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了51年的时间做出市值万亿的茅台,原来秘密在这里!

2018年08月02日 创业财经汇



作者:二毛

来源:创业智库(ID:cyzk88)


市值万亿,年销售数万吨,进军78个国家,成为“世界”级影响力品牌,说到茅台,基本中国人都知道。


尽管2两茅台的价格接近于1克黄金的价格,但还是有很多人大肆购买。在线下实体店,飞天茅台最高1850元一瓶,有的零售商还处于断货状态。


它的影响力有多大?


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尼克松等国家领导人都喝过。在A股上市市值排行前20名的公司中,它是除了美的之外的唯一一只消费类个股。



为什么它深得人心?


它的工艺精湛,每一瓶酒从生产到出场都要经过5年时间,30多道工序,160多种工艺环节,而且存放不满5年的酒绝不出厂。


如今,茅台已经成为中国的白酒代表,但无人知道市值万亿的背后却是一位79岁老人的努力。


51年前,一个农村小伙子进入茅台酒厂,当时只有300多名员工,年产量只有220吨,厂区荒无人烟;


51年后,茅台酒厂成为世界品牌,员工增加至2.1万名,年产量高达数万吨,成为了中国的一张名片。


前后51年,他付出大大小小的努力,将茅台从一个小品牌发展成为拥有国际影响力的白酒代表:


为了酿造出最好的酒,他一天要搬运200吨的酒糟;

为了烤出高精度的酒,他常常累得晕倒过去;

为了练就灵敏的鼻子,他不酗酒不抽烟不熬夜;

为了留在茅台,他拒绝了年薪5万的工作和1个别墅。


如今,茅台已经市值万亿,而这位老总,却仍住在80年代初建的残旧的单元楼里,住房面积只有80多平方米。


让人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朴实的人,造就了一段茅台的国酒传奇。


如今,这位老人79岁了,他叫季克良。




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烤酒差点晕倒

为了练酒量,20年喝了至少2吨酒



在茅台镇,很多人把季克良当成是“神”。一位住在小酒厂边的84岁老太太,说道:“他很了不起哦!”


季克良早已成为一个神话般的人物,但回想51年前,他刚进茅台酒厂,对茅台一无所知。看到的只有一带破烂的厂房,还有大量被闲置的空地。


当时的茅台厂有多破败不堪?他来的那一年,茅台年亏损80多万,产量才200多吨。季克良一入住,东西就都被小偷偷走。


工厂效益有多差?连老厂长都住在14平米的房间里,房子中间还用砖头砌了一个做饭的地炉,做饭、睡觉都在这里。


作为厂里第一批发酵专业的大学生,眼看着身边有的同学被分配到了中心城市,而自己却被分到了一个离家远环境还恶劣的地方,季克良只能咬着牙坚持下去。



回忆这51年,他笑道:“我是一个农民的子女,没有所谓的靠山,没有所谓的后台,也没有亲戚朋友在身边,远离家乡,在这么一个偏僻的地方,当了这么多年的领导……很难的,但是我过来了。”


为了了解茅台传统工艺的奥秘,他从一个生产工开始做起。


每天长达十来个小时的劳动,工作强度至少是现在工人的两倍。由于茅台制酒环节复杂繁多,他常常在高温下工作,衣服从来没有干爽过。


没有机械化,很多工作都需要一把手,技术也是靠老师傅的传帮带,当时的生产环境极其辛苦。


为了产出精良的茅台酒,一班工人每天要烤10甑酒,从窖坑里把糟子背出来,一甑酒糟1000多斤,来回折腾20多次,总重量有10多吨。烤10甑酒就相当于一天搬运了100多吨东西。


也就是说,一个人一天要搬运100多吨的东西!


搬运之后,到了烤酒环节,烤酒需要烧火,但炉子每天下班要灭掉,第二天早上就需要人去生火。这样的结果是,生火的人凌晨两三点就要上班,一直干到下午的三四点。


如此一来,这让初到酒厂的季克良吃不消,背酒糟的时候,他试过摔倒在3米深的窖坑里,腰部受伤动弹不得,烤酒的时候也常常累得晕过去。


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季克良从150斤瘦到108斤。


但为了钻研茅台酒的工艺,从投料、蒸煮、撒曲到堆积发酵,甚至上甑,他一个环节都没落下。


正因为对传统工艺细节的掌握,季克良投入了其研究与改良中。1965年,季克良写了一篇论文,上面科学总结了茅台酒的勾兑工艺,为提高酱香、浓香、米香等香型白酒质量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与标准,极大的提高了茅台酒的生产质量。


