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吐槽《战狼2》的点,其实编剧早就想到了

2017年08月02日 蚂蚁网上商城通





1

你对“中世纪修道院的生活”这个题材很感兴趣,于是你找这个题材的书来看,看了不下50本。当你再回头看知乎和豆瓣上的相关话题,很快就会点x。


当你心里有一座灯塔,你就可以告别萤火虫。


去年开始,我发现自己不再依赖豆瓣影评来判断是否观影(咦?这话适合在豆瓣上说嘛?)当时我在构思以民航为背景,写一个小说。正好有部俄罗斯空难的电影上映,我随便在豆瓣上刷了刷,分数还不错,除了个别影评外,一片叫好。很多评价里还有“连战斗民族都拍出这样的片子!我们国家怎么就拍不出来!”(类似的句式,后来我多次看到。比如《摔跤吧爸爸》上映后的“连阿三都……我们怎么就……”)


反正我兴冲冲地坐在电影厅里,开始看……嗯,这个人物设定也挺脸谱的,故事节奏也怪怪的……不过算了,后面空难部分才是戏肉啊!继续看!……嗯,终于开始空难了!……呃,地震了,机长男主还要跑去负责救人啊,管得好宽啊……呃,什么,飞机冲过火海!!!……飞机坏了又遇上恶劣天气,乘客们很害怕开始祈祷,恋人们不舍,嗯,虽可圈可点但美剧用过多次……卧槽!用绳子结成大网,在空中扮起杂技团,将旅客们从一个飞机运送到另一个飞机上!!!!……


2016《火海凌云》/ 俄罗斯


我从电影厅出来,内心久久无法平复……


好吧,也许是我国人民对战斗民族有情怀吧,我能理解。


后来看了美国的《深海浩劫》。嗯,灾难片。因为我打算在小说里写撤侨和政变部分,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借鉴“灾难片”的写法呀。在豆瓣上刷了影评,分数还不错,还有类似“天津大爆炸什么时候也能拍出来一个这样的,拍出来一半我就算你满分!”的高度评价。赶紧买票。


故事还原美国海上钻探史上的一次真实灾难。因为普通观众难以理解这个事件,所以一开头在男主温馨家庭场景中,借爸爸跟女儿用可乐罐讲解“怎样会引发灾难”。我的内心:哇!这部分写得太妙了!男主告别家里,直升机飞往海上油田,电影弥漫着“有事要发生”的气氛,还用领带颜色的小迷信,预示了不幸要降临。我的内心:哇!好棒棒!这部分可以学习耶!我知道飞行员在日常生活中何起飞前,也有很多迷信的小禁忌呢!


充满期待,继续往下看——啊,反派出来了!呃,先生你演得很浮夸耶……呃,不对,是剧本这样安排……但是,男主,你去哪里了?反派在这里啊!核心冲突在这里啊!你去哪里……喂,不对,走错路了,别顾着跟你老婆聊天,跟你朋友聊天,跟你同事聊天啊,你这离核心冲突好远啊……冲突冲突冲突,继续冲突……啊,出事啦爆炸啦!……男主,快回来!……啊,男主开始到处救人……啊又爆炸啦!……男主继续到处救人……呃这电影什么时候完……


出来后,带着受骗的心又看了一次豆瓣,只有一个短评指出了问题所在——“在钻井技术层面上提出并推升一个跟角色没有本质联系的冲突”。


2016《深海浩劫》/ 美国


叫好的都是水军吗?不,绝对不是。这个片子基本上没在国内做什么宣传,更不可能请水军。他们真心为这电影特效所倾倒,诚意为这套路化的人物塑造所打动。我一直在思考:是否因为拘泥于现实,而现实中的男主并没有跟”反派“产生冲突,导致戏剧冲突部分挂怪的?


