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 “中国最强者”的双重困境:吴佩孚究竟是爱国者还是刽子手?

2017年12月17日 北美报告


加拿大头条(微信ID:canadanews)编辑

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下,昔日吴佩孚“刽子手”的恶魔面具终于被慢慢摘下……

\/

长期以来,人们对吴佩孚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反动军阀”、“帝国主义的走狗”、“二七刽子手”上,全然忘了,置身于北洋时期的他,为近代中国所付出的努力、探索和贡献。

五届吴佩孚学术研讨会筹备者烟台市委党校副校长唐锡彤对《国家人文历史》表示:“可以说,对吴佩孚,百分之九十的中国人不知道历史真相,言之凿凿的‘史实’并不真实,是政治、阶级、意识形态形成的强势话语体系塑造了‘异类’的吴佩孚。”1999年,第一届吴佩孚学术研讨会,差点被封杀也证实了这一点。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下,昔日吴佩孚“刽子手”的恶魔面具已慢慢被摘下。真实的吴佩孚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标签所包围:玉帅、儒将、孚威将军、学者军阀、民族英雄、中国最强者……

爱国者与刽子手的头衔同时并存在他的身上,既令人吃惊,又让人无法完全否认。




| “北漂一族”走向军旅生涯


与北洋系其他军阀不同,“学者军阀”吴佩孚一直以儒者自居。在修齐治平、内圣外王学说的影响下,终其一生,吴佩孚都是儒家制度与社会准则的倡导者。他善于制造声势,通过舆论的力量占据政治和道德高地,从而扩大社会影响力。

1874年春,吴佩孚出生在山东省蓬莱县一个小商人家庭里,父亲吴可成以经营祖传的安香杂货店为生。6岁时,吴佩孚入私塾就读,9 岁即可操笔为文。1887 年,13 岁的吴佩孚到登州府(今山东蓬莱)水师营里充当学兵,每月2 两4 钱的收入为愈见困窘的家境带去了一丝希望。期间,吴佩孚拜登州府名儒李丕森为师,除定期去水师营集中操练外,他还经常出入李丕森门下,潜心苦读,两点一线的生活贯穿了其青年时期。

22 岁时,吴佩孚考中秀才,眼见着自己的官场生涯即将从蓬莱起步,一个意外,却阻断了吴佩孚的仕途之路。因不满男女同台演戏,1897 年秋,吴佩孚大闹蓬莱电报局局长的寿堂。当地县太爷以“蔑视法纪、寻衅闹事、搅乱治安”为名,下令缉捕吴佩孚,吓得他连夜逃离家乡,成为“北漂一族”。

刚到北京时,吴佩孚投靠老乡孙廷德,以卖对联为生。据孙廷德孙女回忆,“开业那天,吴佩孚一口气写了十几副对联送给了我的爷爷,而爷爷也给了吴佩孚一百个铜钱,让吴佩孚淘到了到京后的‘第一桶金’。”一年后,在堂兄吴亮孚的资助下,吴佩孚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短短几年间,吴佩孚先后考入开平武备学堂、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学习,从一个小小的警察班长晋升为北洋军第三镇管带(营长),前途可谓一片光明。起初,吴的顶头上司曹锟并不喜欢他,一度还准备免他的职,要不是吴佩孚的积极争取和汤芗铭的变相刺激,曹锟也不会重用他。

1913 年10 月,汤芗铭督湘,曹锟率第三师(原第三镇)驻扎岳州,有一天,汤举行典礼,请向来不怎么擅长说话的曹锟演讲,吴佩孚乘机毛遂自荐,替曹锟说了几句话,令汤芗铭大为赏识。后来,汤想跟曹借吴去当旅长,曹锟没做声,对部下说:“咱们的人才,咱们不会用,要你借去当旅长,咱们不会给他旅长做?”一年后,曹锟主动提拔吴为第三师第六旅旅长,晋升少将。

| 爱国将军大打舆论战




5 月24 日,北洋政府决定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吴佩孚“首先通电,请罢免曹、陆、章,惩办国贼”,又联名谭浩明、冯玉祥等通电反对签字。6 月下旬,吴致电代总理龚心湛,要求坚决拒签,并表示:“盖青岛得失,为吾国存亡关头,如果签字,直不啻作茧自缚,饮鸩自杀也。”


在各界的压力下,中国代表终于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吴佩孚这一骂,声名鹊起,不仅很多军人佩服他,连学生也很崇拜他。几次通电下来,吴佩孚的名望扶摇直上,“革命将军”、“救时伟人”的名誉纷至沓来。短时间内,吴佩孚积累了极高的人气和雄厚的政治资本,加上不可小觑的军事实力,很快,这个颇具魅力的政治明星开始成为中国政坛、军界、媒体界的中心人物。

这边厢,段祺瑞恼羞成怒,逼大总统徐世昌将曹锟与吴佩孚等免职查办;那边厢,吴佩孚正摩拳擦掌准备来一个“兴师讨贼”,转舆论战为枪炮战。1920 年7 月,曹锟等直系军团的部将们以反对段的心腹徐树铮为由,起兵犯上。吴佩孚一马当先,撤防北归,仅几天的时间,就击溃老师曲同丰将军带领的皖军,在奉军的配合下,5 天内,直奉联军大败皖系军阀,段祺瑞通电引咎辞职。

