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几句给那些孩子没有上成藤校的父母,作为一个过来人,回身看看这些年的脚步,当然,也许没什么代表意义,纯属个人经历。
曾经,儿子没上成藤校是我心中的痛。我是个学教育的,数学教育。而且,被公认为是个很好的数学教师。我在怀孕的时候就暗下决心,会耐心地,全身心地教孩子,陪伴孩子长大。相信自己是个好妈妈。老公曾经调侃我,说我的最佳职业应该是幼儿园老师,因为不认识的孩子很快就会喜欢我。可能孩子都有一种潜意识上的识别,觉得这人不会伤害他。
养孩子是件乐事,记得一天给他洗澡,他还自己不能迈进浴池,要抱进去,他大概在幼儿园喜欢哪个女孩子了,突然问我,爸爸是怎么找到你的?我说,爸爸妈妈是calssmates, 他扳着我肩膀,看着我眼睛,认真的说,那,那他是在哪间教室找到你的?我笑得差点没坐地上。
孩子从三岁半我就开始教他,很耐心。我教的很用心。真正的陪读,数学从小学一年级,陪到十二年级。不仅做题,而且讲每个概念是怎么来的,讲数学的思辨,甚至,在茶余饭后,和他坐在deck讲数学发展史,在他还没有开始学微积分的时候,给他讲微积分的整个概念体系的形成,通俗易懂啊,讲的我自己都被感动了,这妈也太好了!可惜,人家哼哼哈哈的应付着你,你以为人家都听进去了,结果,还是给我考了个B回来。总的感觉,没啥用。
我几乎很感激他来问我数学问题,觉得,哈,这下我有发挥的时机了,结果正想彻底展开,人家拿着书说明白了,转身走了。搞得我意犹未尽地噎在那里上不来气儿。想想很可笑。
儿子后来上了州立的商学院。当时他的考虑是,第一,钱最少,不仅是州内学费,还有些奖学金。第二,在我身边,家里有事,随叫随到。他爸爸当时常常出差回国,不在家。对于选专业,他说,如果我一辈子不愁钱,我就会选哲学,心理学,和艺术。但我不是这情况,所以我选finance and marketing.
大二,他好像开始知道努力了。但是,主要的精力还都是放在组织学生会的各种活动上。大概很多时间玩掉了。他回家吃饭,饭桌上我问他,后悔没上藤校吗?后悔,他说,如果是现在,我会拼尽全力去努力,争取上藤校的,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藤校是个multiplier, 你不努力,是零,上好学校也没用,但是,如果你努力了,它就会放大你的努力,老师,同学,network都会帮助到你。我发下了筷子,不吭声。他开始笑我,Mom,it is not the end of my world! 我不是挺好的吗?我才缓过来接着吃饭。
他像是一颗种子,在阳光下土壤里自在的生长着,有自身节律地长着他该长的东西,从内部发出来,而无视着我的希望。无论我怎么拉扯,他还是朝自身固有的方向发展着。
我没料到的,在高中的他,就会和我聊叔本华,聊歌德,聊马克思。到了大学,开始和我聊道教,聊孔子,和周公。孩子的哲学倾向是天生的,对文字的把握也是精准的。记得他大三暑假在一个公司实习的时候,和一个哈弗的女孩在一起,我说,那个女孩特棒吧?他笑了笑说,她在做presentation的时候,喜欢用大词,用不常见的词。我说,那有什么不好吗?他说,重要的不是炫耀你自己的知识,而是用最简单的最准确的方式表达清楚,让对方懂得你在讲什么。我没有说话,但我知道,他在生长,里面有着什么很坚实的东西生长出来。
毕业第一年,我又聊起,记得你以前关于上好学校的想法,现在还是那么想吗?他已经不记得自己说过什么,只是说,和藤校的毕业生在一起工作,有的非常棒,也有的挺一般的。他笑我说,妈妈,学校,永远不应该是个终极目标,就像人出生一定会死,但把死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是荒诞的一样,重要的是过程。
