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拿着英国国籍,甘愿为中国而死,穷尽一生为中国人正名

2016年12月25日 这里是英国



  • 作者:度公子

  • 来源:一日一度


据说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

至少有一亿人,

听过韩素音的名字。




那时,她的身影经常会和,

周恩来、毛泽东一起出现在官方报纸上。

她虽然持有的是英国国籍,

可始终在书写中国的故事,

告诉别人自己永远是中国人。




似乎从降生那一刻起,

就注定了韩素音这一生的不凡。

她出生于一个充满传奇,

和浪漫色彩的家庭。

父亲周映彤是第一批庚款留学生,

母亲玛格丽特是比利时的贵族小姐。



母亲玛格丽特


1913年,周映彤带着玛格丽特,

私奔到了她想象中的神奇国度。

丈夫在铁道部谋得一个职位,

妻子在家里做起了主妇。

但很快,妻子的心情就变得抑郁起来。



韩素音与父亲


玛格丽特这样一个外国人,

很难融入任何一个圈子。

中国当时贫穷、落后,

蝗虫饥荒、繁文缛节、国人的围观,

彻底击碎了她的浪漫情怀。

“这是一个地狱一样的国家,

我不能再待了,我要回欧洲去!”



韩素音幼年


经过丈夫的反复挽留,

她终于还是留了下来,

并在1917年生下一个女儿。

但抑郁的玛格丽特抱着孩子,

仍旧无法露出欢喜的笑容,

她觉得韩素音丑极了。




韩素音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

一出生,这三个孩子,

就面临血缘和文化的双重矛盾。

父母关于孩子将来,

到底是做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争论不休。

吃饭也纠结,说话也纠结,

上学带着笔墨纸砚,

偏偏又会去教堂做礼拜。




在这种情形下,

韩素音常遭人嘲笑。

她就像是一双不对称的鞋子,

一只是绣花的缎面,

一只却是漆黑的亮皮…




后来,玛格丽塔独断专行,

没收了韩素音的纸笔,

“不要再学什么中文了,

你以后要跟我到欧洲去!”

面对母亲的强势,

年纪尚小的韩素音却大喊一声:

“不!我要做中国人!”




十二岁那年,

在看到许多可怜的盲人后,

韩素音决定要做一名医生。

她勇敢地向父母宣告了自己的梦想:
“我想做一个医生,

去救治那些痛苦的人,

尤其是盲人,我要让他们看见光明,

看看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

母亲却觉得她在痴人说梦。



自传三部曲第一部,写了父母的故事


小素音却不是说着玩儿的,

15岁,她到北京协和医院当打字员,

为自己赚取了进入医学院的学费。

1933年,她在燕京大学医学预科读了两年,

1935年,一个机会来了,

她可以通过庚款奖学金赴海外留学。



北京协和医院


但是玛格丽特害怕她性格不稳定,

最后学无所成,无力偿还奖金,

便迟迟不肯表态。

韩素音在家里大闹了一场,

甚至威胁道:
“拿不到奖学金我就去做妓女!

时年,她抵达比利时开始了大学生活。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


然而,这苦苦得来的机会,

她居然中途放弃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

日本发动了震惊世界的侵华战争。

韩素音听后,心急如焚,

奋不顾身地上街游行,

大声斥责日本无耻的侵略行径。

她夜以继日地给报纸撰稿,

短短7个月,在法国和比利时,

做了128次抗战演讲。



七七事变


1938年,韩素音毅然放弃学业,

回到了战火纷飞的中国。

“虽然我只是一个,

‘半吊子’的中国人,

但是没有了中国我就活不下去,

就像希腊神话里的安提厄斯,

他离不开大地,

而我离不开我的中国!”



日本无耻侵略


就在归国的海轮上,

她遇到了国民党军官唐保黄。

对方风度翩翩、侃侃而谈,

与她大谈抗日的局势,

言语间透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韩素音很快就沦陷在他的怀中。



韩素音与唐保黄


1938年10月,

两人来到抗日中心武汉,

举行了一场非常简单的婚礼。

结果婚后第二天便有消息传来,

日军即将攻打武汉!