第一次,季克良用科学理论解读了茅台,将“香型”概念引入到行业当中。


为了了解酒的质量,本来不好酒的季克良被逼上“梁山”。


“没办法,要品酒,要陪客,还要说茅台酒有益健康,所以要喝给他们看。”


1983年,季克良当上茅台酒厂厂长后下来了,1991年又当上了厂长。往后的20年,他每天都喝酒,在厂里三顿酒,早上品酒,中午晚上陪客。


一天半斤,一个月15瓶,一年180瓶到200瓶,20年4000多瓶。整整20年,最起码喝2吨酒。


茅台酒之所以一直保持独到的口味,很大的原因是季克良一直在实践,并不断去改良优化。他常常深入车间、深入班组,看老师傅们如何勾、如何调,看不懂的就问,认真向勾酒师傅学习。


成功没有秘诀,只有勤奋。尽管季克良文化高,又能吃苦,但他仍然对工艺保持敬畏心,“对茅台酒,恐怕十年,我在这里都没有发言权。”


后来,他用了51年的时间,去证明自己。



拥有“最贵鼻子”

遵循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坚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

始终对产品聚焦



有人这么评价季克良,“他的鼻子是世界上最贵的鼻子。”


只要经过他的鼻子一闻,就能区分出几百种不同年份、不同轮次、不同酒精浓度、不同典型体、不同酒龄的茅台酒。


由于酒量小,季克良的品酒方式逐渐发生变化。他说道:“我用鼻子品酒是因为自身酒量小,靠嘴巴鉴定恐怕早醉了。另外,味觉容易麻木,嗅觉的恢复能力却比较快。而‘好鼻子’除了需具备天生的灵敏度外,还要靠后期的开发,即不断用其去分析和判断,以锻炼它的性能。”


为了保持嗅觉的灵敏度,季克良一直遵循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不酗酒、不抽烟、不熬夜、不吃辛辣食物。



如今,老人家已经79岁了,但他仍然没有一副“大肚便便”的样子。


除了严于律己,季克良对产品质量的追求近乎完美。


这种影响有多大?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主席周总理亲自向尼克松介绍茅台酒。在国际上,还形成了一个茅台酒日。同一时期,全国有三四十家企业都在学习茅台酒。


为什么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在季克良看来,聪明人就是懂得以钱赚钱、搞资本运作的人,笨人则是只会靠自己擅长的生产酒赚钱的人,比如他自己。


茅台酒厂缺少“聪明人”,只能继续靠把酒做好赚钱。


上个世纪90年代,茅台酒对白酒同行们奉行的经营原则似乎张目不视、充耳不闻,除了适当的渠道拓展和广告营销, 更多的时候,茅台就干一件事——始终对产品保持聚焦。


整个产品系,茅台只有1个主打的茅台——飞天茅台。在起初,主打系列里还有个红星茅台。跟飞天是完全一致的酒。



只是后者供出口,前者供内销。但很多人本着出口就是好东西的想法,觉得飞天更好,后来就逐渐变成了飞天一种。


主打一种酒,品质就成了关键。在季克良的坚持下,茅台一直坚持传统工艺,每一瓶茅台酒从生产到出场都要经过5年时间,30多道工序,160多种工艺环节,存放不满5年的酒绝不出厂。


谁也不敢造假,毕竟季克良可是品酒师,只要人在茅台,早晨的品酒会一天都不会落下,据说,四十多年来季克良喝掉的茅台酒有两吨多。


严苛要求生产出来的茅台,才能有一种让季克良最得意的功能——醉酒后,不会头疼!


“这是其他的白酒种类或者是西方的洋酒所不能带来的独特感受。”


后来飞天茅台的大火,也应当算是时代对季克良匠人精神的奖励!


出厂的酒都至少是5年前的老酒,导致出厂量非常有限,这在上世纪是缺点,到了本世纪,却成了茅台最大的优点和卖点!


以前大家穷,商品稀缺,买得到、卖的便宜,就能发大财,现在,经济发展后大家有钱了,买不到、卖的贵,有别人没有的,才能成爆品!


同行们通过不断扩品,占领中低端市场的同时,也丧失了中高端的品牌优势,而飞天茅台,却完全符合爆品的特质,并且它只有一种主打,市场辨识度还极其高!