现在是他毕业两年了,人家也是拿了senior position, 也lead project了。这次回家,我又问他,还记得吗,对藤校的看法?他说,他现在认为,真正优秀的人,是任何学校挡不住的。重要的是看你有多努力,看的是你真正对公司带来的贡献,看你自己自身发展的潜力。他告诉我下面的话真的是让我非常惊讶。 他说,他在和他最好的朋友回顾他自己这几年的努力。大学也就是使出了三分力气。在第一家公司作,也就是五分的力气,我问那现在呢?九分力气,他说,几乎时刻都是在冲刺,他在反思自己究竟是什么trigglered 了自己内部的动力。
过一段时间和他聊天,就会发现一些新的内容,他在变化,在成长。有些东西,我有点跟不上了。和孩子的聊天,一直坚持下来,成为一个习惯。从小,我和他之间的聊天就是分享性的,我总喜欢把他当个人儿似的聊天,讲我的心里话,他从小就给我做主,告诉我这事情该怎么办,他说的有时候很幼稚,有时候也有道理的,很好玩的。现在我们的谈话还是互补的,我相信有一天,将来会有那么一天,我会更多的考虑他的意见。
确实是我的孩子,他和我一样对文字敏感,有哲学倾向,喜欢自我剖析,他又不太像我,他冷静,逻辑,不情绪化,像块铁疙瘩。他喜欢朋友,到哪里都是一大群,在人群中总能听到他高声讲话的声音,人来疯,人越多越兴奋,这一点儿子老子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说教真的管用吗?不知道,只敢肯定父母作为环境的一部分,一定是对他的成长有作用的。有朋友说,正是因为我们的宽松和民主,才有了他独立的性格。但是这并不是有意的,而是回过头来才发现的。我觉得,真正影响他的是你这个人,你的态度,你的思考,你的处事,你的一切都在影响着孩子。不论你意识还是不意识。教育的根本其实是自身的修炼,自己不是佛,没有道理指望孩子是佛。有点残酷,但是事实。
我体会,在孩子面前不必完美,让他看到你的弱点,再告诉他你的努力,这何尝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呢?你剖析自己,他自然习惯于在你面前剖析他自己。在孩子的生长过程中,更多的只是眼巴巴的看着,真正能让你有效参与的很少。我的意思是说,你想参与是一回事,但是否能参与成功是另外一回事。我们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什么意见讲给他都是参考,主意自己拿。他反倒会认真考虑,你要他一定按你的来,他会反感,反而一点都听不进去。
总之,孩子能上好学校最好,没上成,也没事的。我现在就对孩子挺满意的。不是王婆,而是作为过来人,从心里舒了一口气,踏实了。
养育,我们已经完成了。但是,作为家庭成员,作为朋友,责任是永远的。还是那句话,自身修炼是毕生的事,那就是要永远的开放自己,永远地充实自己,告诫自己永远不要以年龄作为不努力的借口。当你自己是一个开放体系,当你仍旧在思辨,在吐故纳新的时候,你是变化的,是新鲜的,是有内容可以分享的。你就是有趣的,有价值的,其实不光对儿子,也是对你周围的任何人都是这个道理。当觉得自己身上是有东西可以给出,而对方也是需要的时候,你是欣慰的,孩子也喜欢来到你身边。
邹庆,英文名Jack(微信: canadahao),73年10月8日重庆出生,重庆成长,加拿大院校规划申请中心创始人,目前工作生活在多伦多。诚信,靠谱,专业,热爱留学工作,热爱目前生活。25岁开始先后在3个行业创办过三家公司,30岁在重庆做政协委员,34岁在重庆做人大代表,36岁公派在上海中欧商学院进修,37岁全家移民加拿大。热爱摄影,交友,旅行。有23年的摄影爱好历史,去过中国河北,天津以外的所有省和加拿大6个省,美国的15个州。访问过加拿大美国超过250所大学高中小学,熟悉和精通加拿大教育体系,帮助众多中国留学生找到了满意的学校并顺利来到加拿大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