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袭阴影下的伦敦人:拒绝慌乱我们只擅长喝茶

2017年12月17日 东西新报


提示:点击上方"东西新报"免费订阅本刊


圣诞假期即将到来,英国各地市集纷纷摆出年底必备的热红酒与节庆食品。对英国人来说,这个特别不平静的2017年,终于进入尾声。在一系列的恐袭事件中,以今年6月发生在英国首都伦敦博罗市场(Borough Market)的袭击,最为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尽管恐袭新闻在伦敦频传,若在此时造访这个历史悠久的知名地标市集,你大概会得到这样的回应:我们一周后就恢复正常,要来点热茶吗?


博罗市场位于伦敦桥(London Bridge)南边底端的铁路拱桥之下、伦敦当代建筑标志碎片大厦(The Shard)和拥有千年历史的南华克座堂(Southwark Cathedral)之间,可说是泰晤士河( River Thames)两岸间的交通要冲与新旧伦敦的交接地带。


作为伦敦市内以精致食品与酒吧文化知名的市集,博罗市场一带共有逾百间店家、酒吧与餐厅聚集在此,其中也包含少数仍贩售鱼肉蔬果的传统摊贩。13世纪的英国史料就出现记载博罗市场的文件,但一般相信它的古迹前身可以一路追溯到罗马帝国的统治时期。


对居住于伦敦的当地人来说,博罗市场就在办公室林立的金融区旁,加上其相对便利的市中心位置和河景,无论是平日上班想要来顿便利的午餐,或是假日想与三五好友来个夜晚酒聚和丰富午茶,都是非常热门的选择。


博罗市场是造访伦敦时一个不能错过的重要景点。(视觉中国)


然而,继今年3月发生在伦敦西敏桥(Westminster Bridge)的车辆冲撞事件,与5月在歌手亚莉安娜.格兰德(Ariana Grande)曼彻斯特演唱会上的爆炸侵袭,博罗市场在6月3日的晚上,也成了恐怖份子选中的犯案地点。三名男子先以货车撞倒数名行人后,接着冲进市场周围的酒吧及餐厅用刀砍杀攻击店内的男女,一共造成七人死亡及48人受伤,直到被警方当场击毙。

生意停摆开市作为疗伤

案发当晚,博罗市场的新闻即攻占媒体的头版快讯。警方快速封锁现场,宣布隔日开始停市。有些目睹恐袭事件的人受惊过度,无法正常生活上班;也有不少人拒绝谈论当晚发生的一切。可是对市场内以此维生的工作人员来说,生意停摆意味着更多的亏损,尤其是非连锁的小型店家。

博罗市场有些摊位贩售保存期限长的蜂蜜或腌制品,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但对生鲜食品摊贩来说,停市意味巨大的损失。



等到我们被准许回到市集时,所有食物都腐坏了。寄生虫和果蝇过了一段开心的时光,但我们总共损失约3,000到4,000英镑。


蔬果贩保罗.维勒(Paul Wheeler)


恐袭后的博罗市场在钟声下重新开市。(视觉中国)


在政府发布正式公文证明事件是否属恐袭性质前,许多保险公司并不愿立即承担赔偿,而小型市集摊贩不如拥有正式店面的餐厅,申请保险的手续过程更是加倍困难。市集多停摆一天,他们的生计就遭到更大的伤害。

于是,在6月14日早上10时,恐袭事件的11天后,警方、公职代表,以及博罗市场的社区成员聚集在每日开市前必先敲响的仪式钟前。他们先是为受害者进行一分钟默哀,朗读为纪念事件特别写下的诗词后,博罗市场在重新敲起钟声下开市。



伦敦是开放的,博罗市场也是开放的,这是我们所有人的市集。为了所有相关人士的实际生计着想,能够尽速回到往常的状况是最重要的。


博罗市场基金会信托理事长唐诺.海斯洛(Donald Hyslop)






尽管有部分人士担心恐袭事件将对博罗市场造成长期负面效应,重新开市的第一日,博罗市场涌进超越寻常的人数,远远超过平日预期的生意状况。王室成员哈利王子(Prince Harry)也特别出席慰问各商家摊贩,希望向社会送出鼓励大众来访消费的正面讯息。

骨子里的幽默抗议过度煽情

在此的前一天,一群伦敦的创意工作者志愿聚集在一起,利用伦敦新柯芬园市集(New Covent Garden Market)花艺业者捐赠的材料,合力在博罗市场知名的三冠广场(Three Crown Square)铁门上布置出以植栽打造的纪念装饰,象征伦敦人心的团结与社区精神。牡丹花代表了希望与痊愈,迷迭香则是为了怀念牺牲的往生者。

最有实质影响的,当然是民众在财务上的回馈和乐捐。包括英国红十字会与博罗市场的社群工作者,都因此次事件成立了援助基金的捐款活动。从大型英国本土企业到在校学生都参与了这次的捐款,《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的员工还发起游行活动邀集赞助。最终,一共募集约五万英镑(约53万港元),送到市场内遭受生意损伤的小型商家手上。


