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宋丹子、崔基炜、胡罗娟、孔彪
文/黄紫薇、关丽云
“每个人背景不一样,我们改变不了出身。而这恰如桥牌,每个人抓的牌都不一样。但即使一手很普通的牌,只要认真规划,将手里的牌搭起一座座桥,你就是赢家。”
规则:赢是相对成功
作为“文革”之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张成奇教授在众人眼中是个“绝对成功”的人。他的执教生涯始于1990年,先后任教于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和迪肯大学,随后于2002年被聘任为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信息技术教授。2008年,悉尼科技大学以他所创建的“Smart E-Business Laboratory”为核心,组建了悉尼科技大学量子计算与智能系统(QCIS)研究中心,他就任该中心主任。张成奇教授最引以为豪的是QCIS在他的领导下,自创建后的短短七年时间里,从澳大利亚基金委员会及工业界获得研究经费从每年100万澳元增加到了每年300多万澳元,逐年以15% 的速度增长。此外,中心目前已有八位Future Fellows ,四位DECRA Fellows(相当于青年千人),并与中国科学院和著名高校建立了五个联合研究中心, 使之成为了澳大利亚IT界最著名的研究中心之一。同时,张成奇教授还兼任澳大利亚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理事会理事长,IEEE计算机学会智能信息技术委员会主席,并于2011年获得了新南威尔士州工程、信息与通讯技术类杰出贡献奖和UTS杰出研究领导奖。
虽然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张成奇教授仍谦虚地说自己的成就永远都是“相对的成功”:“我所理解的成功不是被简单地定义为名声、称号或者成就,而是和自己相比,我已经做得不可能更好(超越自我),这对我来说就是成功”。他说:“桥牌是以相对成功论输赢的。”
资源:长袖善舞
但是,在张成奇教授履历上看起来“平坦的”学术生涯背后深藏着很多的故事。张成奇教授回忆说:“我出身于农村,在那个返乡年代,我不仅没有资格上大学,甚至还要给别人投票上大学。但我对此并没有抱怨,我决定不了公平,改变不了规则,我只能改变我自己,不断地超越自我。”落实到如何超越自我,他认为只有面对现实,学会善用自己的资源,正确认识自己的特长和所拥有的资源才可能有下一步的正确布局。张成奇教授坦言在刚刚考上大学时,由于来自偏远的农村,自己在很多方面的条件都比身边的同学要差,可利用的资源极少。但他并没有因此抱怨与气馁。那时的他已经清晰地认识到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不一样,而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每个人都有各自专长,发挥自己的专长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张成奇教授强调将自己所长发挥到极致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自我设计,从而做到扬长避短。对于缺点,他并不赞同克服,而是认同避开它。这又如同打桥牌时的叫牌定约,如定约在自己的强牌型上,就为打牌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否则,无论你多努力,都很难打赢这副牌。对于人生,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事去做,才相对容易成功。
张成奇教授还以自己所带领的QCIS为例:“在我的团队中,每个人都有他最擅长的地方。我并不要求每个人都全面发展,顶天立地,而更强调每个人各有擅长,合理利用每个人的长处,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QCIS成功的一个关键。
规划:布局人生
然而这个扬长避短和善用资源的过程却是十分困难的,需要对人生进行规划。张成奇教授喜欢将人生看做一场桥牌。“每个人背景不一样,我们改变不了出身。而这恰如桥牌,每个人抓的牌都不一样。但即使一手很普通的牌,只要认真规划,将手里的牌搭起一座座桥,你就是赢家。”
一个善于规划的人,总能做到未雨绸缪,就会少走很多弯路,所付出努力得到的回报就比较高。很多时候你做出了一种选择,就没有机会尝试其它选择,如果从头再来往往事倍功半。就像桥牌一样,打出去的牌是收不回来的,后悔是没有用的。未雨绸缪,布局人生是少走弯路,避免后悔的良方。而正是这样睿智的“桥牌人生”态度,张成奇教授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一步步走向成功。
在获取成功的路上,信心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信心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信心却是万万不能的”,张成奇教授这样评价信心的重要性。他戏谑地说:“信心实在太重要,比起妄自菲薄,我更喜欢骄傲自满。”在谈到如何建立信心时,张成奇教授说,“不断地成功是建立信心的关键,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而不断地取得成功也并非易事。所以他建议:“把大目标分解成多个经过努力可达到的小目标,通过一小步一小步地实现小目标而取得成功,从而建立信心。”
新南威尔士州州督Marie Bas教授为张成奇教授颁发2011年新州科学与工程奖,picture by Sharon Hickey Photography
人生如牌:乐在其中
