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木
爸妈精读(ID:bmnfrc)
作为父母,我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我们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这一点,对所有父母来说都毫无疑问。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明明想表达爱,却在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伤害,这里我们将介绍父母以爱为名伤害到孩子的六种行为。
Top6 故意打击孩子
中国人好谦虚,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常常发挥得淋漓尽致。
妈,我考了98分。
嘚瑟啥,王叔叔家孩子还考了100分呢。
妈,老师夸我的画画的好。
你这还差得远呢,不能骄傲,知道不?
你们家孩子长得真漂亮。
哪儿漂亮了,长得那么黑,一点不好看。
……
其实,扪心自问,我们心底有个声音是:“嘿!我们家孩子真厉害。”
可是从嘴里说出来的,却是“你不行”。
我们还给自己的行为找了个看似合理的理由:我要是不打击他,他不得骄傲上天了。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经常被父母否定的孩子,他们会真的认为自己如父母说的那样,什么都做不好,或者自己永远也没有别人优秀。
即使成年后获得一些成功,也总是在内心否认自己,认为自己根本不配拥有这些。
所以,当孩子获得进步时,请不要吝惜你的表扬,多对他说“你真棒!”,少对他说“你不行!”
Top5 成功的父母绝不允许落后的孩子
我有一位朋友,夫妻俩均毕业于985,现在都在跨国企业做高管。
自己一路升级打怪,才有了今天的成功,于是两人对孩子的教育特别“上心”。
选择最好的早教中心,对各种兴趣班优中选优,费尽心思,孩子一旦在某一方面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他们一定会找最好的老师到家里进行一对一辅导……
他们致力于为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甚至连家里的阿姨,都要求本科毕业,会讲流利英文,
孩子上幼儿园期间,确实表现出过人的聪慧。
在别的孩子连话还说不清楚的年纪,他已经可以用英文与外国人进行正常交流;在别的孩子还在背 “曲项向天歌”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在诵读诗经小雅。
看到同龄妈妈们羡慕的目光,朋友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孩子完全可以超越自己,成为明日之星,于是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三年级的时候,孩子参加了一次英文演讲,力求完美的朋友要求孩子一定要拿到第一名
然而,太过紧张的孩子,站在演讲台上,不仅忘词,还出现了结巴,为此付出太多期望的妈妈,自然对孩子是好一顿抱怨。
朋友认为孩子发挥不好,是临场演讲经验不足,还为孩子报了演讲技巧班……
但是,慢慢的,妈妈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在公众场合讲话,学习成绩也出现了下滑,甚至常常会做噩梦。
昔日的榜样,如今成了“落后”分子,这自然是妈妈所不能允许的,“奋起直追”的她对孩子进行了一轮轮地“补课”……
终于有一天,孩子在课堂上出现肌肉不受控制地抽搐,并且被医院诊断为:肌肉抽动症。
拿到诊断书的朋友,哭得痛不欲生……
哪怕孩子不够优秀,那又怎样,成功与优秀,本身就没有唯一的标尺。
孩子来到我们身边,并不是为了我们而来,终究是为了成为他自己。
作为父母,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去接纳不完美的孩子,不管孩子是“优秀”,还是暂时“落后”。
Top4 孩子太小,什么都不会
每个孩子出生后,所有的妈妈都自带铠甲,总担心孩子会出现各种状况,所以,凡事都恨不得冲到了孩子的前面,为他扫清一切障碍。
从孩子的穿衣吃饭,到孩子的学习和社交,我们总是对孩子说:
你不会洗碗,还是我来吧。
不想坐这个座位,妈帮你找老师调位去。
小胖不跟你玩,我找他妈说说去。
再大一些,自然还有:
妈给你选了个专业
妈给你寻了份工作
妈给你找了个对象
……
妈妈们总是担心孩子做不好,于是过度地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越过亲子间的边界,代替了孩子去成长。
如果遇到孩子的反对,她们会说:“你不懂,妈都是为你好。”
被父母过度包办了现在和未来,孩子失去独立成长的空间,从行为和心理上不能获得真正的长大。
父母的过度包办就是那写满爱的枷锁,锁住了孩子的内心,让他们失去自我,以至于很多人一辈子都在抵抗幼时父母对自己的控制。
