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邓元杰
十一月的京城异常寒冷,以往一波接着一波的上京潮都被今年这股寒流止住了脚步,连那些早就安家的北漂,也感到阵阵寒意入骨。然而,生于互联网,长在网络的年轻人,还需要去大城市工作吗?
1990年代全球网络热时,也流行两种直线思维,后来证明它们都错了。我们可以先看看它们,然后我再解释它们错在哪里,这里面有我很深的教训,但是当时它们确实非常流行。
观点1:Internet流行之后,人们可以在家办公,不需要上班,以后将流行“SOHO”,别说大公司了,就算很多小公司,其组织形式也会发生重大改变。
“SOHO”是“Small Office,Home Office”的缩写,即在家办公,把家庭当办公室。反正有网络,直接在网上沟通就行了,可极大地节约交通时间和成本,有什么不好呢?自由职业者将大行其道,比如网上的自由翻译、自由撰稿、平面设计师、工艺品设计人员等等,甚至连产品销售,你一个人坐家里敲敲键盘就能做了。
观点2:有了网络之后,人们可以在家、在小城市或农村办公,没必要挤到大城市了。既然你的工作在哪儿都能做,为什么非得来大城市买昂贵的房子呢?所以,大城市的规模有望控制住,“世界是平的”,不仅国家之间的差距将被技术抹平,而且城乡差距也将大为缩小。
事后我们知道,这两个观点都大错特错。现在的网络比90年代还要发达,手机无线网更是发达无比,很多人家里也都能上WIFI了。可是为什么还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一二线城市,勒紧裤腰带买房,为了上班一天坐几个小时的车呢?在小城市办公不行吗?虚拟局域网,视频会议不行吗?
先说“自由职业”(没工作的美称),刚开始在家里干确实很舒服,什么都是自由的。但是过了几个月觉得不舒服了,因为在网上和人聊天,打电话什么的,和见面远远不一样。出去会几个朋友吃顿饭也不是不行,但那都是娱乐场合。工作时人与人见面之间的寒暄,看起来好像特俗,但时间长了没有,还真挺难受。
缺乏社会氛围,是SOHO不可能做大的原因。
所以,后来流行什么“创客空间”,实际上就是公司群租。就是一堆小公司,哪怕只有一两个人,都在外面集体租房子办公,可以省钱啊。比如几十个小公司都在“创客空间”办公,没事可以松散地交流,还有会议室和休息室,供稍微大一点的公司开会。后来我明白了,人既有隐私,希望独处,也有社会性,这种社会性是从猿猴进化来的,有几百万年的基因习惯。所以,极少有人能长期忍受一个人独处,睡觉和办公都在一个地方。
那么,为什么网络不能消除城乡差距呢?
大家不要以为是因为我国的特殊国情,农村化要变为城市化。国情是一方面,但就连最发达的美国,1990年之后的城市化率仍然在上升。
上图中是几个国家的城市化率。可以看出美国在1990年之后,城市化率从75.3%上升到了2014年81.45%,这几年估计还会继续上升。而我国在2014年的城市化率才54.41%,所以如果我国继续改革开放,尤其是发展现代网络经济,那么,城市化率必然继续上升。
从这个角度看,一些超大城市说在20XX年要把城市人口限制在2XXX万,是多么逆世界大势。我搞不明白他们还想不想继续改革开放了?想不想发展经济了?怎么总是和中央的目标逆势而行呢?!国家没有说民工是“D端人口”,为什么底下的执行部门那么赶人呢?看看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第(六)小条“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白纸黑字写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只要继续改革开放,中国的城市化也将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为什么大城市要设置限制人口的目标呢?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为什么网络不能消除城乡差距、反而让人口更加集中于大城市?
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中第一点是我的深刻感悟。
第一,既然世界的经济大势是网络化和智能化,人们更加依赖于网络。但是不可能所有人都当键盘侠吧?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司,大家都拼命敲键盘?谁做饭,谁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呢?
因此,网络越是发达,现代经济越是发达,越是和国际接轨,服务业也必须发达!而只有大城市,才能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业!
