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回顾|莫做"魔术贴家长"和"影子父母"

2017年12月28日 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


一期一会,Study UK Parents Community成长菁英社微课堂总结又来啦!由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组建的学习型家长社群——Study UK Parents Community成长菁英社邀请到了李爽,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学博士,资深记者,国内媒体从业13年,居英15年,现为博士后研究员。两个女儿于7岁从英公立小学转入私立学校,现为中学阶段。《傲慢与偏见—英国私立学校访谈录》作者。《北京青年报》、《少年商学院》约稿作者,给我们分享《莫做“魔术贴家长”和“影子父母”》。


语音分享/李爽 文字整理/高娟

本次分享的主题是关于家长的,仍然以我比较熟知的英国私立学校教育为代表。因为英国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概念是一致的,但私立学校在具体操作上特点更为突出,所以主要以私立学校教育为背景展开。


私立学校看家长吗

大部分家长对学校的初次接触源于学校的公开日,随着孩子的入学考试以及小朋友入学后的家长见面会,父母们会与学校有更多接触。继上次分享后,很多家长询问:私立学校看家长吗?我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是”或者“不”,学校看家长不是简单的看家长的表面,学校看重的是家长的职业、家庭环境和理念。上次已和大家提到英国私立教育是为了提供多元化的教育,重在发掘孩子的自我,但若有的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术成绩或只单单希望孩子开心,这些家长的理念就和学校的目标也许会不太一致,在日后的日常管理上也比较容易产生理念的分歧,所以私立学校希望家长和学校的理念一致,同时学校也会观察家长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配合学校的教育,从而完成对孩子整体发展的培养。


英国多元化的私立教育

英国的私立教育是一种非常严格教育,但同时也给孩子提供一条自由发展的成才之路。多元教育理念在教育界也具有一定争议,比方英国的多元教育倾向基于学术发展基础上的多元教育,提供体育、音乐、美术、辩论这些与学术有一定关系的多元教育;德国教育理念中的多元化反应在更倾向技术性的操作。英国多元教育以发掘每个孩子的自我为目标,提倡只有孩子的自我意识被激发出来才会成为自我成长的动力。因此我常常建议家长先发掘自己的自我,这种自我包括个性、对孩子成长目标的要求,等等,这些都可以是多元的。 


并不美丽的历史误会

历史上英国上流社会曾流行一种育儿观,家长把孩子送去寄宿学校,不是因为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而是认为孩子是家长的产品,父母在产品成熟前越少接触越好,因此家长把孩子送进寄宿学校或请私人教师去管理孩子。


影子父母

曾经采访过一位近70岁的老先生,他从小就被送入私立学校,在他们家的大豪宅里,父亲一个人住在房子的最顶层 — 书房和操作室,父亲极少下楼,也基本不跟家人一起吃饭,每年只有在圣诞节的时候会看到父亲。这位老先生从小跟保姆、私人老师、妈妈和姐妹们生活在一起,很早被送进私立男校。他说那时候上流社会把孩子形容成一块儿没有被做成窗帘的布,这块布是如何做成窗帘的并不重要,家长只想看到成品。丘吉尔的传记里也写过,他曾经写信请求妈妈去看他,但妈妈总是很忙,即便去看丘吉尔也只是匆匆见几分钟,并说一些官面上的话就走了。这类就属于过于追求自我而放弃对孩子应承担责任的父母,也可以叫“影子父母”。


魔术贴家长

相比“影子父母”,还有 “魔术贴家长/直升飞机家长”,这类家长往往亦步亦趋跟在孩子身后,像创可贴或直升飞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头顶,每时每刻都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跟老师和同学相处的怎样、有没有做好课外作业、学琴是否百分百投入、学校体育活动的时候进了几个球等等。魔术贴家长分两级,一种是生活魔术贴,关心孩子在生活学习的一举一动,这种继续发展会成为第二级,就是思想魔术贴家长。这类家长会让孩子亦步亦趋要跟随自己的观念,不允许孩子和自己意见相左,亚洲比较常见这类父母。


这类型父母很容易让孩子有“没人爱我”、“我不重要”、“钱是万能的”、“我没有能力或能力不够”、“我不需要建立能力”等想法。一些长者在参访中曾告诉我,他们的家人并不关心他们,他们只是作为家庭继承人而存在。若家里有几个孩子,被送走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重要而被送走;也有的会觉得家长有钱就可以把他们送出去。


对于“魔术贴家长”,孩子会想为什么要关心每一件事,是担心自己没有能力还是能力不够,这对孩子的自信是种打击。还有的孩子认为自己不需要建立能力,因为父母会提供好一切;有些孩子也会走入另一个极端,从小时候影子父母照管下的孩子最后成为魔术贴家长,这类都是缺位的家长和越位家长的表现。


