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企海外并购额超万亿 两成企业暂亏

2017年07月31日 美国华人会计网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企出海并购问题又一次站上了“风口浪尖”。 继今年6 月下旬,万达、复星等海外并购积极的企业被报道遭部分银行排查风险,上述企业股票、债券在市场上遭“双杀”。曾经风光无限的海外并购,一时间成为舆论焦点。7 月18 日,大陆央媒和国家发改委分别警示中企对外非理性投资。媒体和官方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是近些年中企海外并购的狂飙突进。


有数据显示,中企跨境并购数量在过去五年稳步增长,年增幅达到33%。2016 年中企跨境并购交易金额超过2000 亿美元(超过1 万亿元人民币),是境外企业在中国境内收购额的6 倍。而以往以国企占多数的海外并购,也逐渐演变成民企唱“主角”。



当地时间2017 年6 月27 日,中国化工集团在瑞士巴塞尔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完成对瑞士农业化学和种子公司先正达的收购。图为当日新当选的先正达董事会主席、中国化工董事长任建新(中)和先正达董事会副主席米歇尔·德马尔(右二)与管理团队在发布会上握手。 (新华社)



最近8年海外并购 金额达4.6万亿


最近几年,中企海外并购可谓是风生水起,尤其是2106 年,中企海外并购额超万亿元(人民币, 下同)。


综合北京《经济参考报》、《新京报》报道,中国企业第一宗大型跨境收购案,可以追溯到2004 年底联想宣布收购IBM 的个人电脑业务。这笔收购后,联想从中国国内PC 业务领头羊一举晋身为全球最大的PC 制造商。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则是中国企业积极参与海外并购的起点。全球金融危机让欧美等地区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受冲击,中国企业意识到了这一机会,开始积极在海外市场寻找投资并购机会。来自中国的企业家、财务投资者成为国际交易市场的常客。


据麦肯锡今年4 月发布的报告,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家已累计达成650 多宗1 亿美元以上的海外并购交易。Wind 统计数据则显示, 2010 年以来,中国企业出境并购高达1800 笔,总金额超过4.6 万亿元。


2016 年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交易跨越式增长的一年。普华永道统计的数据显示,2016 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达到2210 亿美元,超过前四年中企海外并购交易金额总和。


《易界- 胡润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特别研究》数据显示,2007 年中国企业宣布的跨境交易数仅88 起,金额230.2 亿美元;2016年中国海外投资并购投资交易达到438 笔,较2015 年的363 笔交易增长超过20%;累计宣布的交易金额为2157.94 亿美元,较2015 年大幅增长了147.75%。


从中企的并购支付方式来看, 海外并购交易几乎全部使用现金进行交易。Wind 资讯数据显示,在2012 年至今合计1464 笔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的达到1318 笔,涉及金额2.4 万亿元, 占海外并购交易总金额的90%。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的外汇储备在2014 年6 月达到近4 万亿美元的高点后下降,截至2017 年6 月末,外汇储备为约3 万亿美元,较高点时缩水近1 万亿美元。


今年1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进一步推进外汇管理改革通知, 强调要加强境外直接投资真实性、合规性审核。


7 月18 日,大陆央视重点关注中企对外非理性投资,部分企业并购海外足球俱乐部的投资有效性被质疑。


同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表示,有关机构将继续关注房地产、酒店、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非理性对外投资倾向,防范对外投资风险,建议有关企业审慎决策。


监管之下,海外并购开始降温。据汤森路透统计,今年初至今,中国跨境交易总额达649 亿美元, 同比下降48.7%。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也显示,2017 年前6 个月, 中国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投资额481.9 亿美元,同比下降45.8%。


去年民企海外并购金额超国企


今年的6 月27 日,中国化工集团宣布完成对瑞士农业化学和种子公司先正达的收购。2016 年2 月, 中国化工集团宣布将以每股465 美元、估值430 亿美元现金收购先正达。这起收购让中国化工集团成为2016 年的并购王,也是截至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历史上最“豪气十足”的一笔跨境并购交易。


