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的亲子派,关注后每天分享亲子读物!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又穿着鞋上床!”
“刚跟你说别往墙上画,怎么还没三分钟就又搞得乱七八糟?”
“到了幼儿园,一定听老师的话啊。”
“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
这些话,是不是很耳熟?
没错,这些话,几乎每天都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那里脱口而出,而原因,无外乎孩子调皮,没有顺从家长的意志。
就在昨天,我上地铁,看到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姑娘,因为对地铁站的应急指示灯感兴趣,一脚一个踩着走,就被妈妈大骂:“跟你说多少遍了,别磨磨蹭蹭了,都要迟到了!快走!”
孩子被粗暴地拉着,脚几乎离地往着奔着。而应急灯的用处,家长并没有借机告诉孩子。原本这么好的教育时机,被家长的匆匆赶路而白白丧失,万一有一天,孩子在地铁遇到突出状况,当漆黑一片时,她知道沿着应急灯,就可以找出口吗?
“听话”的含义是什么
“听话”“乖巧”“懂事”,是中国家长们夸奖孩子最常用的词语。这三个词,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顺”字,即顺从家长的意志:我着急出门赶时间,你就不能磨蹭;我不高兴了,你应该一边安静待着,让我好好静一静;我想和你玩了,你不理我就是没大没小……
如果一个本该天真烂漫的小孩子,善于察颜观色,能压抑自己最原始的欲望,隐藏真实需要,并按家长意愿行事,你不觉得很可怕吗?
当你觉得孩子太过淘气时,应该好好想一想:他是不听你的,还是不听他自己的?你是想让他听你的,还是鼓励他听自己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都有活出自我精彩的生命本能,只是不过随着家长及社会的规则越来越多,那些大放异彩的闪光点被扼杀掉了。
当你要求孩子听话时,有可能在做孩子的精神杀手,并试图培养你自己的翻版。或许孩子因为害怕而选择了顺从,但看着他们天真无邪的双眼写满了恐惧和讨好,你不心疼吗?
作为一个妈妈,我愿意要一个无拘无束的小孩儿,他可以偶尔乱发脾气,可以把雨鞋弄湿,可以偶尔不讲理把所有喜欢的都据为己有,可以在需要礼貌叫爷爷奶奶的时候选择沉默……
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时光,就这么短短几年,请把安心做自己的权利还给他们。俗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每一个希望孩子与众不同、真心爱孩子的家长,都不愿意孩子做一个“听话”的小木偶。
如何培养一个不听话的“熊孩子”
●顺着孩子的意
当孩子还小,请妈妈尽量顺从孩子的意愿。英国心理学家温尼克特说,想让孩子能保持生命最初的活力,他需要有一种感觉——可以自由使用妈妈,满足自己的种种需求。这种自己的感觉为中心而构建起来的自我,是真自我,生动、放松、专注且创意无限。
相反,孩子以妈妈的感觉为中心而构建起来的自我,是“为别人而存在”的假我,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以后会脆弱、孤独、懦弱,并且容易为周围人的评价所控制,也不愿意去尝试新事物。
●理性处理工作、家庭事务,不迁怒于孩子
多数家长,都曾把孩子当出气筒。工作上遇到烦心事,孩子又不识趣地各种淘气,自然被骂一顿。和老公吵了一架,孩子偏偏过来纠缠着要妈妈讲故事,自然又被一顿臭骂。我们发泄完该干吗干吗去了,孩子的心被伤了:我做错什么惹妈妈发那么大火?久而久之,孩子便学会了看爸妈脸色行事,便成了“听话、懂事”的孩子。
●发掘另一半的闪光点,培养正能量宝宝
若家庭的一方,一直以挑剔的眼光看配偶,那么孩子对人,也会从不好的方面。相反,假如家庭成员都以欣赏的眼光相互对待,那么孩子也会相对包容,遇事不极端。他们可能不按家长的意志行事,但绝对走到哪里都如一束阳光,照亮周围人的天空。
●用解决方法代替对孩子的指责
飞机上,不让3岁的孩子自己喝水偏要喝,结果他没拿稳,加上飞机一颠簸,水全撒我和他身上了。我很生气,但控制住脾气没发火,只是一言不发坐在那里。过了几分钟,他拉我的衣袖,怯怯地叫“妈妈”,我才借机说:“没事吧?你是不是不知道怎么端这个水杯?”接着就告诉了他怎样拿杯子才不会洒水。
●离婚了,爱不打折
两个人无论因什么原因而离婚,和孩子的血缘关系都不会改变。与其在仇恨中相对余生,不如一笑泯恩仇,平和地为了孩子而成为好伙伴。
●6岁以前,家庭教育为主
有的家长为了工作,孩子不到两岁送去幼儿园全托。老师不是家长,也代替不了妈妈的陪伴,所以在经济条件还算可以的情况下,妈妈可以考虑全职一两年,等孩子大一起再杀回职场。千万不要让孩子回忆起童年,只有幼儿园那个孤独的大滑梯,和没有人陪伴的入眠。
看世界各国如何培养性格迥异的熊孩子
美国:从小就给予孩子足够的平等意识,培养动手能力,重视孩子个人自主权。
法国:尊重,孩子犯错也会先问事情的原因和孩子当时的想法。从来不逼孩子去做某件事情或者告诉他应该怎样做,理解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韩国:孝道、和谐、为他人着想是韩国家庭教育的重点;开展“秩序教育、亲切教育、清洁教育”,让大人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受风雨考验,比如假期里的野外训练营一类的活动,既培养孩子的体格又锻炼意志。
英国:教育孩子学会照顾自己,同时注意不要妨碍他人,公德与私德兼具;比赛名目繁多,传递给孩子“你会赢,但不会总是赢,每个人都会赢”的理念。
日本:鼓励攀树爬墙、猎奇探险等自发游戏,特别重视自立教育、挫折教育以及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