除了靠工艺吃饭,技术的发展还需要科学知识的支撑才能把产品做好、做大。


早期的茅台还是手工操作,非常落后。那时候的茅台规定是5斤粮食1斤酒,直到文化大革命,茅台酒在25年当中,大概有差不多一半的时间完成不了生产计划。


季克良发现了二次酒产酒少和不产酒的问题,后来他求教酒师,求教生产骨干,求教生产管理人员,并一条条的进行梳理、归纳,归纳了20个因素,接着又罗列了50条措施去解决这个问题。



经过不断的完善,最后问题才彻底解决。季克良也因此成了第一个用科学理论解读茅台的人,也因为他的坚持不懈,茅台才得以发展壮大。


到了1993年,各级政府换届,省委主要负责人找他谈话,要调他到省厅当领导。


季克良婉言拒绝。“轻工行业有54个行业,我只懂点茅台酒。”他说。


这时,季克良已经知道,这一生已不可能离开茅台。“心安处即是故乡。”每天到车间闻到原料发酵的酸味,他会心安。每天嗅到早上品酒会的种种酱香,他会心安。


与此同时,茅台酒还未达到毛主席和周总理寄予年产万吨的愿望,却让季克良难以完全心安。也许命运注定了季克良离不开茅台。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包括茅台酒在内的整个黔酒阵营几乎全军覆没,集体失语。当年5月,季克良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公司党委书记,集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于一身。这一年,季克良虚岁60。


在本该卸甲归田的年纪,季克良带着一帮老兄弟重新创业。质量上,他要求更加严格。也提出了一个“质量”理论——产量服从质量、速度服从质量、效益服从质量、工作量服从质量。


为了让茅台保持高水准,季克良只要在公司,每天早上的品酒会,一次没落下。“老爷子让茅台整个技术的传承来得更加快,变得更加成熟。整个茅台技术队伍的强大,他功不可没。”有人评价。


正是季克良的坚守,让茅台在坚守质量的同时,产量扶摇直上,市值也一再创下新高,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



茅台也曾摔过跟头

唯有保持敬畏心才能不断前行



一路走过来,只有季克良知道茅台的发展有多难。


计划经济时期,茅台生产周期五年,资金要多,资金积压的时间又长。其他酒一斤多、两斤多就可以出一斤酒,而茅台要5斤粮食才能生产1斤酒。


进入到市场经济之后,企业发展更加困难了。资金占用最多,周转时间也最长,决策还很难,因为要决策5年。但谁能预测到5年后市场是什么样子?这些年,茅台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


茅台还有一个很头疼的问题——人才。因为厂区偏僻,交通不便,外地人才不愿意进来。待了20年,只有季克良坚守下来了,直到1984年,厂里才分来2个工程技术人员。


在这么苦的环境下,季克良一人远离家乡,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当了数十年的领导。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根本不知道怎么熬下去。


回想这段时光,季克良感慨:“只能说我很努力。今天当我回想过去的时候,我没有虚度年华。”



这种拼搏的精神渗透到每个茅台人的血液中。


“茅台这么有名,但是我们的酒师很多连假都没请过,我们的三个老生产副厂长,生病了,还在车间坚持生产,他们都是在家里过世的。有的老副厂长,一天到晚都是在车间跟着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不是没有家,而是家里人还要专门送到他那个地方去。


这种精神使得我们才有今天。所以我感到我们白酒企业,我们茅台公司,一定要认真的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国家层面关于工匠精神的要求。”


曾经有很多公司开出优厚的条件,想挖走季克良。他也有了机会回到离家更近的地方。“曾经有人给我一个小别墅,那时候我的工资才几十块钱。那个时候告诉我年薪有5万块钱。我说不去不去。”


真的等到可以离开时,季克良为什么又不走了?“去那些地方,我感到对不起茅台。”他说。


在他心中,是茅台成就了他。


我想,茅台在众多白酒品牌中存活下来并脱颖而出,成功的秘密就在于他们从不追赶潮流,怀着敬畏心去做好产品,做好事业。


“茅台酒因为有一代一代的员工、生产骨干、领导,都很敬业,都很专业。所以有一批有工匠精神的人在那边生产、管理,茅台才有今天。”季克良说道。

喜欢本文的亲们,请在页尾留言,点👍转发哦

创业财经汇

创业&投资好助手

经商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推荐两个不错的公众号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