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中,国企参与交易数量虽少,但交易金额大。如2012 年国企参与海外并购数量占全年比重的13.6%,到2015 年占比有所提升至24.87%,而交易金额上却一直远超民营企业。


2016 年,即使有中国化工集团430 亿美元的大手笔并购,民营企业海外并购金额仍第一次超过国有企业的交易总额;且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达到了2015 年的3 倍, 交易金额上有51笔交易超过10 亿美元,超过2015 年数据的两倍。


普华永道报告数据显示,2016 年海外并购交易活动中,民营企业在交易金额(1079 亿美元)与交易数量(612 宗)都处于领先,主导海外并购市场。


到今年一季度,这种变化更加明显。普华永道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民营企业并购数量达到114 宗,在212 亿美元交易金额中,民企完成了137 亿美元;国企则仅有11 宗,占全部海外并购交易数量的12%,创下近5 年的新低。


在民企唱“主角”后,高科技、大消费和媒体及娱乐行业开始受到资本青睐。易界- 胡润的报告显示, 2016 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最集中行业中,金融服务、计算机、文化娱乐、消费、传媒等占据多数。


在易界- 胡润统计的2016 年前20 大跨境并购交易中,标的为文化娱乐等行业的交易就有7 起, 占比35%。这些交易中,著名的有腾讯、巨人等互联网巨头发起的海外游戏资产收购,涉及金额合计高达130 亿美元。


A 股上市公司成跨境并购主力军


除了民营企业参与的海外并购快速增长之外,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上市公司成为了发起跨境并购的主力军。


普华永道数据显示,2016 年上市公司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占总数量比重的47%,其中国内主板和中小板上市企业交易数量占上市公司海外并购交易总数59%。


在监管趋严下  上市公司的海外并购有增无减


据深圳《证券时报》报道, 今年上半年,A 股上市公司共发起境外并购109 起,案例数同比增长68%,涉及交易金额在千亿元级别, 同比增长约一成。从行业看,今年上半年,A 股上市公司境外并购标的多数集中于矿业、大健康、文化娱乐、互联网等几大领域。


上市公司的海外并购均“出手不凡”,大额的海外并购通常是由上市公司发起。


如7月17 日,万科宣布联合厚朴投资、高瓴资本、中银投资等财团参与新加坡上市公司普洛斯的私有化,总金额高达159 亿新加坡元(约合113 亿美元)。7月9 日, 中远海控和上港集团宣布了集运市场迄今为止的最大买卖:拟作价最高492.3 亿港元(约合60.5 亿美元), 要约收购东方海外国际100%股权。


“一带一路”沿线的海外并购中,上市公司也是主力。晨哨集团最新发布的《2014至2017 中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并购发展报告》显示,中资在“一带一路”沿线64国的海外并购主要由上市公司发起,占交易总数的68.98%,共计约704.58 亿美元,占披露总金额的68.94%。在这些上市公司中,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是主力军,合计发起了100 宗海外并购交易,其中81 宗披露了金额,共计约353.36 亿美元。


对于上市公司为何热衷于海外投资,普华永道企业融资与并购部合伙人鲁俊认为,中国大量企业在寻求转型,转型过程中企业需要纳入一些优质资产。上市公司在融资渠道上有优势,再加上各种社会资本涌进来,很多PE(私募股权投资) 都直接作为并购主体或在上市公司的并购组合中成为重要的投资人, 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


银行贷款  PE基金成资金来源


中企海外大肆并购,钱从哪儿来?从上市公司的海外并购,则能一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资金来源。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常见的融资方式有银行并购贷款(债券融资)、上市公司增发/ 换股(股权融资)、联合体出资。


银行贷款仍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的资金来源。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显示,在被调查的中资企业中,海外并购融资渠道上,57% 选择了境内金融机构(如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有25% 选择境外机构(如世界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


2016 年的两笔海外收购中,中国化工以430 亿美元收购先正达, 即有海内外17 家银行组成的财团提供融资,银行贷款金额约330 亿美元;腾讯86 亿美元收购游戏开发商Supercell, 有35 亿美元是海内外多家银行提供的贷款。


