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第一手移民资讯,尽在 ◤加拿大移民家园◢
《中国新闻周刊》近日推出的“影响中国2017年度科技人物”,获得者叫颜宁。
她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拜耳讲席教授、结构生物学家。2017年,她因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担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而在国内引起强烈关注。
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次“出走”,是一种不满。甚至有人对此作出恶意的猜测,而西方媒体也借机评价中国的高校体制。
一时间,争议四起。
究竟是什么原理离开清华?背后有什么故事?颜宁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会卖萌的明星学者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颜宁的时候,是这么描述她的:
见到颜宁那天,她戴一顶蓝色毛线帽,身穿短款夹袄、运动裤,脚蹬运动鞋。一见面,她就提议:“今天天气这么好,咱们出去走走吧!”边走边说,她双手抚弄着帽子两边垂下来的毛线球,用活泼的语调说:“我特别喜欢这顶帽子,因为这是我妹妹送我的生日礼物。”
那样子,就像一名女大学生在秀自己新得的一件宝贝,而非一位头顶诸多光环的科学家。
这种角色的反差还有更多体现。
她活得本真、自我:在微博上大谈热播剧剧情、转发她喜爱的明星照片、做微信公号主编,和闺蜜一起做视频访谈,在网上对看不惯的事情直接批评。她的这些“业余活动”,和严肃媒体上不时传出的“颜宁课题组又有科学新发现”的消息一起,拼凑出她的公众形象。
颜宁今年刚满40岁。生日当天,她在朋友圈里卖萌自嘲,“不惑?人家明明还是小菇凉么”,短短一句话还用了两个emoji表情。
颜宁容貌清秀,但拒绝别人用“美女科学家”这类词来称呼她。在做客央视《开讲啦》节目时,主持人撒贝宁说“您的名字不该叫颜宁,应该叫‘颜值’”,她马上怼了一句,“‘宁’送给你了!”
高产的实力派科学家
颜宁是一名高产的实力派科学家。2009年以来,她以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期刊(在业内被简称为CNS)上发表科研论文19篇,其研究成果在2009和2012年被《科学》年度十大进展引用;2016年,她被《自然》评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之一;HHMI国际青年科学家奖、杰青、长江学者、何梁何利、吴杨奖等各种奖项更是拿到手软。
“我在清华如鱼得水”
2017年,颜宁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拜耳讲席教授变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
这使颜宁再度成为新闻焦点,这次选择让她从“海归”变身“归海”一族,并且被解读为“负气出走”。
颜宁斥责网上那些关于她“负气归海”的猜想纯属无稽之谈。她有些激动地说:“普林斯顿是我的母校,回到普林斯顿任教,是我一直的理想!”
2007年回国以来,她曾不止一次地在微博和博客上表达对普林斯顿的思念之情,还专门写了一篇关于普林斯顿历史的文章。她情不自禁地称赞道:“普林斯顿太美了,又正好位于纽约和费城之间,生活也很方便,是个闹中取静、做学问的好地方。”
“清华对我的支持非常有力,令我毫无经费之忧。可以说,我在清华就跟公主一样。”
“在(学校)这些无与伦比的软硬件支持下,我取得的科研成果甚至超过了自己回清华之初的预期。”
12月15日,在《中国新闻周刊》“影响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颜宁再次回应了“出走”传言:
“从2014年开始,不仅是我,有几位教授都传出新闻,说被美国顶尖大学,比如MIT聘过去做教授。对于我回普林斯顿任教,很多人有各种议论、猜测,甚至觉得这件事有一点悲情,认为我是被‘挤压’走的。其实真的不是。我去普林斯顿确实有点自讨苦吃,我在清华这个我最爱的母校待得太舒服了,害怕自己的才智不知不觉浪费了,想换一个环境重新挑战自己。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有大批的留学生出国,是做学生,现在终于看到了一批人被请回去,而且是到了顶尖的学校做先生。这是很多老一辈科学家的梦想。”
个性十足
身为一名体验过国外一流科研体系的海归,颜宁对于国内科学界也有自己的观察与思考。
一次,在学院面试博士生时,一名男同事问一名应试的女生,“你现在到了一定年龄,将来怎样平衡家庭和科研?”颜宁立即插话:“你可以不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有性别歧视的问题。你们为何从来不问男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颜宁一直单身,但对于此类话题,她一概不予回应。在社交网络上保持高调的同时,颜宁也严密地守护着自己的个人世界。一次,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学术报告会上,一位男生站起来提问,“颜老师,请问您每天的作息时间是怎样的?”颜宁当即回答:“关你毛事。”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问颜宁,“你觉得自己跟大众印象里的主流科学家有什么不同?”她又冒出一句神回答:“我不就是主流科学家吗?”
海归人才为何再“归海”?
“海归”一词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在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那次热潮中。
近年来,虽然海归人数并未下降,但是却有一部分海归因各种原因再度回到国外就职,这种现象被称为“归海”。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文继荣认为,海归“归海”背后的环境是一大问题。“大环境”,即自然环境、食物、税收等。有数据显示,国内环境污染严重是海外归国人员“归海”的原因之一。
小环境则是指整个学术界。“这里又有待遇、平台、学术机制等,直接针对科学家本人,包括他们所在的高校、科研机构的环境问题。”文继荣解释道,对于国内小环境的适应是海归们需要面对的一个挑战。
根据调研显示,50%的海归能够相对比较顺利地融入到国内的生活和工作中,但还有47.7%较难融入。尤其是有很多留学生高中时期就已经出国,对国内的社会环境没有概念;或者在大学出去好多年之后回国,可能跟国内社会已经脱节,融入得很困难。甚至还有4.8%的海归完全无法融入国内。
除此之外,如今的海归归国后找工作并不容易。有数据显示,在归国一个月内,能够找到合适工作的海归比例仅占32%,而那些找到工作的海归中,又有68.9%的人表示现有薪酬远低于其期望工资。
因此在大环境与小环境的压力和挑战下,那些小部分完全无法融入的人最终只能选择再“归海”。
来源:综合网络
如果您对移民感兴趣,可在公众号后台或文末留言,直接回复“意向国+称呼+电话”,会有专业人员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