在用“手上已有的牌”取得了今天的成功的情况下,张成奇教授一直对于身边支持帮助他的人心存感激。他说:“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记住所有帮助过你的人。我总是看到别人的优点,并给予由衷的赞赏,我感恩我的团队,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正是这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之心,让张成奇教授始终给人以谦逊的印象,并得到来自同行的尊敬和钦佩。
除了感恩之心,良好的心态也是必不可少的。每个人都会有面对困难和压力而感到担心彷徨的时刻。每当这时,张成奇教授“总是会想地球还转吗?如果还在转,那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他引用了他敬佩的陆汝钤院士的话:“什么样的饭都能吃饱,什么样的条件都能睡着,遇到什么样的事尽量不生气也不着急。”就像在桥牌里要享受博弈的过程,但对最后的结果一定要报以淡然的态度。良好的心态旨在做到面对成功时懂得自我欣赏,而面对挫折时学会泰然处之。
张成奇教授的桥牌人生是聪慧的,这在于他善于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它也是高效的,每一处资源都被发挥到了极致;更重要的是他的人生如牌中精彩,让他时刻享受并乐在其中。
【张成奇教授简介】
张成奇教授,悉尼科技大学(UTS)信息技术教授,昆士兰大学(UQ)荣誉教授。现任UTS量子计算与智能系统(QCIS)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4月起),兼任澳大利亚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理事会(AUS-AI)理事长(2005年12月起),IEEE计算机学会智能信息技术委员会(IEEE TCII)主席(2014年6月起)。
张成奇教授是中国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先后于1982年获得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BSc) 、1985年获得吉林大学人工智能硕士学位(MSc) 、1991年获得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人工智能博士学位(PhD) 、2002年获得澳大利亚迪肯大学高级博士学位(DSc)。 1990年起先后被聘任为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讲师、高级讲师、副教授,1999年被聘任为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副教授,2011年被聘任为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信息技术教授。
张成奇教授是数据与知识工程领域国际著名学者,长期致力于数据挖掘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工作。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和六部学术专著,其中包括发表在国际人工智能杂志(ArtificialIntelligence Journal)和IEEE/ACM学报上的多篇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应邀在14个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并培养了30多位博士。获得过11项澳大利亚基金委员会 (ARC)项目,资金共达 470多万澳元。 他于2011年获得了新南威尔士州工程、信息与通讯技术类杰出贡献奖和UTS杰出研究领导奖。
在张成奇教授的领导下,QCIS成为澳大利亚在IT界著名的研究中心之一。每年从澳大利亚基金委员会及工业界获得研究经费达300多万澳元,中心目前有八个Future Fellows,四个DECRAs (相当于青年千人),并与中国科学院和著名高校建立了五个联合研究中心。
张成奇教授是澳大利亚计算机学会会士 (ACS Fellow) 和IEEE计算机学会的高级会员。还曾担任澳大利亚基金委员会信息技术专家(2012年1月-2014年12月),知识科学、工程和管理国际会议(KSEM)指导委员会主席(2006年8月-2014年10月),IEEE 知识与数据工程会刊在内的三个国际期刊的副编委,以及六个国际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组织委员会主席等职务(包括ICDM、WI/IAT、PRICAI,PAKDD等)。2005~2008年被聘为中科院海外评审专家。多次参与评审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973基金和长江学者。目前担任ACM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KDD)2015国际会议联席主席及国际人工智能大会(IJCAI)2017年组织委员会主席。
了解更多有关张成奇教授信息,请登录:http://www.uts.edu.au/staff/chengqi.zhang
欢迎转发朋友圈!本文出自最新《BQ澳洲》杂志『本周看点』栏目,阅读杂志原文,可购买杂志或网上阅读。请支持澳洲100%原创中文周刊。谢谢合作!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来自澳洲中文周刊第一品牌《BQ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