或者说,各种各样的服务业,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健康发展。
而且传统行业,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形成规模效应,提供相对较低的价格。
第二,现代工业已经导致行业集中度上升,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城市群,我国也不例外。198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写出了极为重要的《竞争战略》一书,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产业集群。他对十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导致企业扎堆、城镇扎堆。我国在长珠三角、重庆等地,也早有产业集群。各个省以省会为中心,正在形成新的产业集群。这可以看成是互联网“前时代”,但毫无疑问是互联网时代的坚强支撑。
所以,大城市的人在小城市或乡村买套房子,或者出去旅游,偶尔过过世外桃源的生活,不是不可以。但要想获得长久的、丰厚而稳定的经济收入,必须在大城市。
像巴菲特那种在小镇生活几十年的,非常罕见。绝大多数超级富豪,比如中国的顶尖企业家,他们会住哪儿?基本上都是在京沪深、香港、杭州等大城市买房。当然,他们会和一般人保持距离,买豪华别墅,但绝不会太远,因为他们必须要获得大城市的经济和安全带来的巨大好处,所以绝不会在深山老林盖一栋别墅并长住。那样不仅远离政治经济中心,而且会让别人有机会绑票或吃大户。
第三,从个人收入来看,年轻人觉得大城市的机会多,收入高,当然愿意来了。
举个例子,比如某个农村人到大城市,一个月的收入1万,虽然要付房租2000、吃穿住2000,但还是剩6000元,一般来说,这肯定比在小城市或农村挣得多,而且是明显多。以后如果收入增加,就在大城市买房落户,或者没有发展,回到小地方也可以。总之,年轻人到大城市是最优选择。
要想让年轻人回到农村,也很简单,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用市场化的手段,让农村的收入高于城市。比如1980年代初,那时刚改革开放,国家大规模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农村出了一大堆万元户,农民当时受羡慕,一些城市女青年嫁到农村去了。等农民变富,消费上来了,城市个体户和民营经济开始大规模发展,城市化开始迅猛起步。另一种做法就是彻底回到过去,宣传劳动者最光荣,谁的活最脏最累,谁最光荣,并在很大程度上真正实现人人在经济上平等。城市青年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也行。
这两种做法的难度怎么样,大家想。我就不说什么了。
当然,现在貌似采取的是第三种做法,就是土地流转,宅基地转让,在农村成立公司,搞土地集约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率。从生产角度来看确实不错,但这种方法能让广大农村人共同富裕吗?能让包括城市青年在内的广大青年回农村吗?
咳咳,咱们接着聊城市化吧。
说到城市化,必须从经济角度考察人口分布。从下面的几幅经济地理地图可以看出,国外的经济都是高度集聚在几个大城市。
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英法,GDP和人口都聚集于几个大城市。实际上在城市人口预测中有一个齐夫法则(Zipf's Law),根据这一法则,中等国家最大城市的人口,是第二大城市人口的两倍,是第三大城市人口的三倍,依次类推,最大城市的人口是第N大城市的N倍。这是个经验公式,没什么道理,但被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数据所验证。如果东京圈的人口是3600万,占日本大约三分之一,为什么北京、上海不能有更多人口呢?
中国是个大国,有至少三个东京圈很正常。所以几个一线城市严控人口,真的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在劳动和资本这两个生产要素积累速度放缓的背景下,借助于整个国家(特别是大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城乡间和地区间的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将越来越重要。然而,在中国这个发展中的大国,如果阻碍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和地区间的再配置,那么这条通过提高经济资源配置效率来推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道路就难以实现。因此,中国要发挥“发展中大国”的巨大潜力,制度上的“转型”尤为重要。要从依靠人口红利转向依靠制度红利。
有人担心城市太大,导致污染治理不力,其实也是杞人忧天。人口聚集于大城市反而更有利于治污,不仅是大城市还是农村的小工厂,都是如此。根据上海交通大学陆铭教授的预测,如果保持上海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不发生变化,到2040年人口数量将变成5400万。考虑到生活成本等问题,人口数量大致会在3000万至5400万之间。而如果根据全国总人口决定模型,至2040年上海总人口估计在4100万左右,处于前面范围中间。
也就是说,根据陆铭教授的预测,如果不妨碍经济发展的话,未来20年京沪深的人口达到4000万,是可以预计的。
那么经济会不会无限聚集于大城市呢?陆铭的测算是不会。
上图显示的是发展阶段和聚集程度的关系。可以看出,当人均GDP达到一万多美元以上时,城市化的聚集程度会逐渐达到一个稳定状态。只有美国稍显例外,超过3万美元仍在缓慢聚集于城市。我国是个大国,应该拿美国做参照。可以预计,只要不断发展经济,人均收入和城市化就会不断提高。当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比如70%)之后,只要其他措施配合得当,青山绿水不就更容易实现了吗?
总之,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继续进行经济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城市化率才50%多,还有很多潜力可挖。如果国家继续改革开放,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必然继续推进,经济也会继续发展,人均收入也会继续提高。
但是现在国家怎么想呢?现在国家的举措,大有让北京成为类似华盛顿、巴西利亚那样的城市,但是上海凭什么限制人口流入呢?另外,为了去杠杆,国家会暂停城市化吗?
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认真思考。
如果您是功夫财经的真爱粉丝
如果您愿意交流理财投资话题
如果您居住在上海及周边地区
那么
马上
加入“功夫财经.讲武堂.上海”交流群
优先参与城市专属活动
共享同城投资机遇
针对地域性投资话题集中讨论
预告:
12月初功夫财经将会在上海举办财经盛会,
一众财经大咖与您共商财事!
▼阅读原文,下载财商提升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