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半辈子,终于到周末了。你打算怎么过呢?
书单和电影清单已经准备好。有空就读本书,看部片吧。
本期内容整理自头条问答,经编辑。
有哪些推理小说值得推荐?
@苏菲的日本
日本除了我们都知道的东野圭吾、松本清张之外,还是有非常多的推理小说作家的,而且最为难得的是风格都很鲜明。我个人认为日本人擅长写推理小说的一个天分,就是他们比较重视细节的性格。有时候觉得生活中的日本人都是名侦探柯南附体,对于各种细节以及情绪的变化都把握得非常到位。大概也是这样的一种民族文化孕育了大量的推理小说作家吧。以下的四部小说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也算是比较入门级的日式推理小说了。
宫部美雪《火车》
讲述了停职中的警察本间俊介受到他人的托付,去寻找他的行踪不明的未婚妻关根彰子的故事。关根彰子是自己突然消失的,自己彻底的清理掉了所有的痕迹。关根彰子为什么要这么做?背后有怎样的隐情?命运的火车是谁在驱动,又将驶向何方?
这本小说还获得了山本周五郎赏的殊荣,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经典推理小说。
作者宫部美雪,更是曾经获得过9次日本最受欢迎女作家称号。作品风格十分鲜明,被称为女作家中的松本清张。
京极夏彦《魍魉之匣》
这本书想必国内的朋友并不觉得陌生。是京极夏彦的百鬼夜行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该小说的内容还曾改编成电视剧于2008年在日本播放过。
要说这本小说最独特的地方,就是看起来没有联系的细节,在结尾全部都完美地串成了一条线。作者缜密的心思让人叹为观止。
原尞《我杀死的少女》
小说讲述了某一天突然撞到霉运的私人侦探泽崎的故事。故事的开始从一通委托电话开始,侦探被指定到委托人的住所,然而他却不知道自己走进了一桩诱拐案件的圈套。
这部小说出版后受到了众多好评,还夺得了当年的日本直木赏。
绫辻行人《十角馆杀人事件》
这部小说的作者大家应该也都比较熟悉了。在日本推理小说界的地位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更是新本格派的开创者。还是京都大学教育学部的高材生,在京都大学读完了博士课程。
哪些由原著成功改编的电影值得推荐?
@西风影评
《西线无战事》(1930)
雷马克1929年出版的反战小说《西线无战事》,由刘易斯·迈尔斯通改编成同名电影,成为第一部艺术性、思想性均可传世的战争佳构:受德国政府、学校洗脑的保罗跟全班同学奔赴战场,经过无情战火的洗礼,心灰意冷的他回到课堂,要求老师别再愚弄可怜的学弟:“你还觉得为国捐躯是美好的事吗?为国捐躯是肮脏和痛苦的,死亡非常恐怖,战场上死了好几百万人,意义何在?”
死者身上的家书和妻儿照片无可辩驳地证明他还是个父亲、丈夫。托马斯•哈代嘲讽战争的荒诞:“你枪杀了一个无辜/那人你若在酒店碰上/会盛情款待,或拔刀相助。”
因深刻揭示战争的惨无人道,影片一度被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奥地利禁映。
《奇爱博士》(1964)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险些触发核大战毁灭地球。剑拔弩张的冷战高潮,库布里克捧出根据彼得·乔治的小说《红色警戒》改编的警世通言《奇爱博士》,无法想象,你只有被迫想象:决定人类命运的美苏精英是一群神经质的官僚和战争狂人。
骑着核弹飞向目标之前,飞行员检查求生包:“点45口径柯尔特自动手枪、两盒子弹、含有抗生素的药袋、吗啡、维他命、兴奋剂、安眠药、镇定剂、袖珍版圣经与俄文字典合集……”细致、详尽到FBI要求制片人提供这一内容的合法来源!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得到这些坚实细节的支撑,平添一种奇异的可信度和真实感,这是库布里克碾压同行、倾倒众生的秘诀所在。
《发条橙》 (1971)
库布里克根据安东尼·伯吉斯的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堪为暴力影片的里程碑。肆无忌惮的暴力场面与《贼鹊》、《威廉退尔》序曲、《第九交响曲》和《威风凛凛进行曲》融为一体,散发着撒旦般邪恶的魅力。库神重新定义了音乐在电影中的地位,不只是烘托气氛,而是叙事本身。
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矫枉过正,显露编导深邃的哲学思考:无论是反暴力或任何理由,都不能扼杀人的自由的灵性,否则,必然导致国家暴力的强化,带来更大更不可抗拒更难以想像的灾难性后果。
《路上的检查》(1971)
暴力美学大师阿列克谢·日尔曼根据父亲尤里·日尔曼的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游击队长担心殃及池鱼拒绝炸毁德军列车、政工少校偏执到底、叛徒反正归来忍辱负重建立功勋,在苏联时期算是大胆突破,但与《西线无战事》、《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相比,只道是寻常。
岂料影片结尾奇崛、孤高,酷得没朋友,秒杀欧美战争经典:滚烫的枪管烧得雪地滋滋冒烟,生命的火花渐渐冷却——
伴随《告别斯拉夫女人》行进的钢铁洪流,胸口挂满勋章的老兵叼着雪茄神采飞扬,战友相逢不相识,指挥交通的缺牙女兵笑得如此妩媚,最是那一偏头的温柔,仿佛维多利亚的天平倾向苦难大地,令人感怀为之抛洒的所有热血,包括躺在不为人知的历史角落中的“污点”烈士!