此时的北京政府,已进入由直奉两系军阀共同控制的时期,吴佩孚虽只是一个师长,却因战功显赫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美国《密勒氏评论报》发文称赞吴为直皖战争的真正主脑,并表示他早已受到了国内人民以及外国人的高度赞扬。他们认为,吴不仅仅是黑暗的中国地平线上唯一的光明点,还是北方以至全中国的支配人物。对此,张作霖很不以为意,某次会见外国记者时,张作霖蔑视吴佩孚不过是“小小师长”,无足轻重。

直到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才开始对这个“小小师长”刮目相看。1922 年4 月,吴佩孚代表直系迎战张作霖,奉军派兵12 万余,大炮150门,机关枪近200 挺参加战斗。吴佩孚军力虽只有奉军一半,却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打得奉军落花流水,两万多人被迫逃出山海关。

直系大获全胜,吴佩孚第一次迎来其军事生涯的巅峰。国内外的记者纷至沓来,他们将焦点齐刷刷地对准这位“更有可能统一中国”的学者军阀,希冀他能借此绝好机会,统一全国。

| “二七刽子手”


吴佩孚(中)与李大钊(左)等合影


在京汉铁路上,由于吴佩孚挂着保护劳工的招牌,与共产党有具体的合作,京汉铁路的工人们陆续建立起了“工人俱乐部”。要不是二七惨案的发生,李大钊的好盟友吴佩孚也不至于一下子成为全国最狠毒的刽子手。

只是,昔日爱国英雄怎么突然成了狠心的屠杀者?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解释为吴佩孚起先只是“伪装开明”,到后来才“暴露反动本质”;也有人表示,吴不过是一位裹挟着武力专制外衣的魔王,二七惨案只是刚好揭穿了他“保护劳工”的假面具罢了。可是,仔细一想,这个已能在全国范围内呼风唤雨的军阀,哪需要通过伪装来粉饰太平呢?这其中,肯定有远出于事实之外的原因。

若干年后,当吴佩孚的参政汪崇屏回忆二七惨案时,说出了这番话:“民国十二年二月四日,京汉铁路工会下令定于第二天早晨全线罢工,由李守常来领导,实际出面的是王功与李振瀛。长辛店、郑州、汉口同时发动。到二月七日,军队出来干涉,强迫复工,在汉口、长辛店都发生流血惨案。李认为是吴(佩孚)所下的命令,其实吴不曾下令,吴根本就不知道李是共产党。关于长辛店、郑州与汉口三处枪杀工人的事件,前两处是曹锟下令的,后一处为萧耀南所干。吴夹在其间,担当恶名,实在冤枉。”

若从直接下令镇压罢工来看,曹锟与萧耀南的作用显然比吴佩孚大,“刽子手”的称号非他们莫属,但也不能由此就否认吴在二七惨案中所负的责任。1923 年发表的《孙越联合宣言》中称“苏俄支持国共合作,以打倒最大的军阀——吴佩孚”,这极大地刺激了吴佩孚,虽然刚开始吴企图以谈判解决问题,但因双方目的不同,以致裂痕渐渐拉大,最终导致谈判破裂,罢工运动走向极端。

| 中国最强者的落幕

即便身负刽子手的骂名,1924 年的吴佩孚依旧为全世界瞩目,这一年,光头吴佩孚的肖像第一次出现在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上,这是中国人在《时代》杂志封面的第一次亮相,照片下有两行说明:“GENERAL WU(吴将军)”“Biggest man in China(中国最强者)”

其时,吴佩孚已到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纪,当年4 月,数千宾客云集洛阳,为他祝寿。康有为更是写下寿联相赠:“牧野鹰扬,百岁勋名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赞美之词溢于言表。这是吴佩孚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开始前,人们好像已经预见到了吴大帅胜利归来的场景,对他百般推崇,未承想,冯玉祥的叛变,改变了“中国最强者”。一度看好吴的外媒也不再视其为有潜力的救星,吴佩孚和其他军阀一起,被列入了公害一类。

吴佩孚深信命理之说,本人亦有相当研究。据吴晚年身边的人员透露,有一次吴佩孚自批生辰八字,批到六十六岁就不再往下批了。等到吴去世后,知道此事的僚属都相信他似乎已预知自己寿限几何。


1939年12月,北京,吴佩孚灵堂

1939年12月4日,65 岁的吴佩孚因牙疾复发、高烧不退,请日本牙医看病后猝死。出殡当天,送殡人员延绵数里,北平的老百姓自发地参加葬礼,沿途的阳台上、街道旁的观殡民众,人潮如海,途中还搭有许多席棚进行路祭。据吴佩孚孙子回忆,出殡队伍边行边停,极为缓慢,从早晨出发至黄昏才抵达,几乎行进了一天。当时报称,此乃民国以来北平罕见的盛举。



晚年吴佩孚客居四川时,曾写下这样一副对联:“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以此总结了自己书生军阀的一生。

(参考资料:王希亮《吴佩孚全传》、董尧《北洋军阀吴佩孚》、《吴佩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蓬莱历史文化研究》专刊)、刘凤翰《汪崇屏先生口述历史》)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参考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平台:加拿大头条
微信ID: Canadanews




欢迎来稿

[email protected]

广告合作

[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