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萍乡市武功山脚下,有这样一所特别的学校,它依山而建,却名头不小。从08年被列为全省摔跤后备人才基地之后,它又先后受到国家的重视,成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学校有个小小摔跤队,26个队员中,有一大半都是留守儿童,摔跤对于他们来说就像一颗种子,不知不觉在心里扎下了根。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
1996年,刚从体校毕业的朱志辉如愿成为了一名体育老师。因为理解山里孩子“走出去”的渴望,他决心组建一支摔跤队伍。这不仅是对自己体育梦想的延续,也给山里孩子提供了一个未来的出路。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摔跤这一块,朱志辉只好孤身一人招募学生、筹备训练器材,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
06年,终于出了一点成绩的朱志辉被任命为学校校长,摔跤这项运动也在一个又一个的十年中培育和影响了许多学生,这其中就有彭梓鑫。初见彭梓鑫,有点讷言,他个头瘦瘦小小,因为父亲早逝,母亲外出打工,他和姐姐彭晓敏由姥姥一个人照顾。和学习优异的姐姐不同,彭梓鑫似乎对学习不太感兴趣,他喜欢摔跤。摔跤让原本性格内向的他回归到了孩子的本真。
因为身体灵活,有“跤感”,彭梓鑫在二年级的时候就被选拔进了校体队。农村孩子天生质朴、吃苦耐劳,在体育运动中的优势不言而喻。然而还是会有一部分家长对体育不理解,认为体育无用。我们知道,不是每个从事体育竞技的人都能享有国旗下的荣耀,但它对人身体的锻炼、意志力的锤炼却深深影响着孩子们未来的路。
“人们啊,请相信 ,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
如今,许多曾在这所学校受过摔跤训练的学生也已经一步步走出学校、走上赛场。其中有两位又重新回到学校,像朱志辉当年那样,把自己对摔跤的经验和对外面世界的梦想带回到这里。他们前赴后继,不仅传承了摔跤文化,更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途径和平台。由于家庭原因,彭晓敏、彭梓鑫姐弟的生活比较困难,如有愿意资助的朋友,他们不胜感激。
因为知道山的尽头有海,所以山也不只是山,当你一次次跨越,也就意味着一次次接近。如果一个人的内心足够充盈,那么眼前所见的贫瘠就只不过是一种推力。当内部的牵引和外部的推力拧成一股力量的时候,请相信,所梦隔山海,山海俱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