所以,与其凡事对孩子说:“让妈来!”,不如多对孩子说一句:“你来试试。”
Top3 “为你好”是一场代际传承的情感暴力
在我们身边,常常会有这样的场景:
孩子作业写得不好,我们扯了孩子的作业本,告诉孩子:“我都是为你好,才扯了你的作业本”
孩子成绩没考好,你打了他一顿,边打边告诉他:“我都是为你好,才打你的。”
我们打着爱的旗帜,告诉孩子,打是亲骂是爱,我们打骂你们都是因为我们在为你好。
“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就像一把心锁,束缚了孩子的内心,成为控制孩子的利器。
与之类似的,还有:
都是为你好,你跟你男朋友分手吧。
都是为你好,你重新选个专业吧。
都是为你好,你赶紧和他结婚吧。
我都是为你好,你怎么能不听呢
……
“为你好”三个字,看似最无私,却是最自私。
日本知名心理学家加藤谛三曾说过:
最理想的父母,是真心爱护子女的父母;
其次,是不爱子女自己也意识到这件事的父母;
最坏的,则是并不爱自己的孩子,却认为自己深爱着子女的父母;
当然比最坏更恶劣的是,在情绪上虐待子女,却深信自己是爱着他们的父母。
这样的父母常常以爱的名义对孩子实行情感暴力,孩子就像是蝴蝶跌入蜘蛛的巢穴,苦苦挣扎却毫无办法。
Top2 没有界限的爱有毒
我们与孩子父母情缘一场,归根到底,是我们陪伴孩子长大,然后再目送着他们离开,越走越远。
我们与孩子之间,终归是各自独立的彼此。但是,在很多的中国家庭里,家长认为孩子的是自己的,自己的也是孩子的,
这样的家庭通常以孩子为中心,将自己所有的幸福来源都建立在孩子身上,同孩子长久地捆绑在一起。
由于自己付出的太多,便很难从同孩子的亲子关系中得体地退出。
即使孩子已经长大成人,还是对其无边界地关爱,让成年后的孩子,充满无奈和抗拒。
前一段时间,朱雨辰妈妈对他近乎“偏执”的爱在朋友圈里刷屏。
今年71岁的朱妈妈已经连续十年每天凌晨4点起床为儿子熬梨汁,就算是在外,也要被妈妈叫回去喝。
朱雨辰公开抱怨,觉得自己只是妈妈的一个桶。
更夸张的是,朱妈妈会干涉儿子的每一段感情,他认为儿子娶什么样的媳妇儿,必须经过自己的同意才行,因为她认为只有自己是在用生命对待儿子。
节目中,朱雨辰喝醉后躺到地上,以此疗愈自己39年的孤寂感,但是屏幕外的母亲却非常不理解他的这种行为。
对于母亲各种密不透风的“爱”,他充满了压力,可是面对这样的“爱”,他却无力抵抗。
Top1 没有回馈的家是牢笼
曾经我们的心理辅导团队在一所小学里,针对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做过一次调查。
当被问到:“孩子最不能接受父母的行为是什么?”时,我们发现,最让孩子觉得害怕的,不是父母的严格要求,甚至也不是被打骂,而是来自父母的冷漠。
下班回到家,手机不离身,电视机旁拔不开腿,自认为自己在家陪着孩子,确不知,自己却是把自己给了手机和电视。
和孩子同在一个屋子里,各自玩着各自的,在面对孩子的各种陪同要求时,不耐烦地挥挥手:“去去去,我忙着呢。” “你自己玩去吧,爸爸再打一局。”
当孩子尝试去与父母述说自己的苦恼时,被父母粗暴打断:“小孩子家哪有那么多的事,还不抓紧写作业去。”
当孩子闭上了向父母倾述的嘴,便关上了向父母敞开的心。
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爱我们,也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需要我们的陪伴,我们看似随意的一挥手,在孩子看来,往往就是我们不再爱他们的一种表现。
最近湖南台一档很火的节目叫《少年说》,节目组鼓励学生们走向天台,去大声说出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
让家长们觉得揪心地是,孩子们最在意的,是父母对自己陪伴的缺失;最期待的,是父母能多陪陪自己。
于他们而言,他们未曾在意过父母给予的物质条件,但是父母不能常常陪伴左右,确能让他们潸然泪下。
得不到父母情感回应的家,于孩子而言,就如一摊死水,四处都是没有回声的墙。
我们与孩子,父母子女一场,他们既不是为了我们而来,我们也不完全是为了孩子而生。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不是为了满足控制的欲望,也不是为了满足披着爱的外衣的道德绑架。
她,是自由,更是尊重。
作者简介:木木,富书签约作者,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心理学及教育学的终身实践者。用最理性的思考,写最走心的文章,疗愈最冲突的内心。本文首发爸妈精读主笔(ID:bmnfrc),转载请加微信fushulf。
回复 排名 看usnews美国大学综合排名
回复 120 获取美国120所大学介绍
回复 WLXY 获取美国文理学院介绍
回复 GPA 查看GPA相关内容
回复 大学中文名(如:哈佛大学) 查看你的梦校
想去美国留学,点击阅读原文,
小本请专业老师给你做个专属留学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