因为上级命令,

唐保黄不得不先随大部队撤离,

留下韩素音一个人在武汉。



日军侵略铁证


眼看着日本人的炮火就要打过来了,

唐保黄不惜违抗军令,中途回到武汉,

冒着巨大的风险前来营救,

“见到他的时候,

我的眼泪都快流下来了,

我觉得自己嫁给了一个英雄。”



唐保黄著书


可两人婚后的生活并不美满。

唐保黄是个传统的中国男人,

心里有着极强的大男子主义,

他不喜欢韩素音抛头露面,

不许她社交,更别说出去救死扶伤。

每当韩素音表态要当医生时,

他就会拳脚相加。

这样的生活让韩素音倍感分裂,

一方面她爱眼前的男人,

一方面又渴望自己的独立。

两种力量拉扯着她的心,

一次一次将她推到崩溃的边缘。




最后,她只能诉诸笔下。

在成都医院当助产护士时,

她写下了自己的处女作《目的地在重庆》。

在书里,她讲述了中国的情况,

写下了自己抗战的亲身经历。

当英文版在美国出版时,

正是日本轰炸珍珠港的时候,

书一下就卖脱销了。




这彻底激怒了唐保黄,

在实施暴力后,唐保黄甚至软禁了她。

两人的裂缝越来越深,

这对韩素音造成了巨大的伤痛。






1944年,唐保黄带着韩素音到英国做外交官。

她暂时摆脱了丈夫的束缚,

开始在英国独立求学。

1945年,内战爆发,唐保黄回国。

两年后,她收到了丈夫阵亡的消息。 




韩素音哭了两天,

却拒绝回国参加葬礼,

理由是要准备毕业考试。

“我要快刀断乱麻,抛开儿女情长,

我也无暇落泪,必须继续向前奔。” 




韩素音是悲伤而又决绝的,

10年的爱与恨,忍受与屈辱,

她像面对打碎的旧碗一样,

迅速将其掩埋在土里。

1948年,得知中国战局明朗,

新中国即将成立,她再度回国,

“我必须回来,必须看看我深爱的土地,

我要用我自己的眼睛,

凝视在这里发生的一切。”




在香港的一次宴会上,

她邂逅了英国记者伊恩。

伊恩出生于中国,生长在北京,

两人有着相似的童年记忆,交谈甚欢。

随后伊恩对她展开猛烈的追求,

可韩素音知道他有妻室,

不愿意对任何人造成伤害。

可伊恩明确表示,我愿意为你离婚,

铁一样的话语让韩素音动摇了。




不久后,朝鲜战争爆发,

伊恩被派往战场,触雷身亡。

听闻噩耗,韩素音悲痛不已,

更叫人伤心欲绝的是,

因战地邮件太慢,

伊恩的二十一封情书在他死后,

才一封一封到达韩素音手中。

信中痴缠的话语让她一次次嚎啕大哭。




面对巨大的伤痛,

韩素音再次选择了文字。

她书写了第二部作品《瑰宝》,

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了这段感情,

小说一经出版,在西方引起巨大轰动。



英文版《瑰宝》


出版商给她写信:

“我在英国的公共汽车上看到的妇女,

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胳膊下夹着你的书。”

这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还得到好莱坞的青睐,

于1955年被搬上银幕的《生死恋》,

获得了奥斯卡三项大奖。 




护照快要过期了,

但韩素音拒绝了台湾的橄榄枝。

第一次婚姻的痛苦,

让她对蒋氏政权并不抱有好感。

但对于大陆形式,她又不好判断。

在这种情况下,她嫁给英国出版商康柏,

拿到了英国国籍。

但不久后,两人便离婚了。

作为一个女人,

韩素音在情感世界里的姿态是荒凉的,

她把自己满腔的热情都交给了中国。



韩素音与康柏结婚


直到1956年,

这个荒凉的世界才开出一朵花来。

韩素音受印度总督的邀请去新德里度假,

在那里,她结识了一个,

皮肤黝黑、体格魁梧的印度男人。

对方十分热爱中国,

两人一见如故。

她还给他起了一个中国名字:陆文星。



韩素音与陆文星


1960年,

印度为中印边界一事要攻打中国,

派一位高级军官前往印中边境,

可这位军官说:“中国是友好邻邦,

不能打中国人。”

上级勃然大怒:“不去就撤了你的职!”

