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寒暑假,小伙伴们都在家收看“容嬷嬷扎紫薇,尔康救紫薇,紫薇瞎了”的情节,
然而小编我的画风就是:
尔康破案扬名天下,
尔康上京赶考又破案,
尔康见到皇帝双双破案……
有跟小编一样重口味的小伙伴吗? 你们小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问题一:尸体是怎么说话的?
问题二:仵作为什么叫仵作?
问题三:没有麻药的古代,孕妇是怎么剖腹产的?
问题四:为什么坏人永远死于话多?
问题五:一代名医华佗真正的死因原来是?
......
对于这些问题,小编做了个深入(并不)的整理,并在今后每周三【科技】板块为大家放送。
今天的话题是:
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一没有显微镜,二没有精确的科技,包拯这些古代侦探们是怎么破案的?
回答:因为古时候的侦探都是仵作(法医)好吗!
当一个侦探有了基本的法医知识,再加上神一般的推理分析能力,想不成名都难! 简直就是福尔摩斯+华生啊!
当这些古侦探们,比如说宋慈,成名之后,心想:唉,我辛辛苦苦攒下这么多经验和知识,如果我死了无人继承衣钵,岂不是人类的一大损失?干脆写下生平所学和事实案例,留给后人做个参考也好。
南宋的宋慈编撰《洗冤集录》,颁行全国,成为宋朝以降历代刑狱官办案必备参考书籍。
于是,一大批中国古代医学文献就出现了,说出来你有可能不信,部分文献后来被改编成了影视剧,才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从小就看重口味,以至于成为了《重案六组》《法证先锋》《法医秦明》(小说+网络剧)的忠实粉丝。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法医“仵作”就属于这三百六十行之一,名为“仵作行”。那么,在古代,仵作的地位是不是如同影视作品里面那样受人尊敬呢?
词目:仵作
注音:wǔ zuò
解释:旧时官府中检验命案死尸的人,工作性质如现代的法医;
例句:天明就要入殓,只怕被仵作看出破绽来了。——《金瓶梅》。
详细解释:旧时官府中检验死伤的差役。亦称以代人殓葬为业的人。
现实:尽管忤作长期从事人命关天的工作,常常代替死者发声,为冤者鸣冤,但古中国封建思想极重,自尧舜时代即由贱民或奴隶检查尸体并向官员报告情况,也就相当于是古代的法医雏型。
仵作在古代都是由地位低下的贱民担任,大抵是殓尸送葬、鬻(yù)棺屠宰之家,其后代禁绝参加科举考试,故成为不少人奚落和嘲讽的对象。
战国后期有“令史”一职,专门带领隶臣从事尸体检验和活体检验。
汉代,法医学检验已相当盛行,一个县约设置仵作一至三名,每年可以得到三四两银钱的“工食银”。
隋唐时期,“仵作”一词已出现,是负责殡葬业的人,后来逐渐发展成组织,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 载:这类殓尸殡葬民间行会的成员就叫作“仵作行人”。
宋代这种类似现代法医专业的吏役,正式被称为“仵作”或“行人”,又称为“团头”,同行还有“坐婆”、“稳婆”等,遇到妇女下体的检验时,必须借由“坐婆”检验。原来古代职业稳婆除接生之外还验处做法医啊~
元明时仵作成为正式检验鉴定吏役。
清代仵作事业最上轨道,《清朝文献通考·职役三》载:“大州县额设三名,中州县二名,小州县一名。仍各再募一、二名,令其跟随学习,预备顶补。各给《洗冤录》 一本,选委明白刑书一名,为之逐细讲解,务使晓畅熟习,当场无误。将各州县皂隶裁去数名,以其工食分别拨给,资其养赡。”
什么?古时候还有媲美现代的《验尸报告》/《勘验笔录》?
没错,当仵作们被指派出动,翻看死者,勘察现场后,会出具一份记载详尽的现场勘察记录,叫《封诊式》,再加上审理得到的供词,在秦代称为:“爰(yuan)书”,基本就属于现代法医科学中的现场勘察报告和所谓的“呈堂证供”。
《贼死》:
一男尸体在某家南边,仰卧。男子头上左额角有一处刃伤,背部有两处刃伤,都是纵向的,长各4寸,宽各1寸,创口中间凹下,像斧砍的痕迹。周围出血,污染了头部、背部和地面。其余部位无伤。身穿单布短衣和裙各一件,短衣背部相当于创口部位,有两处被刃砍破,衣背和衣襟都染血。尸体西侧有一双秦式麻鞋,一只距尸体6步稍多,一只离尸体10步,把鞋给尸体穿上,刚好合适。地面坚硬,未见凶手痕迹。死者是壮年男性,皮色白,身长7尺1寸,头发长2尺。腹部有灸疗旧疤两处……
中国司法文书学》 作者:熊先觉
《贼死》显示,当时法医已有相当专业的尸检水平,程序规范,所形成的“验尸报告”一点不逊于现代司法鉴定。
《
仵作地位虽然不高,但其重要程度可以媲美掌握百姓生杀大权的县太爷。
清末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清末四大疑案之一,事件原委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一案的关键点在于初审时仵作的疏忽大意,将骨头发霉视为中毒死亡事件,事后翻案的关键竟仍依赖于在刑部任职六十年的老仵作,案件才得以扭转,参考的仍是宋代出版的《洗冤录》一书。
宋慈拯救世界啊~~~~~~~~~
古时没有X光,那些电视里面的情节是不是真的有科学依据?
《梦溪笔谈》里介绍了这样一个案子:
某地发生一起命案,知县到场验尸,可是就是看不到伤痕!后来,一个老者告诉知县,可把尸体抬到阳光下,张开红漆油伞,显见伤痕。知县照老者方法办了,果然看到伤痕。于是判打人者死罪。沈括后来作试验,最后考虑这是红油伞的滤光的原理。沈括把这一发现写入《梦溪笔谈》,命名为“红光验尸”。现代科学证明了红油伞吸收了阳光的部分射线,使当时的检官看到了他想看的事实。
红油伞相当现在的滤光器,死者皮下出血一般呈红色,白光下看不清,但在滤光下却能显见。从现代光学原理(Principles of Optics)出发,太阳光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利用阳光下新赤油伞发生光线吸收的原理,使死者身上的受伤伤痕和生前骨折得以显现,这个研究是符合现代光学科学原理的。
结语:
重口味的我们从来不缺茶余饭后的话题,无论是古代的验尸神乎其技的验尸技术,还是现代扑朔迷离的藏尸案件,法医,有可能是能为死者发声的最后一人。
如果看腻了微博微信的那些“胆小者勿入香港hellokitty藏尸案”,
点击原文查看清末四大疑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当事人女儿讲述的:
“口述历史:我父亲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狱真相”。
更多稀奇古怪的话题,请关注 @布里斯班生活。
欢迎大家一起在下方留言互动,讲讲你感兴趣的话题和脑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