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推送有些沉重,是关于校园暴力的。
我们从「头条问答」上筛选了一些优质回答,包括如何理解、面对、改变校园暴力的现状。
文章有点长,你最好用不上。但如果你需要,它们就在这儿。
什么行为算是「校园暴力」?
@熊丙奇看教育
从中国的法律来讲,关于校园暴力并没有具体的细则。我们谈到校园欺凌,通常都会谈到伤害。往往以伤害的结果来作为判定的依据。
如果说一个学生被打了,需要去验伤,根据伤害程度不同来确定违法事实。但这样一个认定本身就有问题。
因为,除了生理伤害之外,还有一个心理伤害。比如,有同学让另一个同学喝尿,这位同学的身体上有伤害吗?但是,这件事对受害人的心理伤害,可能一辈子都消除不掉。但我们现在一般是通过生理伤害来界定校园暴力。结果就导致了,有些学生让同学吞便的行为。
因为我们这儿就不怎么注重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比如,你的孩子被别人打了几十个耳光,去验伤什么都验不出来。你说打耳光不是侮辱吗?
所以,如果依据现有法律法规,这种认定是缺失的。但是,作为教育机构来说,你应该从孩子的人格身心健康出发,来看这件事对孩子的身心产生何种影响来作认证。因此,我们应该来完善对校园欺凌的认证流程问题。现在,每一个学校对这类问题的处理,都是在积累案例,同时也会对未来的认定规则产生影响。
因此,中关村二小这件事,如果解决得好,就对未来做了一个好的示范。现在,该校校方的公告,事实上很难说是一个好的示范。
正是因为现有法律法规不健全,才造成了这样的问题。
但从目前来看,这件事,不论从常识和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件事毫无疑问是欺凌行为。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你不能说你是校长就站在了一个绝对的高度上。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认识。
在处理校园欺凌案件时候,也不能由学校一方说了算。校方在处理这件事时,应该组成一个由教师和家长组成的学生事务中心,由学生事务中心来对这件事进行调查,好比美国的陪审团制度。这也是对学生行为进行依法处罚的一个机制,但我们现在没有这样一个机制,往往是学生做错了事情就找老师,让校方启动调查,但校方的调查往往也不是独立调查,因此就缺乏一个依法的,合法的程序。
我们说法律程序是两个,一是如果你违反了法律法规,应当走社会上的法律程序;第二,校内的法律程序,如果你违反了校内规定,也需要经过一个类似的程序。但我们现在没有这样一个程序。
根据这样一种程序,学生违规事实应当由学生事务中心来判定。现在有些高校已经建立起这样的学生事务中心,如果学生违规,由学生事务中心来调查,你可以陈述,听证,最终根据事实来做出处罚。如果你觉得处罚不合理,还可以申诉,申诉时会成立一个申诉委员会,进行仲裁。
如果校方不建立内部的学生事务中心,那么就应该由司法机关来介入调查。因为,这件事虽然不涉及学生违法,不会追究其法律责任,但也已经涉及到学生之间的互相伤害,可能涉及到家长的赔偿责任。因此,可以由第三方机构,比如,学校所在区的教育局纪委,来联合人大和媒体,来共同调查这件事。这件事肯定不可能就这样画上句号了。而且,现在我们注意到,校方的回应已经引发了舆论反弹。
校园暴力是否被夸大了?
