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小偷家族》,上周刚刚上映就经历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
(图源:eiga)
《小偷家族》的故事发生在东京的一个以偷窃为生的底层家族,虽然小偷小摸维持生计,但是一家人也其乐融融的。直到有一天他们收留了一个小女孩,隐藏在这个家庭里面的秘密就慢慢浮现了出来…
导演是枝裕和凭借《小偷家族》成功的拿到了金棕榈奖,这个奖项将会颁发给法国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电影。日本电影上次拿到这个奖项,还是21年前的事了。
(图源:jiji)
这部电影在上海电影节刚上映,数千个位置在20秒之内被一抢而空,一些没有抢到票的人甚至愿意用上海的一套房换一张电影票(看完电影的我感觉挣了一套房):
其实,这位导演刚出道就是巅峰了!
是枝裕和第一次导演剧情长片,就一举拿下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新人奖。此后,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会横扫亚洲、欧洲电影节大大小小的奖项。
(图源:oricon)
除了电影票能值一套房子之外,他还有一项纪录: 2004年他导演的《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让年仅14岁的柳乐优弥获得最佳男主角,最年轻影帝的记录至今还无人能破。
很帅啊有木有!!!(图源:Pinterest)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位已经逐渐成为日本电影代表人物之一的名导,却是以电视纪录片导演的身份入行的。
1987年,是枝裕和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系,原本立志成为小说家的他,最后却加入T.V. Man Union公司从事导演助理工作。
初入职场的他因为不太擅长人际交流,工作做不好,经常遭到上司打骂。
(图源:talentstokyo)
他负责过制作一些电视节目,但经常被批评“不够严谨”、“在现场什么都没做”。
甚至有一次被资深前辈责骂:“所谓的导演是必须与外部的工作人员、演员进行强有力交涉的职业。像你这样是无法成为导演的。”
本来踌躇满志的是枝裕和各种碰壁,于是就选择了跑去拍摄纪录片,一拍就是十年。
(图源:easternkicks)
艾滋病患、受歧视的部落、日裔朝鲜人、残障儿童、医疗事故、沙林毒气案件等等社会事件都成了拍摄的题材,这也为他往后电影写实风格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爱之八月天》(图源:YouTube截图)
1993年,他来到台湾拍摄侯孝贤跟杨德昌的纪录片,那次见到侯孝贤之后,他才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要去拍电影。
(图源:Twitter)
当他拍电影的时候,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像侯孝贤一样的导演,后来他才发现,既然无法成为侯孝贤,那么就索性做自己吧。
(图源:variety)
除了拍摄纪录片之外,是枝裕和的家庭也对他的电影风格产生了很重大的影响。
是枝裕和的父亲出生在台湾,战后被遣送回了日本,恰逢日本战后混乱时期,吃了不少的苦头,也没能翻身,心情苦闷,于是终日沉迷酒精和赌博。
是枝裕和与他的父亲(图源:Uniqlo)
面对这样一个整日沉沦的父亲,全家人都显得很冷漠,他的母亲临死之前还在说:“认识他是我最大的失败!”
这也影响了是枝裕和对父亲的态度,在青少年时期,他甚至逃避和父亲接触。
是枝裕和与他的母亲
(图源:mirrormedia)
每次回想起这样的态度,是枝裕和都是饱含着歉意的。在父亲过世的时候,他曾在自己的散文当中写到:
“守灵的那个晚上,吊唁的客人都回去了,我在安静的寺院里,陪伴着许久未曾单独相处的父亲。打开棺木上的小窗户,看见嘴巴张开的父亲好像是在打鼾,心想这样的容貌处在告别式上实在不好,便将毛巾拧成一团、塞在他颚下,手背碰到长长的胡渣,当下便唤醒了30年前的怀念记忆,我开始哭了起来,直到清晨都还泪流不止。”
是枝裕和被称为“当代日本家庭片”第一人。在处理家庭中的小细节方面,他做到了平淡而又隽永,难以被模仿。
描画食物细节堪称迷人:
比如《海街日记》里,浅野铃无法忘记的沙丁鱼三明治、采摘青梅做梅酒、海鸥食堂的美味餐食……
(图源:giphy)
那些都是最质朴的食物,但看着看着,唤起了观众心底最喜爱的味道、最难忘的记忆,食物是温暖的,独一份的记忆也是温暖的。
“我很喜欢用餐和煮饭的场面,看别人的电影也是。我好爱达斯汀霍夫曼,在《克拉玛对克拉玛》中,早上做法式吐司给小孩吃的那场戏,看几遍都不腻。也可能是因为我很爱吃吧,还有煮饭和收拾的时候。”——是枝裕和
(图源:pinterest)
除了这些诗意的描写,是枝裕和的电影更多地探讨到了生与死的问题。而在这样的讨论中,小孩与亡者成为了他电影中两个十分重要的意象。
(图源:YouTube视频截图)
拍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但是枝裕和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出色。
大概是因为他年轻时曾花费三年时间拍摄小孩的纪录片,那段经历让他学会了和孩子们建立联系、捕捉他们的真实反应。
(图源:screenpicks)
已经过世的人,在导演看来则是一种纽带,隐隐之中会成为生者的连结。
是枝裕和曾说过“所谓主角,是指即便没有出现在画面上,但仍支配着整部电影的人”。
(图源:thefilmstage)
即使死者已逝,但生者身上依然残留着亡者的影子。
既然说到家庭,父亲的形象当然也会经常出现在是枝裕和的电影里。
有人说,是枝裕和电影里的父亲形象,其实就是他自己父亲的“投射”。
这些父亲大多都有点窝囊和无能。《小偷家族》中的“爸爸”除了偷东西,什么都不会:
《小偷家族》剧照
《比海还深》中的爸爸离婚,并且懦弱,无论是作为一个父亲,还是作为一个作家,都不合格:
《比海还深》截图
好不容易《我的意外爸爸》里出现了一个精英的爸爸,却不能接受自己愚笨的儿子,以至于妻子都经常说:“没经历过失败的家伙,是不会理解别人的心情的”:
《我的意外爸爸》截图
2012年是枝裕和导演的连续剧《回我的家》中,阿部宽说出“父亲本来就有我们不知道的一面”时,大概是导演对父亲最大怀念吧:
《回家》剧照
人生,本就是在和家人的羁绊、矛盾与和解中前行的吧。
是枝裕和认为,“电影应该尽量用不直接说出悲伤或寂寞的方式,来表现悲伤或寂寞。”
所以他的电影中没有刻意的煽情,而以克制的方法表达出最真挚的情感,其中滋味由观众去品味就好。
(图源:theguardian)
他说假如自己的电影能够带给观众哪怕一点点的改变,就算是拍出好电影了。
他做到了。
不论是早期的《无人知晓》还是最新的这部《小偷家族》,他都为我们带来了平凡的感动,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图源:Hollywoodreporter)
普通人的生活哪有那么多波涛汹涌,哪有那么多撕逼大戏。
“没有英雄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
source: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80621pol001/
https://www.imdb.com/name/nm0466153/bio?ref_=nm_ov_bio_sm
https://www.imdb.com/name/nm046615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rokazu_Kore-eda
https://variety.com/2018/film/asia/hirokaz-kore-eda-cannes-favorite-japanese-1202816938/
公众号
英国时报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