他却坦然地答道:“撤职我也不去。”

这位高级军官,就是陆文星。




1956年6月,

韩素音被批准进入大陆。

陆文星知道她“回乡心切”,

于是承诺到:“快回去吧,

我会在这里等着你的,

就算是等二十年也愿意。”

陆文星和蔼、善良,

无条件地支持她的创作,

生活上对她的关怀无微不至,

这让韩素音大半生颠簸的情感,

终于有了一个归属。




1956年,韩素音回到中国,

在中南海西花厅,

见到了周总理和邓颖超。2个小时后,

韩素音成为了周恩来的狂热粉丝。

“他非常英俊,他的一举一动都很柔和……

一见到他,我简直好像受到了直接的冲击。”

周恩来不厌其烦地回答韩素音的各种问题,

为她介绍中国当前的种种社会状况,

这次谈话改变了她的一生。



与周恩来会面


解放初期,中国与外界孤离,

由于社资矛盾,很多西方国家,

刻意丑化中国的老百姓,

将中国人塑造成一个顽疾已深的民族,

对新中国的未来充满各种妄断



韩素音与邓颖超


韩素音对此感到无比愤慨,

西方对中国的勾勒,

与她亲眼看到的相差甚远。

而在与周恩来交谈之后,

她感到自己必须把中国的真实情况,

告诉给全世界。




1964年,她辞去医职,专心创作。

出版人希望她以母亲为主角写作,

但韩素音却拒绝了爱情题材。

“除了中国,还是中国,

任何其他似乎都是平平常常的,

是二流的,与中国相比都是缺乏生气的。” 




她开始写作自传,

前后历经十几年。

个人经历中深蕴时代变迁的沧桑,

让这部作品成为了西方人,

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经典。

她意识到,用自己的文字,

“也许我可以在中国,

和其他国家之间建立一座桥梁”。 



韩素音与巴金


随后,更多有关中国的著作相继问世:

《亚洲的风雷》《2001年的中国》

它们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

她用亲身经历,优雅的文字,

为西方人展现了一个,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度




此外,演讲也是她生活的一部分,

她奔波于世界各地,

不断向外国人介绍中国,

减少他们对中国人的偏见。

“你们在媒体上看到的,

那个妖魔化的中国,

根本就不是真实的中国!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她和丈夫陆文星,

为重修中印友好关系做了许多的工作。

她还担任过周恩来和法国总统戴高乐的特使,

为后来引爆世界的中法建交,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在西方,

她遭到了很多媒体的口诛笔伐,

有记者称她的文字为“恶心”。

在中国建国后那段曲折的日子里,

眼看中国的一次次运动,

西方说中国已经疯了,

讥笑韩素音是个过气的谄媚者。

韩素音却说:“你们等着瞧吧,

总有一天中国会让你们大吃一惊的。”




每当面对媒体的采访,

她都不忘说一句自己是中国人。

“无论你有什么样的理由,

你都不能不爱自己的国家。”



韩素音与冰心


1976年,周总理逝世,

韩素音为此悲痛万分。

“ 时至今日,想起他,

想起当时我们会面的情景,

我都会感到无限的哀伤,

无比的凄凉。 ”




在书写周恩来时,

她完全压抑不住自己的崇仰之情。

她笔下的周恩来,

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

每当提到周恩来的时候,

她都会喃喃地念道

“他没有遗产,没有儿女,

骨灰撒向祖国的山河土地;

但他拥有热爱他的人民…




晚年的韩素音,

直到身体状况完全不行,

才和丈夫定居瑞士。

但她始终牵挂着中国,

注视着中国发生的一切。

千山万水的阻隔,

永远无法冲淡她对中国的感情。




2012年11月2日,

韩素音在瑞士去世,享年96岁。

直到她死后,

西方还有人对她颇有微词。

然而,在中国日渐崛起的今天,

西方人再也无法忽视这股东方力量,

当初韩素音对中国崛起的预见,

也成了打脸西方媒体的现实。



韩素音说:“这世上没有比温柔更强大的力量”


15岁那年,她说自己要医治盲人,

虽然她没能成为绝世名医,

但一直以来,她都在用自己的文字,

努力抹掉西方人眼前的种种偏见,

让他们能够看清真正的中国



韩素音的家中,只挂周恩来的照片


回望跌宕起伏的一生,

多年前韩素音自己的一句话,

正是她人生最好的注解:

我始终为我身上,

流有中国人的血液而骄傲。

这一生我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奔跑,

离开爱,奔向爱,

离开中国,奔向中国。




这样一位传奇的爱国女性,

这样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理应让更多中国人知道!



您看此文用了秒,点击右上角分享至朋友圈,只需一秒哦


觉得不错,请点赞↓↓↓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