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对孩子做家务的教育上,很容易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希望让孩子主动去做家务,另一方面,又希望锻炼孩子的金钱意识。
A女士家的女儿今年6岁,大概半年前,她开始尝试让孩子通过做家务赚钱,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因为有额外的零花钱可以购买零食而非常积极,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帮妈妈做事,并且,孩子也由于做家务赚钱而懂得了珍惜金钱。
但事情突然出现了转变,某天女儿开始皱眉,嫌钱给的太少,有时让人感到是商贩在跟顾客做交易。要不,就是女儿冷冷一句说:“我在看电影呢,今天不想赚零花钱,你自己丢吧!”
A女士惊呆了,她开始怀疑让孩子做家务赚钱,这件事是否可行?家长的这么做的最初目的,也许是让孩子通过帮助家里做家务赚钱,帮助孩子意识到钱财来之不易,更需要通过劳动和努力获取,并且让孩子懂得珍惜金钱。
在西方,这种方法被称为“有偿生活机制”,但是近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质疑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不适合中国的家庭,相反,还给孩子带来诸多不良习惯。
1、 让孩子变得自私,以金钱为导向
一旦孩子们习惯了用做家务来赚钱后,父母就会很难让孩子免费为家里干活,孩子会下意识地在心里形成条件反射——干这活儿多少钱?
有时,他们甚至会把这种习惯带到校园和社会,义务劳动和助人为乐也成为奢谈。
有父母可能会说,我可以给孩子规定哪些家务是可以赚钱,哪些家务是义务的。但实际上操作起来连大人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区分,甚至会进入某些误区。比如说,给爸妈洗袜子该给孩子算钱还是分内事?
2、养成了有付出必须有回报的坏习惯
做家务就得付钱,家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跟金钱被孩子划上了等号,如果一旦如开头那样,某次不被执行,带给孩子的将是失望和怠慢。
这种坏习惯上升到精神层面会挫败孩子的积极性,比如让孩子学习英语,孩子背了10个单词,并且希望自己能读懂某篇文章,当结果不理想时,孩子就会质疑是方法不对而不是反省自己是否够努力。同时,相比起其他孩子,他们更容易放弃,追逐所谓的“捷径”而不是踏实地慢慢积累。
3、在金钱驱动下做家务的孩子犹如被打了“抗生素”
这方法一开始有效,慢慢地作用开始减弱,最终变无药可救。
犹如一个成人领取工资,一开始觉得还不错,到后来,慢慢地就会觉得工资跟自己的付出不匹配,不断希望老板能够加薪。
心理学上有个外在奖励机制,任何物质刺激的效用都有渐渐减弱的特性。当孩子会跟大人讨价还价,同样的劳动,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金钱才能驱动他们行动,如果减少金钱的驱动甚至没有,后果可想而知。
这里有一个智者对付熊孩子的故事:
某天一个老年人被在院子前的孩子吵醒,他们每天都来,让老人苦恼不已。后来,老人想了个妙招,给每个孩子发10美元,感谢他们给自己带来了热闹,接下来,5元,1元,金钱在逐渐减少。于是,孩子们都愤怒了,“钱太少了,不干了”。他们甩头就走,从此没再出现,老人也成功驱赶了吵闹的孩子。
在中国,让孩子做家务赚钱是取义太片面
“有偿生活机制”最初来自犹太家庭,他们在鼓励孩子做家务赚钱的同时,还会让孩子到社区找干活儿,不止如此,家庭也会对孩子提供的食物和照顾采取收费制。
父母照顾孩子的义务消失了,家庭成为一个小交易市场,所有活动都跟金钱挂钩,所以才得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财商,到他们真正进入社会已经得心应手,所以世界上的很多富豪都来自犹太家庭。
到这种“有偿生活机制”进入到西方的家庭,孩子们手中的零花钱都是通过帮助家庭或邻居等赚来的,父母一般不会额外提供零花钱,甚至孩子们用劳动获取的金钱,还需要承担家庭的部分支出,到稍大的孩子,他们还需要靠自己工作赚钱支付生活开销。
而这种理论到了中国家庭,中国父母只搬取了前半部分,让孩子干家务赚钱,后半部分直接忽略。
为什么呢?
中国的老人首先会是主力反对,他们会忍不住给孩子塞钱,甚至还会跟父母抬杠——“你不养,我们养!”
这如何实施下去?任何一种教育都需要体系的实施才能达到效果,断章取义的教育把孩子活脱脱变成了“四不像”,这也是不少教育专家质疑这种教育方式不适合中国的家庭的原因。
想让孩子养成劳动的习惯,其实并不是太难:
孩子在2岁左右有个“劳动敏感期”,什么事情都要插一脚,如果这阶段父母足够耐心让孩子“帮倒忙”,那么孩子的劳动就如呼吸空气一样轻而易举。
但如果你不幸错过了,还是有机会的。鼓励孩子帮忙的同时,大人和孩子一起动手,最后不要忘记送上真诚的鼓励和称赞,孩子渐渐地也能从劳动成果中获取成就感,习惯就是这样慢慢养成的。
如果真想让孩子得知金钱来之不易,建议还是让孩子进入到社会中。
较小的孩子可以在大人的帮助下,通过参加小区里的售卖活动,较大的孩子可以到商店或公司做兼职等。
最后还要引导孩子到市场上消费,比如让孩子赚到的钱负责支付自己的零食、玩具,还可以鼓励孩子独立购物、尝试独自讨价还价和付账,让孩子认识到金钱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孩子已经实施家务赚钱,该怎么办:
家长可以考虑将金钱交易改为记分制,积累够了多少分,就可以奖励一次旅游或购买某个玩具等,到渐渐地变成了更长远的奖励。
不过,这样的诱惑远没有孩子发自内心的爱劳动来得更有意义。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具有无限的空间和可能。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偶尔出现问题和异常状况也是在所难免,这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可以让您的孩子及时调整,更好的适应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