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第一手移民资讯,尽在 ◤加拿大移民家园◢
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岁末,转过年后,离计划走的日子又进了一步,剩下的几个月不过是转眼瞬间。筹划了这么久,当这一天真的临近时,还是会不安和忐忑。
17年之于我们的太多,如果做年终盘点,从大事记的数量和难度,绝对是励志元年。以前策划个自助游就觉得挺了不起的了,现在才知道,too young too simple,以玩乐为目的的折腾是感受不到压力和彷徨的。
好吧,无折腾不人生。有一句怎么说的,折腾是赌博,不折腾就是等死,但如果生活只剩下等死,其实还是挺幸福的。
本年度在经历了移民面试,申请学校和报名学车后,实现了季季有重点,月月有高峰,临近年关,总体进展还不错,今年无论无何要收手了。
我想静静。
就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二,大姑娘小媳妇都在欢天喜地的清空购物车的时候,我独自顶着寒风,跑到郊区的学车考试场,和一群90后一起,候场科目考试,开启集体颤抖模式,体验史上最难驾考。幸好老天给力,不用再来了。
古话说,三十不学艺,四十天过午。自己偏搞成四十天过午,才开始学艺。
在人生已到了本该瞭望归途的时候,放弃可见的颐养天年的日子,漂到国外,从头开始,要能抗衰老和有一颗大心脏。想扯着娃出国的同学,要准备好。
还好,人生难得是经历,在爬过一个个山坡后才知道,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比自己以为的更强大,不逼一逼是达不到才艺巅峰的。一个刚从温哥华短暂回国的女孩儿也说起,出国后就是把以前不会干的都干了,有一次还试图DIY修抽油烟机。当时瞬间脑补了一下,要不要去蓝翔速成下:)
如此,国内的折腾还只是个起步,算是先体验一只脚迈出舒适圈的感受。老公也说,当是锻炼自己,这样去了国外才好适应。唉,原本准备当一辈子生活白痴的,这下混不下去了,不是前半段辛苦,就是后半段辛苦,慢慢适应吧。
选择一路向前,只为了明年能带孩子出国上学。因为坐标蒙特利尔,所以权衡再三后,准备在国内念完四年级就过去。这个年纪的孩子确实是小点儿,要是再大些,ms大家都好接受,我们的想法主要是考虑到语言的问题。
早点儿过去可以在初中前就完成语言的过渡,尤其蒙城是英法双语,要想还兼顾法语的学习,两年的时间都不宽裕。大家会说,学法语干嘛,有英语不就独步天下了吗?但毕竟技不压身,送孩子出去就是站在了国际人才市场,老外都是多语人才,谁知道未来哪块云彩下雨,别自己先把孩子框住。作为一门外语都没学明白的我,还是挺期待小妞有一天能三语无缝切换的:)再说,学点什么都能有收获,都是个小圈子,挺好。
而如果继续留在国内,比如初一再走的话,不光英语过关时间长,法语基本上也拾不起来了,或者叫无暇顾及。而且国外申请中学(指私校)的难度明显比小学大,学校要求高,要面试笔试,还要提供小托福等成绩。有点儿没勇气搞这么挑战,也怕拖下去会面对更多困难。
想的再头头是道,实操时也免不了烦躁,打退堂鼓。
毕竟,中国是个人情社会,背后意味着太多。把孩子从4+2+1的温柔乡里拉出来,对哪个家庭来说都不容易。选择出国,就意味着选择了老少三代的未来十年。孩子太小,还没有想法,老人虽然喜欢子孙环绕,但也只能听安排,他们都属于“被选择”。而夹在中间的父母,之于老人,有歉意;之于孩子,已尽力;之于自己,是豁出去了。既要练好十八般武艺,又要随时准备做好空中飞人。
好好的公立教育大道不走,非要走羊肠小道,跑到一切都是未知的国外,要有多少理由才能说服自己。
其实我和老公都算是传统教育的受益者,在心大的父母的陪伴下,几次晋级考试,也都侥幸迈上去了,混了个211院校毕业,还戴上了硕士帽。但这个经历只是在找工作的时候,像护身符一样发了下光,帮我们妥妥的进了一家还不错的500强。这里,要感谢应试教育。
但之后,随着步入社会,应试教育对人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显现,而且副作用的大小与刷题数量差不多成正比。反而是那些上学时没那么努力的,因为小时候视线没有仅限于书本,工作后思维还更活跃些,好奇心和进取心也更强。看着各路同学的状态,确实不想让孩子再走一遍。
大家经常会讨论孩子上学的事儿,如果目标就是为了有一个好工作,那公立教育可以满足,踏踏实实的去努力念。像一个朋友,身为码农也准备让儿子当码农,那这是你的路,可行。但如果想要的是一个充实和有幸福感的人生,而具体的职业路线要慢慢探索,那就需要孩子具备许多附加能力,而且很可能要牺部分应试能力,这是和公立教育不匹配的,也是在公立的生产线走不通的。
用一套教育方法去教育几代人,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恐怕很难。
