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外汇管理机制已经成了2017年全球经济的热门话题了。尽管中国政府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阻止不了资金外流的脚步。第三季度的国际收支逆差已经达到了$4,690亿。阻止资金外流的尝试不仅没有成功,甚至还可能造成新的风险。
资金外流的现象从2012年中国政府将经常性收支账户自由化开始加剧。中国人发现他们不能再走正常途径通过资本账户将钱转移到国外购置房产,因为政府规定个人每年的外汇转移限制为$50,000。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假造贸易发票将钱存到海外。这样一来导致的结果就是进口额和海关记录的货品价值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额,仅这一项资金外流每年就可高达$5,260亿。
这一现象在2016年愈加严峻。法国投资银行Natixis SA估计中国的资金外流在今年将会达到$9,000亿,尽管包括“禁止使用信用卡和借记卡在香港购买保险产品”等措施在内的限制人民币外流的政策相继出台,也无济于事。
上周,中国政府出台了一项新规定:所有超过500万美元的国际资本账户交易都需要得到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审批。由于该管理局很有可能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力来审批这些交易,公司们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如果这一限制真的应用于资本账户,那么其将应用于贸易账户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
所有的这一切都让人联想到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政府这么努力地力挺人民币、打击资本外流呢?
比较常见的回答是中国政府担心人民币贬值带来的贸易结果。但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原因。自从中国政府在8月11日将人民币贬值,尽管人民币对美元已经跌幅达8%,中国的进出口总额总共才降低了8%。基于全球经济疲软和中国进出口的产品组合状况,不管人民币贬值多么厉害,都不会在这方面造成太大的影响。
真正的原因是政府担心过度自由化带来的深层影响。中国的银行步履蹒跚,不良拖欠率平均达到30%,定期还需要从中国人民银行那里获得流动性资金。货币市场利率也在升高,从今年夏天的2%以下升至2.3%。允许国际资本流动可能会引发更大的资金撤回,这对于已经饱受不良贷款影响的银行业流动性来说又是一记重击。
换句话说,中国处于“支撑人民币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夹缝里,还时刻面临着银行业危机。
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状态。但是政府需要接受“能够控制外汇获取巨大贸易顺差”和“积累大量外汇储备”的时代已经过去。所有的证据都指明:长期净资本外流的可能性极大。中国人在温哥华和悉尼这样的城市买房并不意味着由此产生的投资回报日后还会流回国内。
一些长期问题也有待解决。去杠杆化已经讨论了长达一年的时间,在这期间社会融资也增长了15%,大约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如果金融体系没有任何问题,那么人民币贬值不至于如此严重。但至今为止,政府并没有表现出将要解决银行问题的态度。
这一切都证明了一个力图在国际资本市场变得更有竞争力的国家如今遭遇了逆流。但是,改革拖得越久,代价就会越大。金融危机和硬着陆从来都不是由单一原因引起的,而是由一连串因素引发的。如果中国不能现在就着手解决这些问题,日后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就会变大。
本文来自Bloomberg
由澳洲房产大全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