这个问题,直到后来我看了《萨利机长》,才恍然大悟——还是编剧水平问题。《萨利机长》原著自传里,最紧张的时刻,只有迫降水上的那片刻。但剧本要怎么写?冲突要设置在哪里?编剧抛弃了自传中那一大堆感人煽情的故事,将冲突安放在后面民航局的调查过程中。


顺带一提,《萨利机长》电影一片叫好。但我看了这么多影评,没有一个人指出编剧真正牛逼所在。公众号那么多,但写文追热点的人,没看过原著自传,自然不知道编剧内心经历过什么。


2016《萨利机长》/ 美国


2

回到《战狼2》。


豆瓣上的影评那么极端,我一看,居然有不少人以”是否爱国”作为分界线。站在线的这边,打高分,站在线的那边,打低分。(当然纯粹凭个人观感打分的,还是多数)


本来对硬汉电影彻底不感冒,但因为涉及我去年写过的撤侨题材,而且我对主旋律并不反感,又兴冲冲跑去看。


开头的“军人的职责”bla bla bla,强拆bla bla bla……呃,意识形态好像有点点多?……我有点不舒服……继续看。嗯,非洲部分迅速进入正题……反派脸谱化,但是其他人物都不是工具人……男主见到有人靠近,下意识起杀机,女医生喊住他,问患者是不是要食物的细节很好啊……节奏不错啊,大草原上,居然谈起非洲文明来了……工厂那段我喜欢啊……扯出一面五星红旗来,咦,网上大家说卖“爱国”的就是这里吗?但这很真实好不好!


2017《战狼2》/ 中国

这个电影就是套用撤侨大背景,说了一个个人英雄故事。对个人英雄以一杀百反感的,就别自己找不痛快了,这本来就是个人英雄的类型片。难道还期待最后来个反高潮吗。至于爱国什么的,我感觉意识形态部分并不多,让人觉得不舒服的部分,其实都是真实的。


前两个月,我参加了一个线上读书会。有人针对我小说里”撤侨时丢失护照,要唱国歌以证身份“的桥段,有如下见解——”肯定不是所有农民工都会唱国歌。在这种大环境下,被迫着不得不跟所有人一起唱国歌,我可以想象他们的难堪……“碍于主办方面子,我没说什么。但内心活动是:你TM过不了境就得死,还能够觉得”难堪“”被强迫",还在细想ZF和国家区别的,一定不是急着回家看媳妇儿的农民工,是视死如归的知识分子。


3

如何冒充你看过一部电影?很简单,只要写一句“脑子是个好东西,希望编剧能有”就行。这可以套用在任何华语片上。任何。


结合去年《火海凌云》和《深海浩劫》,以及一些观众大骂是烂片,最后我发现居然梗不错,只是有几个bug的华语片后,我深深同情华语片的编剧。


每次看完电影,我跟老公讨论,他会说:编剧不是笨蛋。我们能想到的东西,他们肯定能想到。


是啊,但为什么最后出来会是这样子呢?


因为他不是在一个真空无菌的空间创作啊。因为制片人压力,演员档期,热钱影响,政策限制,市场考虑……以编剧为职业的人,他们看过的编剧教材远远多于我们,他们拉过的片子比我们大部分人看过的片子还多,他们对类型片的熟悉程度远胜于我们,他们对细节的苛求比我们要高。


前阵子看了不思凡回应豆友们,《大护法》里打斗那一段冗长无聊,是有什么考虑吗?他笑:当时觉得观众会喜欢看打斗,所以特意安排了一大段。以后不会这样自作聪明了。


2017《大护法》/ 中国


看。这就是创作人员的脑回路。他们会去猜,观众们喜欢看什么。有时候他们猜中了,有时候他们猜错了。


但他们不是傻子。


等你看了足够多的电影、电影,等你看了足够多的电影类书籍,自然会明白。电影好坏,不是按国籍来分的。”连xx都拍出xx,啥时候我们能拍出xxxx“的句式,不是万能的。



 - END -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