想想二十年前的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听着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一切简单而美好,整齐划一的公立教育就是那一代最好的选择。一路走下去,可以让70后按照父母的设计,进国企,入外企,做公务员,一辈子衣食无忧。
如果我是70后的父母,我也这么干。可现在的环境变了,世界发展太快了,00后这一代,未来所面临的环境和竞争,已超出我们的经验所能cover的范畴。
你给她选个国企,国企消亡了,你给她选个职业,职业没有了,被机器人抢走了。有没有看过最近BBC分析的未来将被人工智能淘汰的职业列表?看着好心惊,许多现在看起来还算不错的能养老的工,未来都没有了。也希望那是危言耸听,我们好安心当井底之蛙。跟孩子聊了聊小机器人的事儿,她也一脸悲伤,怕机器人足够强大后能把人类控制住。
未来社会的发展已经超出想象力,智能时代,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傍身神器,又该给孩子储备什么样的武功呢。
走出去,只是希望能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接受最适合的教育。未来,能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去审视自己该走的路,做自己喜欢的事,喜欢自己做的事。同时,塑造一个健康的体魄,可以支撑未来的艰辛,谁在年轻时没有撸起袖子加油干过呢。
对公立校的舍弃,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看到现在初中校的状态。虽然对国外的教育只略知一二,是否和预期一样还不好说。但对公立教育,却是因了解而放弃。
目前的初中都是压力巨大,孩子已经不太可能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课堂以外的东西了。看到身边同事的孩子,都是一入初中深似海,不能不让人灰心,没有前行的勇气。
首先是分班考,搞快慢班,让成绩像写在脸上般存在。考的好的自然得意,考的不好的不仅自己灰头土脸,父母也会脸上无光。也许学校是为了配比教育资源,但对于心智还不成熟的小屁孩儿来说,是不是有点儿残酷。而且,每年还会根据前一年的成绩,重新竞争快班的船票。在这种竞争氛围下,他们还会互相帮助,切磋习题吗?
而初中生的日常,也是周一忙到周五,周末还要补课,基本没有空闲时间,小学时期的兴趣班全部取缔。同学之间也很少社交,一放学就被家长们纷纷接走,各回各家。友谊之花,没有生长的氛围和时间。时间和精力全都用来学习,倒是可以静心做学问。就是不知道这么单调的生活,能坚持多久。
既然北京的初中,普遍都是这么个状态,原本还犹豫是不是再等等,渐渐也不再纠结了。
记得自己小时候最开心的时光,就是放学后在操场上狠狠的撒欢,绝对是放养那种的。整个初中三年,都用长在操场的拼搏精神,野蛮生长。以至于那会儿真爱的运动,一直保持到现在。当然,初中阶段把时间和精力都贡献给了操场,也不值得鼓励:)本就没有完美的教育。
不管后来的人生是否开挂,70后们普遍对自己的小学和初中生活,高度认可。每每提起都是眼睛发光,大脑狂分泌快乐的荷尔蒙,瞬间慰籍了老朽的生活。而现在的“一分一操场”,在这种压力下长大的孩子,估计很难找到这么纯粹的快乐了。在人生最好的几年,投入几乎全部的精力学习课堂知识,明明还有许多的东西值得去探索,还是挺可惜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从人生的长河来看,过了这个阶段,刷出的那几分又能沉淀下什么呢。
我们这代,虽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搞得就一样,时都浪费在了操场上,浪费在闲书里,浪费在和小伙伴的玩耍中,干了这么多“无用的事”,在长大后人生的考场中,慢慢聚集成一种软实力,光辉逐渐去显现。回报的慢,不代表没有回报。
其实不是怕孩子辛苦,出国也不是为了躲避压力,只是希望孩子能在最不受束缚的年龄,可以有精力有条件去探索,发展自己的爱好,找到兴趣点,收获更多,视野也更宽广。
而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对感兴趣的事情持之以恒,会让她受用一生,也是我想要她的样子。
写在17年岁末
送给自己,也送给孩子
愿长大的你,能如我所愿
愿未来的我,能不负所盼
来源:移民家园网(www.yiminjiayuan.com)
作者ID:思嘉【独家稿件声明】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移民家园网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如果您对移民感兴趣,可在公众号后台或文末留言,直接回复“意向国+称呼+电话”,会有专业人员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