一位从美国移居英国,并从事教育相关工作的私立学校家长表示,美国管“魔术贴家长”叫“超级野心家长”,野心这个词在当代英语中、特别是翻译成中文似有贬义,我觉得家长可以自己衡量翻译成“超级有野心的家长”还是“超级有雄心的家长”。我认为家长对孩子有很多的期望值,在孩子的学术、音乐、体育、性格、接人待物、情商、智商等所拥有的期待,不一定是错的。


参与型父母

英国学校,尤其是私立教育提供多元化教育,旨在找到每个孩子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学校的教育方式是引导式,因此希望学生的家长是参与型家长。我认为参与型父母要一般有3个特点点,一是信任但保持验证;二是要设定边界;三是会适当调整。信任但保持验证这种说法听起来有些像成绩论,实际上也如此,信任孩子并让孩子做自己,但孩子是否可以把握好一件事情是要用结果来验证。之后家长不断调整,孩子们也不断调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要求学校配合调整。参与型父母另外一个重点是要设定边界,学校设定边界的任务是通过严格的校规来达成设定边界的目的。英国私立教育是严格的教育,其中一方面体现在有很多不可逾越的校规。有些学校会让学生统一交出手机,周一到周末都不可以使用,有的家长不太认可这条校规,觉得过于严格,但这就是一种边界,学校清晰的告知学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而这种设定边界也是需要保持不断调整的,根据时代、社会、风俗、孩子的发展等不断调整。


真实生活中的父母

以自己为例,我有做影子家长的时候,有做魔术贴家长的时候,有时是虎妈,有时是羊爸,更多时候是参与型家长,这里不建议大家给自己贴标签,重要在于觉察跟孩子相处时,代入的是哪一类型的模式,建议大家保持时刻自省的状态,不断提醒自己当下应做哪种类型的家长。比如孩子摔倒后的几秒钟时间里最好做“影子父母”,让孩子先哭、感到疼,自己爬起来。在另种情况下不建议做“影子父母”,比如孩子要参加喜欢的橄榄球比赛,但只是板凳队员,建议家长这时候站出来告诉孩子,哪怕是板凳队员父母都为你骄傲,爸爸妈妈只能坐在场外的板凳上观看,而孩子作为队员可以坐在场上观看,已经比父母进步很多。


家长是可以有心机、耍技巧的

即使我们都是新手,即使我们需要从头学起

不需要战战兢兢

孩子怎么样都会长大

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家长这种样板。

家长朋友们不要有太大压力,多跟好朋友做交流,交流一些做家长的心机技巧。我觉得做家长是需要技巧的,从孩子生下来我们才开始做家长,大家都是从零起步的新手,即便孩子十几岁,也才做了十几年的家长。世上没有完美家长的模板,我们可以做的是大家相互多交流,在某个事情上可能你当时的处理方式是僵住的或者失败的,但通过交流,也许可以学到更好的处理方法。


学校教育观VS家庭教育观

大家身边都有很多朋友,拥有一个家长圈互相鼓励、交流技巧外,英国教育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是,可以从学校的教育观里学到东西。英国私立学校非常特殊的一点是让家长正面参与孩子教育,学校会有家长课堂,由专家分享孩子在不同年龄段遇到的问题。有心的家长可以从校长讲话中知晓学校的教育观,校长会强调每个阶段要做怎样的事情。再有是家长会时老师会提醒孩子在学术、交友、课外俱乐部等方面需要提高的事情。


反过来家庭教育观也可以弥补学校的不足,家长比较全面了解孩子的个性,也更清晰家庭的目标,所以家长要把握住主观能动性,比如学校表示孩子适应的很好,但家长知道孩子还未发挥出所有潜力,就可以向学校老师提出给孩子某方面给予更多辅助。


在学校教育观和家庭教育观之外,我也想强调家庭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中国人在英国接受教育,民族文化也很重要。英国的私立教育和中华文化都是非常强势的文化,如何将这两种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一直是很多海外家长及孩子在国外接受教育的家长们感兴趣的议题。我自己的想法是,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中华文化和英国文化对完整健全的人有非常类似的定义,这就是我们教育观的根本。另外家长是有局限性的,在上次分享里提过跟学校比起来,家长的经验非常有限,建议大家不断学习、交流,尽量做到最好。


孩子期待的父母

我曾经问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家长,她们回答喜欢“chill(很酷)的家长”,可以平静、并游刃有余的处理事情,并有自己的高度。这里说下我对高度的理解,我认为父母不是朋友,因为在孩子的概念中朋友是平等的,合则聚,不合则散,所以父母不是朋友,父母是家。


(注:以上内容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

不代表British Council立场)


点击阅读原文,回听微课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