而“内保外贷”则是中资企业常用的贷款方式,即由境内的主体为境外的借款人做担保,一旦境外的借款人无法偿还海外的债务,那么境内的担保人就要履行担保义务,将资金汇出境外用于向海外的贷款人偿还这笔境外债务。


与并购基金等合作共同实施海外并购,在中资企业海外并购中也越来越频繁。并购基金等资本通过提供债务融资、专业咨询、尽职调查、共同进行股权投资等方式积极参与海外并购交易。


麦肯锡数据显示,最近五年间, 中国投资成立了超过5500 家基金, 总资本规模逾3000 亿美元,其中很多基金有意支持跨境并购。


易界- 胡润报告显示,2016 年, 以私募股权和资产管理公司基金为代表的财务投资者参与交易的交易数量超过381亿美元,为2015 年数字的两倍以上。私募股权基金也已在海外并购交易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成了交易中的常客。


海外并购超两成企业暂时亏损


虽然中资企业海外并购数量、金额在这几年都有了长足发展,但从盈利的角度看,却差强人意。麦肯锡报告指出,中企过去十年的跨境并购成绩并不如意。约60% 的交易,近300 宗,约合3000亿美元, 并没有为中国买家创造实际价值。


收益最差的为2000 年后的能源类收购项目。麦肯锡报告指出, 过去十年间,84% 的与自然资源有关的交易(占总交易额的89%)并没有为收购者创造收益,平均亏损为期初投资的10%。


而收购境外上市公司以实现多元化投资的交易,自购买日起至今,买家年均亏损约7%。麦肯锡在报告中称,“这类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时机不对,大部分交易集中在金融服务和电脑电子行业,平均亏损为期初投资的30% 左右。受创最重的当属零售业和专业服务业, 平均亏损为期初投资的70%。”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报告2017》也显示,在其问卷调查的506 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样本中,虽有56% 企业已实现盈利,但其中盈利可观的占比13%,18% 的企业基本持平, 暂时亏损的企业占比为26%。


这一数据与两年前的差异并不大,在《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中,52% 企业基本盈利, 但盈利可观的仅13%,24% 的企业基本持平,而其余24%的企业目前暂时处于亏损状态。


而对盈利企业进一步分析,盈利企业多集中在非洲、南亚、中亚、西亚、中东欧地区,投资规模在5000 万元以上、投资年限在5 年以上,分布在电力、热力、燃气、建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等行业。

声音


警惕非理性海外并购的金融风险


北京《经济参考报》报道,近段时间以来,市场对某些大规模进行海外并购的民营企业关注较多。应当看到,中国企业为应对产业升级,进行跨境并购和对外投资无可厚非。


但也应当看到,在近年来势头迅猛的海外并购中,最后被证明成功整合的案例并不多,一些中国企业在房地产、酒店、体育俱乐部等领域,被质疑存在非理性海外投资行为,给市场带来较大疑虑。


更值得关注的是,非理性的海外投资并购不仅给相关企业带来风险,也可能给中国的金融体系注入风险,甚至冲击外汇管理制度。20 世纪80 年代日本大规模海外并购的经验和教训表明,非理性的海外并购一旦经营不善、整合不成功,就会导致巨额的亏损,给企业带来沉重的包袱。这一财务和经营风险会进一步蔓延至为这些海外并购进行融资安排的境内金融机构。现阶段,一些中国企业集团大量运用多种融资方式,进行高杠杆收购,尤其值得警惕。从另一个角度看,大量外汇储备的流出,也可能对中国现有的外汇管理制度造成冲击,从而影响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近日闭幕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应当明确,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和并购,凡是有利于做大做优做强主业,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就应当予以支持;凡是非理性、无序投资,大搞高杠杆收购的,就必须警惕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 严加防范。吸取海内外教训,理性进行海外并购和投资,于企业本身,于中国经济,都大有裨益。 



来源:侨报网

版权声明:除原创类稿件,其他均由本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不作为税务法定依据,具体操作请咨询美国相关专业人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请第一时间在公众号留言,我们会在后续的文章中声明;如觉侵权,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谢谢关爱!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