@刑警一笑风云过
校园暴力问题并没有被夸大,确实很严重。
更准确的说,受到社会大量关注的校园严重暴力事件其实是极少数现象,并且近几年在明显减少,也正是因为稀缺,才具有了新闻报道的价值,最近中关村二小的事件沸沸扬扬,由于贴上了名校的标签,也符合大众寄望于教育体系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的迫切希望,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然而事件本身是复杂的,基于不同立场,很容易得出不同结论,而偶发的个案,也不足以影响整个社会现象。
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校园暴力最严重的应该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到处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校园暴力现象在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都普遍存在,而随着社会发展,整体治安环境的改善,近几年这样的事情已经越来越少了,但是校园冷暴力,其实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冷暴力其实是严重暴力事件的根基,这才是校园暴力真正严重的部分。
校园中的极端暴力事件,多发生在同一个班级之中,共同的学习环境造就了一个矛盾积累的基础,而这些爆发出来的个案,其实都有着长期积累的过程,并非纯粹的意外。
要全面的看待校园暴力问题,至少要分成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是准确理解校园暴力问题的核心。
很多人把校园暴力的重点放在校园上,其实这是不对的,校园暴力是人类暴力现象在特定环境下的延伸,不管是暴力犯罪,家庭暴力还是校园暴力,核心都是暴力, 环境只是外部环境而已,真正影响暴力现象的,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暴力崇拜,而对暴力的崇拜,其实源于人对强大力量的渴望,这种思想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从远古时崇拜图腾和神灵,到封建时代崇拜帝王和侠客,人类的目光总是不由自主的望向金字塔的塔尖,而暴力恰恰是达成个人目的,制服他人最有效的手段,在高度强调竞争的环境中,暴力总是很容易被激发出来,而简单粗暴的处事方法,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依然被很多人所信奉。
其次要区分暴力和冷暴力。
公众对校园暴力的理解只停留在孩子打架上,这是非常片面的,其实孩子打架始终还是一个极少数事件,真正可怕的是校园冷暴力——无处不在的歧视,而歧视恰恰是激化暴力行为的土壤。
我是80年生人,现在是一个九岁男孩的父亲,不管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还是在孩子目前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最缺少的,是一种“don't judge”的理念,反而是给人贴上各种标签来进行优劣的比较。人本身是非常多样化的,单一的标准无法用于评判他人,但是仅就学校中而言,老师用“听话”或者“不听话”来划分孩子,优等生歧视差等生,男孩歧视女孩,高个儿歧视矮个,瘦子歧视胖子,我想这不是孩子们的失败,而恰恰是父母和老师的失败,是我们的行为影响了孩子们的观念,而歧视的存在,使每个孩子都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和受害人。
第三个层面,校园暴力不仅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发生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从对孩子的长期影响来看,老师对学生的冷暴力甚至暴力体罚,是更为严重的现象,而在更极端的情况下,也不缺少学生对老师施加暴力的范例。
孩子在家庭中模仿父母的行为,在学校就会模仿老师的行为,而老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减少了,但是侮辱学生的现象却非常普遍,很多教育者自身也分不清侮辱和批评的界限,指出某种行为的错误是批评,而指责某个人就构成侮辱,这种行为上的错误示范,往往导致学生之间相互侮辱,更可怕的是,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纠正,这种侮辱的行为往往异化成带有“正义感”的行为,而实质上所反映的,是“优越感”,这对于树立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权得到尊重的观念十分有害,不尊重学生的老师自然也得不到学生的尊重,而在缺少尊重他人的氛围中,相互歧视的现象就更为严重。而在老师带头体罚学生的班级里面,遇事动手解决,简直可以说是一种天然正义,我们不能一边教育孩子不要打架,转过脸来就殴打别人,真正影响孩子的,是我们的行为,而非我们的言论。
前几天听央广新闻,主持人的一句话我深表赞同。
在校园暴力问题上,孩子,家长,老师,学校甚至是政府,每个人都同时扮演着受害者,施暴者,旁观者的角色,没有人能够从暴力中受益,即便你得到一时的快意,也必将承受更大的风险,而受害者又很容易转化成施暴者,煽动舆论去攻击他人,正是最好的示例,而如果我们保持沉默,不对施暴的行为加以谴责,就会成为一种对暴力的容忍和纵容,而最重要的是,要改变校园暴力现象的现状,我们每个人都是改变者,我们不是要去改变别人,而是首先改变我们自己,用理性和自我克制,用对事不对人的态度,用相互尊重的信念,去引导我们的孩子。
第一次经历校园暴力,那时的你几年级?
@黑磁说
校园暴力是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每个人或多或少可能都经历过,寻遍读书时的记忆,可能有两次,一次是旁观,一次是被暴力和反暴力。
小学时,一个女同学叫张美丽,长着一个傻大个,智商稍微有些问题,成为班上男生主要的欺负对象,几乎每天都要挨打,不记得具体细节,现在回想,简直是一种摧残,由于后来读书离开,再也没有见过她,我想她往后的生活很不乐观,社会暴力比校园暴力厉害的多,衷心祝福她能够活的幸福。
第二次是在高中入校,由于比较偏远,在这所偏远高中读书的大多是当地人,我第一次经历了被收保护费,于是反抗被揍。碰巧同宿舍的几个同学都被收保护费反抗挨揍,于是结成同盟反抗校园帮派势力,一年时间就把当时红极一时的帮派踩在了脚底下。现在想想对与错都是经历的人生,反抗是必然的没错的,但是过度的以其人之道还之并不可取。
面对校园暴力,反抗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要勇敢的说不。
长按二维码,勾搭头条君
你关心的,才是头条丨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