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录取通知,却想复读或出国,算不算失信行为?

2018年07月19日 阳光母亲



收到录取通知,却想复读或出国

算不算失信行为?


高考后,很多考生因为各种原因,收到了录取通知,却没有去上学。近期,河南省出台惩罚规定,如果这类考生第二年继续参加高考,将限制其高考志愿填报数量,最多只能填两个。考生失信事实也将记入其个人诚信档案,在普通高招录取中向高校提供,高校作为对考生品德衡量的依据,可以拒绝录取失信考生。


对此,很多考生和家长很不满,高考之后,是按成绩上大学,还是选择其他道路,比如复读或者出国,不应该是考生的自由吗?怎么不上大学还会被罚呢?


     

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却不去大学报到,这算不算失信行为?对此,很多民众与教育部门的理解不太一样。


 在我国现行的高考录取制度下,被录取却不去上大学,就意味着浪费了一个享受高等教育的名额,间接挤掉了一个本可以被录取的考生。


一些学生爽约,不去大学报到,确实有合理的理由。有关部门完全可以通过制度改革,既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又不会浪费宝贵的教学资源。



放大学的鸽子,合适吗?


近年来,有不少考生,已经被大学录取了,却没有乖乖地去报到、上学。其中,名校被放鸽子的概率通常比较小,很多一本高校平均100个被录取的考生里大约只会有一两个人不来。比如南昌大学,平均每年新生报到率均在98.5%以上,也就是说每年大约有几十名新生不来报到。


而那些非重点、不知名的院校,被学生“放鸽子”的情况就比较严重了,很多学校的报到率都曾处于90%以下。专科院校就更惨了。江西省一位高校招生部门的老师就曾说:“高职(专科)院校报到率能达到85%-90%已经算是非常高了,一些民办高职(专科)院校的报到率甚至只有70%左右”。据报道,由于高职(专科)院校新生报到率太低,一些学校到了9月中下旬仍在组织生源补报。


并不是每个被大学录取的考生,都会来报到


其实,不光中国,国外也有很多学生,被大学录取了也不去上,甚至有的人,考上哈佛了都不去上。据统计,2014年哈佛大学录取了2045名本科新生,但只有1654人注册,还是有近400人没来上学。



对于这种“爽约”的行为,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大学我考上了,去或者不去,是我自己的事情。然而,官方的逻辑却与此完全不同。某位教育界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就说:“高校录取通知书与请柬是完全不同的,录取通知书在发下来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程序,即填报。你不填报,学校是不会录取你的,在这一点上,高校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也就是说,高校把通知书发到你手上,是因为你先做了一个申请,但是最后你又不来,这等于是你先答应了,最后却失约,毫无疑问是不讲诚信。


为了整治这类所谓“不讲诚信”的行为。很多地区都付出过行动,除了河南这次惩戒“失信考生”的措施之外,河北、湖北、内蒙古等省份也都曾出台政策,将考生放高校鸽子的行为记入考生的个人诚信档案。还有专家提出建议,如果放弃报到的“爽约”学生次年参加高考,可以将其考试成绩降低一些分数,再投档。


在现行规则下,被录取了却不去上大学,等于坑了另外一个学生


对于为什么要惩罚所谓的“失信”考生,河南方面的解释是,这种“放鸽子”的行为,浪费了招生计划资源。


这个解释是有道理的。也透露出很多省份十分讨厌“爽约考生”的原因——其实与诚信问题关系不大。关键在于,在现行的制度下,如果一个被录取的考生没有去报到,那他的这个入学名额就会被闲置浪费掉,同时还会有1名考生因成绩稍弱被拒之门外,被拒考生的求学路也因此改变了。


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2.7%,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上大学,尤其是上本科的名额,不够分


曾有过一个极端的案例。来自广西钦州的吴某,为了考清华,参加过10次高考,一共9次被重点大学录取,而他放弃了前8次。这8个招生名额分别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这些高校每年在大多数省份投放的招生名额都不多,比如北京大学去年在吴某的家乡广西,给的名额就很有限,最后一共才要了81个人。试想,如果你去年在广西参加高考,和一个人竞争北京大学的入学名额,最终那个人考上了,而你被他挤掉,正好是第82名,不幸以一名之差落榜。这时候那个人突然又说:“我不去北大了,让这一个名额浪费吧”。这个时候你是什么心情?


北京化工大学招办主任赵静也表示:“从大学招生部门的角度,我真的心疼那些被放弃的录取名额,如果这些名额投放给西部的学生,那对于他们的家庭而言,可能就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此外,如果一个省份的录取名额被浪费到一定程度,可能会使院校在第二年为该省投放录取名额的时候不那么积极。河北省招办的工作人员曾表示:“作为生源大省,我们每年都要求院校尽可能多地投放计划。但新生不报到让我们很为难,有的学校说:不是不想给计划,而是给了计划,你们省的学生考上了却不来。我们费尽心思上门要计划,考生却不去报到,第二年我们跟人家怎么要呢?”


查阅资料,我们还可以发现,那些罚“爽约”考生罚得比较厉害的,主要集中在高考本科录取率比较低的省份。比如,江苏就曾出过一个特别狠的政策,据《扬子晚报》报道,多年前,江苏曾规定,如果考生在上一年度被高校录取但不入学报到的,第二年将不能参加高考报名。


这条规定因为太过极端,已被废止。但它可以表达出很多省份的心情——因为高校的录取名额本来就非常不够,所以格外难以容忍浪费录取名额的行为。


既要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又不能让教育资源被浪费


然而,站在很多考生的角度上讲,爽约大学,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行为。


根据首都经贸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的统计,新生逾期未报到的原因中,占前两位的分别是复读和出国留学——有人考得不好,或者志愿填的不好,想复读;有人在准备高考的同时也准备出国,想等着两边结果都出来之后,比较一下选哪个比较合适,似乎无可非议吧。


出国留学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选择


而且,我国的志愿填报规则,对考生仍然不够友好——根据我国绝大多数现行的平行志愿填报规则,考生如果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选择服从调配,就极有可能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里去;如果选择不服从调剂,就很容易因为不愿将就专业直接在第一轮填报时就被退档,只能等着征集志愿的时候,看看有没有人家挑剩下的学校可以选。在这种情况下,考生一次选到合适的学校和专业,复读就说人家不诚信,似乎有有待商榷。


给考生更多选择,且避免教育资源浪费,是全社会一同要琢磨的问题。


网友热评



大学录取了却不去上学

你认为合适吗?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