这一豹尾异军突起,爽脆、厚重,回味无穷:战地黄花将“叛国者”的牺牲衬托得光芒四射,不着一镜,占尽风流,大气磅礴而又含蓄、轻灵,这就是艺术,这就是诗啊。
把战争拍得这么悲壮、温暖、隽永,唯有俄罗斯!
《现代启示录》(1979)
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描述一位船长深入非洲腹地寻找库尔兹:一位传播欧洲文明却最终被荒野和人性的黑暗吞噬的象牙商人。一百多年来,这部情节简单、主题隐晦的小说占据文化批评的暴风眼,心理学、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新马克思主义蜂拥而上,口水和误解纷至沓来;女权主义批评家一口咬定《黑暗的心》宣扬男性霸权,对未知领域的野蛮征服象征着对女性身体和意志的征服。
凭借《教父》(1972)及其续集大获成功的资本,康拉德的铁粉科波拉倾家荡产、孤注一掷,1979年一偿夙愿,将《黑暗的心》搬上了大银幕,取名《现代启示录》,故事背景置换到了越南。《时代》周刊认为这部越战片“抓住了被错误动机和外交政策引导的美国迷失一代民众内心中的疯狂状态”。评价很高,但仍然严重低估了影片的格局和意义。
《现代启示录》究竟在启示什么?
片头上尉醉酒非常诡异,看着瘆人。演绎传奇的方式也充满传奇:饰演上尉的演员马丁·辛酩酊大醉,估计错了距离,一拳打碎镜子,血溅当场。战争梦魇呼之欲出。
沿着湄公河搜寻、刺杀疯癫的库尔兹上校,一路上险象环生、高潮迭起。
劳军女郎、猛虎、被丛林同化的法国贵族、石像充满隐喻,杀牛祭祀与砍杀库尔兹上校的画面交织在一起,库尔兹的临终遗言“可怕”像原著一样包罗万象,震古铄今。马龙·白兰度气场强大,完美地诠释了一位精忠报国、最终疯狂叛逆的悲剧性人物。
《老无所依》(2007)
科马克·麦卡锡2005年出版的小说《No Country for Old Men》,书名出自叶芝1928年写下的不朽诗篇《驶向拜占庭》的第一句,查良铮先生译为“那不是老年人的国度”,袁可嘉先生则译为“那地方可不是老年人呆的”;“老无所依”的译名简洁、凝练。
在叶芝的心目中,拜占庭王朝是贵族文化最后的荣耀。《驶向拜占庭》表达了诗人对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带来的精神空虚和沉溺肉欲的厌恶,以及对理性精神的向往和推崇。
科恩兄弟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准确地传递了“老无所依”的残酷和悲凉:1980年代的美国西部,人心不古、毒品泛滥、犯罪横行;活下去,就得比敌人更狡猾和凶残;在暴力的旋涡中,没有人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每个人的内心都无所依附,连警长都只能用冷嘲热讽面对不可捉摸的疯狂杀手和这个混乱的世界,以掩饰自己作为执法者的内疚和绝望。
《吗啡》(2008)
个人命运遭遇革命风暴,帕斯捷尔纳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瓦戈医生》堪称典范,大卫·里恩改编的同名影片夺得5项奥斯卡大奖。
同样是医生唱主角,巴拉巴诺夫根据布尔加科夫的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吗啡》,艺术品质令《日瓦戈医生》甘拜下风,代表了新世纪俄罗斯电影的最高水平。冰雪大地的焦灼与苦痛,俄罗斯赤子的理解显然比英国电影大师深刻,表现也更加锐利。
与病魔缠斗的医生遭病毒入侵,借吗啡减轻痛苦。跑到教堂注射,神甫用袍袖为他摸顶赐福。面对现实的苦难,宗教的抚慰无足轻重。
吗啡引导人民。瞬间超脱苦痛的毒品足以贿赂一切,悬壶济世的英雄病入膏肓,在大笑中自戕似在预示苏联免却战乱的解体;激情万丈横扫一切的暴烈行动比吗啡还要痛快,足以麻痹、毁坏试图担负拯救人类重任的俄罗斯。
强大的文学原著、无比强悍的编导,成就了《吗啡》:临阵磨枪施行难产、开喉手术,急不可待隔裤扎针,暴风雪中与狼共舞,各种血腥各种隐喻各种震撼。若库布里克、鲁迅,给大师上课的大师均有一个共同点:不仅杀戮暴君,对草民同样见血封喉;廉价、肤浅的同情,如何对得起曾经的苦难与牺牲?
长按二维码,勾搭头条君
你关心的,才是头条丨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