在伦敦智库组织担任总监的理查德.安吉尔(Richard Angell),事发当晚正在博罗市场一旁餐厅与友人共进晚餐。「我们当时正把人群带往楼上并保持镇定,我往窗外看,发现有人正在往对街的餐厅丢桌椅。」他说,「旁边餐厅还有另一个人跑出来,捂着他的脖子和胸部,浑身是血。」

遭遇这样的创伤经验后,安吉尔仍然决定回到他用餐的餐厅,把他的晚餐帐单付清。经过安吉尔的声明,伦敦网络社群不少人纷纷响应他的决定。「博罗市场是全世界最棒的城市里,其中一个我最爱的地方。我不会让一些懦弱人士的野蛮行为影响这个事实。」理查德.安吉尔表示,「如果这些极端份子对于我的同志身份,或是我跟朋友想在周末边喝点琴通宁(Gin Tonic)边调情玩闹有意见的话,我更要继续这么做。」



除了安吉尔的例子,还有另一个名叫保罗.阿姆斯壮(Paul Armstrong)的男子,在此次事件中以相当特殊的方式受到网络社群关注。在博罗市场事发当晚,现场影像从各种管道流出,阿姆斯壮跟众多逃难的路人一样从市场附近的餐厅跑出,不同的是他手上仍坚持拿着一杯标准英规的啤酒,不疾不徐的小跑前进,以免啤酒溢出。这张「男子边喝酒边逃离恐袭现场」的图像,立刻被大量的网络平台转传分享,并被许多媒体和民众推举为最适合代表伦敦精神的象征符号。


专门于《纽约时报》、《卫报》等刊物撰写外交新闻的英国记者萝莎琳.华伦(Rossalyn Warren)引述这张照片时表示,「在遇到这种状况时,英国人选择保持警戒、冷静,还有一点幽默感。任何想要造成我们恐惧的人,只会遭到典型英式回应:嘲讽(Sarcasm)。」


的确,环视英国当地社交网络上的讯息,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现场整齐疏散的群众、免费提供载客的传统黑色计程车队、附近居民表示欢迎各位来家里坐坐喝杯茶收惊、民众自动点购薄饼送到当地医院急症室,还有地铁工作人员贴出告示,礼貌提醒众人还是不要忘了尊重彼此的空间。



更有趣的是,《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为此新闻下的标题「经过曼彻斯特和伦敦桥恐袭后英国人陷入慌乱」,一刊出就遭到当地人大肆批判和嘲弄。许多英国网民更在社交网站发起「真正让英国人慌乱之事」的主题标签活动(#ThingsThatLeaveBritainReeling),提出各式各样幽默讽刺的应对,抗议他国投射自己国情,过度煽情夸大英国国人的反应。有人开玩笑说真正造成英国人「慌乱」的事,也许包括没用正确程序好好泡茶、在通勤时遇到不知要聊什么的同事、来到新团体被迫围成一圈作自我介绍,或是排队时有人不照规矩站好等等,但是绝对没有遇到恐怖袭击这个选项。


藉由英式文化特有的自我嘲讽习惯,英国人坚持以冷静自持的国民习性为傲。「这些恐怖袭击显示有些人期待利用恐惧,引发自相残杀和混乱失序的社会反应,」华伦说:「但在这件事上,英国人特别令你失望。我们只擅长喝茶,写一些嘲讽的网络贴文,然后在这个烦乱的时刻继续坚持拿好我们的酒。」


英国网民在社交网站发起「真正让英国人慌乱之事」的主题标签活动(#ThingsThatLeaveBritainReeling),抗议他国过度煽情夸大英国国人的反应。(网上图片)



恐袭后各个摊贩纷纷把自己的家传品牌和生鲜食品摆出台面。(视觉中国)


「我差那么一点点就要失控」

作为欧洲国际大城,面对连续恐怖袭击的伦敦展现特有的应对方式。然而当事件过后,媒体报道消止,真正的考验确实也还在后头。遭受打击的博罗市场也透过官方网站一再对外强调,相比捐款,民众愿意回笼和消费,不受繁忙时刻人多可能造成的安危风险影响,长期来看才是对市场最重要的帮助。对于受害者来说,内心创伤也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在博罗市场开市这日,负责代表敲打钟声仪式的蔬果贩维勒说,第一次敲钟时他不知为何竟然不小心失手,直到第二次敲下去,他感觉到各种愤怒和悲痛的情绪一次涌了上来。「我知道我差那么一点点就要失控了,有大概五秒的时间,我整个人都在颤抖。」他说,「但这是我们的职责,继续向前走。能够重新让市集开张,确实好多了。」身为不擅长煽情表演的英国人,维勒也快速地回到他的工作岗位上。各个摊贩纷纷把自己的家传品牌和生鲜食品摆出台面,对这些市井小市民来说,他们期待的,只是另一个生意如常的周间早上。







分享是积极的生活态度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 东西新报 官网查看更多新鲜资讯

↓↓↓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