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产品不含中国成分”,竟是这些国家鉴定假货的标准

2018年08月01日 HM华美优胜海外投资


 提示点击上方"华美优胜美国房产投资"↑免费订阅



久前有媒体报道,加拿大BC省列治文市的华裔居民杜女士,从商店购买狗粮时,发现Honest Kitchen品牌的包装袋上赫然印着“不含来自中国成分”的字样。为什么特别提到“中国”?这让杜女士感到愤怒,认为是一种偏见,“市场上不应该出现这样的产品”。



在食品包装底部的小字,更是强调了自家产品是美国制造,原料来自于世界各地,并括号表明:没有一样是来自中国的。



当她向商家反馈意见时,得到的答复却是“这很正常”。商家表示,自从2007年美国发生大规模宠物食品召回事件后,他们就一都这么做。在那起事件中,全美有600只宠物死亡,3,600只宠物因食用中国产的肉干而患病,该事件直接影响了中国产品在世界范围的声誉。

“我们只是想用这种方法表示我们对自己品牌的食品安全负责。”Honest Kitchen品牌创始人波斯丁斯(Lucy Postins)强调,这也是许多当地用户喜欢购买这种产品的原因,“即便许多中国客户也希望购买的产品中不含来自中国的成分”。



事实上,强调产品中不含来自中国成分的品牌远不止这一家。尤其在宠物食品行业,这几乎成为一种“行规”。有不少美国宠物商店甚至直接向消费者承诺“不卖中国产品”。

不仅在北美,在欧洲和大洋洲,也有不少商家把“本产品不含中国成分”写在包装上,以此作为卖点。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不是没有原因。

同样是在2007年,英国因健康和安全担忧而召回的商品数目增长22%,被下架的食品、饮料、药品和其他产品达到 192种,而其中大部份被召回的问题产品来源于中国。

那阵风波也让澳新等国感受到了压力。新西兰最大的食品集团公司Foodstuffs此后决定,对旗下超市售卖的蔬菜水果和鱼虾等海产品,一律在标签上注明原产地。澳新知名品牌Sanitarium花生酱公司也决定,不再在中国生产花生酱等食品,转而重新在澳大利亚生产。



和中国内地出现的情形一样,悲剧并没有停止,而是一再发生。2015年,澳大利亚有28人吃了从中国进口的冷冻浆果后感染了甲肝。事发后,澳大利亚总理就表示要收紧政策。但2017年,同款冷冻浆果又引发了甲肝案例,而此次与2015年召回的产品竟来自中国的同一个地方。



“中国成分意味着不安全”,这就是中国食品和原料在国际上留下的印象。当然这未必是事实,但很遗憾,许多人就是这么认为。


中国人最信不过“中国制造”?

对于在海外生活的华人来说,在商店里看到“产品不含中国原料成分”这样的标签,心里可能很不是滋味,甚至觉得这是赤裸裸的歧视。

但实际上,对中国产品最不放心群体也许恰恰是中国人。

正如Honest Kitchen品牌创始人波斯丁斯所说,许多中国客户也希望购买的产品中不含来自中国的成分。而这并非个例。

前几年澳大利亚知名品牌贝拉米也曾在其款果泥产品的标签中标明“不含中国成分”,当时贝拉米方面回应媒体称:“这句标注就是写给中国顾客看的,目的是为了让中国人安心购买。”



中国人对中国产品最不放心?乍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想一想中国内地数量庞大的“海淘族”,似乎也就不那么难理解了。

全球领先的开放性电子支付平台PayPal联合研究咨询机构Dataway发布的《2017中国海淘消费者购物习惯及支付偏好调研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从中国一二线城市中抽样产生)表示自己曾经在国外网站上进行过购物,略高于“仅在国内海淘平台消费”的人数(49%)。

而在所有对中国产品不放心的人中,当父母的应该是最焦虑的那群人。上述报告显示,热衷于国外网站海淘的中国消费者中,“已婚有孩群体”占受访者的49%,是海外直购海淘族的主力军。

很多受访者表示,在成为父母前都觉得无所谓,但有了孩子后,就开始为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担忧,从此走上海淘之路。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抢购婴儿奶粉。虽然中国媒体一再指出,国产奶粉质量不比洋奶粉差,国产洋奶粉也未必不如原装奶粉,但这些父母仍然不为所动,执着地相信外国产品就是放心。

相比中国内地,人们认为香港、澳门和海外零售市场的婴儿奶粉质量更有保障。于是前些年发生了疯狂的抢购潮,一度造成港澳当地奶粉市场供应紧缺。2013年,香港专门修订进出口法规,限制每人每天携带出境的奶粉重量,目的就是为了限制中国内地民居到香港抢购奶粉。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资深置业专家帮您找房
↓↓↓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