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声音: 读《知行合一》有感

2016年07月05日 伦敦读书会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上, 博古通今的知识分子不少, 忧国忧民的举国栋梁甚众, 文思敏捷的奇人墨客的比比皆是, 武定乾坤的少年英雄更如群星闪耀。然而, 于现时代读来, 总觉得这些人有各自的认知局限性。因而有: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的遗憾。只有少数几个堪称全才的人物如沧海遗珠。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 就绝对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

1508年的"龙场悟道"开始, 就注定了他的不同凡响。七年后, 王的忠实门徒已达千人, 1529年他离世时, 门徒已以万计。1513, 日本人庵桂梧将心学带回日本, 300年后的"明治维新"就是受之影响, 让日本成为世界强国。曾国藩, 康有为, 孙中山, 毛泽东都是王阳明的拥趸。颇有识心学者, 小则齐家、大则治国一说。和很多伟大思想的诞生一样, 心学的悟明, 看似偶然, 实则艰辛。归纳为八个字是:  "吾性自足, 不假外求"


当时朱元璋在刘伯温的建议下全盘接受了元王朝的科举制。将理学之外的所有学说都列入异端。凡是想通过读书改变人生的人必须接受, 理学由此确定为国家意识形态, 成为不言而喻的真理。也因此因为它完整的体系严重制约了人们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才华出众的思想家只剩下实践理学这一条路可走。要有突破, 就要有人愿意彷惶和痛苦。

那为什么这个历史重任由王阳明承担了呢?

首先, 王阳明自身的基因好。所谓虎门无犬子。他的祖先可以追朔到晋朝的孝悌楷模王览。王览的一个曾孙, 大名鼎鼎的王曦之的后代把家搬到浙江。又过了好多年, 王阳明的二十三世祖王寿把家迁到浙江余姚, 定居下来。由于他的六世祖王纲不顺畅的为官经历, 让他儿子王彦达立下不许子孙做明帝国官的家训。到了王阳明爷爷王天叙这里, 他才华横溢, 思想开放,他告诉儿子王华、即王阳明之父, 要立命, 必须有平台, 必须走科举这条路。王华成为当朝状元, 他道德高尚, 拾金不昧。王阳明的母亲亦是大家闺秀。

其次, 出身于书香门第, 让他本人衣食无忧。王阳明有充足的条件可以随心所欲。我们很容易就注意到一个问题, 但凡哲学家, 出身贫苦的极少。早慧的王阳明, 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尽管他四岁才开始说话, 但已经可以出口成章地作诗, 七八岁时又迷上象棋, 废寝忘食。他的专注力极高, 又特别会钻研。几代学优的累积, 他家里的书一定特别多, 特别种类齐全。从下象棋到道教的养生术都是他十一岁前的所谓不务正业。

自从认识了"为万世开太平" 是可以帮助自己经略四方的方法之一, 他就研究起排兵布阵。不光如此, 骑射, 遍览兵法, 在史籍书里寻找出色的军事家传记反复阅读, 还原战役, 模拟解围, 他都喜欢, 一通百通。难得的是, 他还认真地出关外, 进行实地考察。是不是因为他不出自寒门, 因此身强体壮, 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的身体素质和协调性一定也是优秀的,因为世传他的射术堪称完美, 步步穿杨。

由于他不屑用心于八股文章, 1493年的会试中, 他名落孙山。之后, 他放弃了道教和佛教, 开始了精研辞章之学。因为他不以名利为目的, 他的钻研近乎虔诚。他组织的龙泉诗社取得了灿烂的成就。他被当时的文学界誉为天才。在被一位叫许璋的居士点拨后, 他开始死心塌地地跟许璋重新学习兵法。一直到他二十六岁时, 有一天他看到了朱熹的一句话: 居敬持志, 为读书之本, 循序致精, 为读书之法。

他于是反思,认为自己没有唯一志向、 在几个领域穿梭, 以至于没有成果。因此他决定放弃他已经研究的很深的辞章, 道教和佛教。什么是洒脱? 王阳明用他的行为告诉了我们: 该放手时就应该放手, 不必计较曾经付出了多少。如果你在付出的人事上得不到快乐和人生价值的答案, 只有放下, 才能继续前程。

但是他为学习付出过的所有时间, 所有努力, 都不会被浪费。就算具体的内容被忘记, 但那些观点和故事,会融入读书人的血液,改变思维方式。了熟于心, 运用自如, 才成为你的一部份。只有属于你的东西, 你才能够随意掌控使用。这就像阿里斯多德所说, "整体全盘, 永远比各个小节加起来要多的多。" 不谋全局者, 不足谋一隅。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Quote by Aristotle: “The whole i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 任何一个领域挖到足够深,都一定会与其他的学科产生逻辑上的关联,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历史上成就斐然的学者通常都是集大成者而不是只精通某一个话题。

生之于世, 首先要有改变这个世界的思维。但人的本性都是趋利避害的, 这世上又哪有稳赚不赔的人生呢? 事实上每个人都会本能的加强、让自己可以更大程度的影响别人和环境。这种改变与影响,又被称为存在感。指望别人抹除自我, 给于你你的存在感, 是不现实的。存在感需要自我赋予, 必须投入自己的人生事业。要做事,王称之为" 事上练"

只有像他这个全方位发展的, 思想禀赋超群的人, 才是幸运的。他的智力超出了意识欲望所需, 能够在日常生活之外, 同时享有精神的生活。他立下的目标, 比常人的追名逐利高出太多。因此他容易比世俗平常人超脱。

心学还告诉我们一个极易被我们忽略的真理: 众生平等。王阳明多次说: 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一如陈胜吴广的口号: 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王阳明少时立志时说的就是: 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作圣贤。而不是读书做大官。当被师长, 父亲取笑时, 他回答: 圣人也是人, 怎么就不能比?

孔子出生时也不是圣人。

我们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上, 读过了简爱中的精彩对白, 我和你的灵魂是平等的, 都要穿过坟地站在上帝面前。”当然大部分开明的现代的人类, 已经完全接受了这个概念。可如果我们将自己退回五百年前, 相对当时社会, 这个概念就显得很出格。

只俯首于自己的心, 实际上是要求我们要蔑视权威, 追求自由, 崇尚独立人格。

王阳明说,一切真理都在我心中, 所以不需外求。既然所有的真理都在我心中, 那外在的说教, 无论它有多么权威,只要和我心中的真理不相符, 就可以不听。实际上, 每个大人物的成功都有一个外部环境。这个外部环境像运气一样, 绝不可少。有的人在外部环境特别好的时候不需要过人的自身素质就能成功, 比如官, 富二代。

而从来没有听说过拥有超级素质的人在没有外部环境的帮助下可以成功的。人类历史上怀才不遇的人多如过江之鲫。外部环境是一种作用力, 可以有正推力 (顺境) ,也有反推力 (逆境)。王阳明的人生经历正是尘世炼心的过程。经过刘瑾一案的挫折, 让王在被贬之不毛地, 苦思悟道。

王之心学强调, 主要目的比次要目的更重要,或者只考虑主要目的不考虑次要目的。如唐太宗杀兄弟夺皇位, 如以天下万民的生计着想, 当然比亲情更重要。

而心学的最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

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 是阴暗而糊涂的。即使得到再多, 方向错了, 岂不是越努力, 越背道而驰? 又有什么用?唯有本心呈现, 才能轻松和自在。愿你我都可以摒弃噪杂,聆听我们心灵深处的声音。




感谢ppf激情澎湃的文字分享!期待更多佳作!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