他喜欢旅游,享受一个人驾车穿行于西藏大山里。他喜欢运动,羽毛球是他的拿手项目。但让他最爱不释手、魂牵梦绕的还是艺术。


“未来人生里我最渴望做的事情依旧是艺术创作。我愿意钻研艺术,努力向大艺术家们靠拢。毕竟,做艺术是我最理想的状态和毕生的追求。”邹亦农说道。


个人作品欣赏


作品《园林·诗 Garden》


在亦农先生的风景水彩画中,竟然找不到一般的水彩画的那种轻飘感觉,也看不到一般水彩画炫技的水流效果,他的画倒像一幅轻松随意的诗般的油画小品。他的画中,你常常会看到一块块活跃且稳健、艳丽且厚重的色块相互映衬,画面既浓重饱满,又简洁松动,稚拙的“似不经意”的用笔显出大气。画面的处理显示了亦农先生独到的追求、修养以及诗人的情怀。我非常喜欢。

——孙建平



作品《古运河的船影2 The ancient canal boatshadow》


亦农兄近期的水彩创作就绘画本体语言来讲处理的十分到位,画风亦朴素大气。画面没有多余的细节描绘,但已将自然景物中最本质的视觉元素进行抽离与提取。构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语言方式。这得意于他对绘画语言的理解,以及对绘画规律性的把握。使得作品无论从语言的处理方式,构型因素还有抽象元素的抽离都恰到好处。在色彩的运用上亦浓烈厚重,色层处理与运用也使得作品从视觉信息上感到十分丰富。运用概括的笔意处理方式加之色与色之间的色层处理,使作品达到了简约而不简单视觉效果。作品在抽象因素的提取及黑白正负形的处理的上也有种形而上的感觉,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在精神品格上得以提升。


一一孙纲



作品《人体速写》



邹亦农先生的画很硬气,看上去可以感觉到作画时候不拖泥带水,大处着眼,鲜明果断。这些水彩画原作更有细腻微妙的意味包含在里面。常见的水彩画以细工灵巧的多,今年又有不少临摹照片效果,则更是等而下之。相比之下,想起徐悲鸿“宁拙勿巧”“宁方勿圆”的主张,应该是对于品格的追求而不只是素描的手法风格。

技巧在艺术里面固然重要,但是引领技巧臻于成熟的动力并非技巧本身的诱惑,而是感受和表达。

  

——戴士和(作者系中国壁画学会主席,中国政协文史馆油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协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原院长、教授)



作品《行道树》


邹亦农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位儒雅谦和的君子,后来知道他是一位澳洲籍的成功商人,喜欢赞助和收藏艺术作品,再后来才惊讶地发现他还是位优秀的水彩画!他经常利用商业活动的间隙在国内外写生创作。他的水彩没有轻飘灵巧之气,而是大气沉稳雄强有力。他擅用浓烈的色彩、粗重的线条、简洁的构成,绘制出有力的画面。无论是澳洲宁静的海湾、黄土高原壮阔的风景、阳光下的房子、逆光中的树林,还有矿工黝黑的脸庞、朋友简约的身影,在亦农兄的笔下都有一种苍茫的气象和悠远的诗意。这是一种有人生阅历的人画的画,象香浓的茶或醇厚的酒,耐品,够味!    


                                                                                                                 ——袁文彬



作品《园林·雪Garden: Snow》


来自澳洲中文周刊第一品牌《BQ澳洲》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