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拐女变成感动中国的新闻,是这些年价值观扭曲的必然产物!

2015年07月31日 澳洲123





作者丨马婉莹

本文由 新闻传播学研 原创出品,转载请授权




1.事件回顾


谁也没有想到,两年前的一篇报道会重新发酵。7月28日,这篇名为《最美乡村教师候选郜艳敏: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的报道被网友翻出,引发巨大争议。


河南姑娘郜艳敏也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她在21年前被拐卖到河北曲阳下岸村,受尽磨难后成为该山村小学唯一的女教师…  这篇报道对郜艳敏这样歌颂:“因为她是村子里学历最高的人——初中毕业,她成了村小学的代课教师,因为孩子们渴望的眼睛,她选择留在了带给她痛苦和屈辱的异地他乡。”




早在2006年前后,郜艳敏就曾因当地媒体报道,引来央视、凤凰卫视、《南风窗》等媒体的大规模关注。2007年1月,郜艳敏还曾获得“2006年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


2009年,其经历被改编成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




《嫁给大山的女人》是由胡明钢导演的,由王力可、村里主演的剧情纪录情感电影,讲述了打工妹山菊在回乡途中被人贩子骗入大山中,逃跑时遇到了赶集的钟老汉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2.事件进展


29号,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通过实名认证微博,对此事表达了看法。“人贩子必须严惩,买主也须追究刑事责任。对受害人应当救助,不能纵容拐卖、同情买主。”他同时透露,“已部署当地警方调查。”




29号上午,郜艳敏向南都记者证实,自己仍是曲阳县下岸村的“临时代课教师”。郜艳敏不愿意过多回应网上的讨论,称“平时不怎么上网”,“谢谢大家关心”。


目前,郜艳敏依然在下岸村教书,这里有一个辉岭小学的教学点,她也依然是临时代课教师。据了解,随着近年来学校不断调整合并,教学点的班级越来越少,她所在的教学点只剩下学前班和一名一年级的孩子。


3.网友观点


@七七:这确实是社会的悲哀,她被她的公婆以责任的名义留在了那里,她的父母让她认命,但让她陷入这些所谓的责任的也正是这些人,正是因为这些买拐人的存在才让那些人贩子越来越猖獗,她已经麻木了所以她不挣扎,而这些所谓的责任难道就不是变相的洗脑吗,她想抗争却无奈现实让她无可奈何。


@杨好啊:看着真让人难受,当年没有这么便捷的网络媒介,就算报道出来了也不能怎样。


@shensirucha:不要再撕开被拐教师已经愈合的伤口了!她当年被拐时,你在哪里?帮助过她什么? 现在她已获得当地的尊敬,有着平静的生活。你却要再次拨动她的命运,用来做提升自己名誉的垫脚石,太过分了! 把精力放到那些更需要帮助的被拐儿童和家长身上吧。


@惊鸿一瞥1984:人最宝贵的权利之一不是自由吗,没有自由叫做“对她不错”,把你卖到黑砖窑,然后碰到一个善良的老板,你是不是应该感激涕零,然后以德报怨,感动中国。


4.学研观察


请不要用宏大的主题压抑基本人伦

马婉莹


  两年前一篇题为《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的报道,日前突然引爆微博话题。郜艳敏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她在21年前被拐卖到河北曲阳下岸村,受尽磨难后成为该山村小学唯一的女教师。这篇报道对郜艳敏这样歌颂:“因为她是村子里学历最高的人——初中毕业,她成了村小学的代课教师,因为孩子们渴望的眼睛,她选择留在了带给她痛苦和屈辱的异地他乡。


  其实这篇文章的故事可以简单粗暴的用一句话概括:一个被拐女经历苦难成为山村唯一女教师,并于2006年获得了感动河北十大人物。一个本应该追根溯源的被拐案件就这样被媒体带偏了,媒体费尽心思的塑造出一个感天动地的人物,然后号召我们要学习郜艳敏乐于奉献的精神。


  这时候,有网友就不乐意了。@绯箫评论道:这种类型的新闻,当你被拐卖了,请用大爱来包容这个村里的人;当你被家暴了,给你丈夫一个拥抱;当你被强奸了,请积极配合强奸犯,用你的胸怀包容他…那么谁来包容我?媒体在报道这件事的时候,拐卖成为了这件事情中一个煽情点,从侧面衬托出这个人物的高大全形象。


  但是被媒体一笔带过的拐卖过程是有多令人痛心呢?根据其他媒体的报道,郜艳敏18岁被拐卖时四天倒了三次手,每天经历着不堪忍受的折磨,以至于他最后的买主——他未来的公公拿着借来的2600钱出现在她面前时,她跪倒在地央求老人家带她走;郜艳敏曾经尝试逃跑被丈夫抓回,曾经三次自杀未遂;当郜艳敏获得机会和准丈夫回娘家的时候,她问父母我能不能再回去?父母的回答是:结过婚的女子,找一个好对象就难了。所以说,媒体报道的角度难道只能如此单一吗?贩卖人口、教育落后、思想封建这不都是报道的好角度吗?为什么非得要塑造出一个高大全的人物呢?


  类似于这样宏大的叙事主题我们并不少见。首届全国道德模范刘玉莲为给村民看病,将女儿绑在椅子上,女儿11个小时后夭折。于是有网友总结了“中国最美医生的特点”:一贫如洗连轴转,带病工作把人瞒,家人患病不能管,给人看病不收钱。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都不缺乏这样的人物,他们舍弃了自己的私人利益,本着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孜孜不倦的感动着别人。当然,在这里我并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我只是想阐述一个观点:其实有时候宣传也并非要反人性,我们不需要被宏大主题压抑着个人的基本私欲。我们只是人具有一个人的特点,并不是完美的形象。


  知名评论人五岳散人是这样总结这次事件:其实那个被拐女变成感动中国的新闻,是我们这些年价值观扭曲的必然产物。您看我们这都宣传些什么,比如父母病危,孩子忙社会主义建设没有见到最后一面什么的。基本人伦被宏大主题压着,以至于行类禽兽都成为了正能量,您还指望有什么价值观?连价值都没有,还哪来的观?所以,也请拜托媒体们,帮忙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好么?



本文由 新闻传播学研 原创出品,转载请授权




微信公众号xwcbxy 微信私人号xueyan12321

微博@新闻传播学研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 - 新媒体人和传媒学子大本营 - |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考研丨读研丨干货丨记者丨主持人丨广告丨电视丨编辑丨媒体人丨薪资丨纸媒丨微信丨朋友圈丨盘点丨互联网丨播音丨新闻丨传播丨硕士丨博士丨研究生丨手机丨教育丨电影丨研究丨文献丨期刊丨毕业丨查重丨柴静丨穹顶之下丨我是歌手丨孙楠丨汪涵丨李修平丨邱启明丨王学兵丨李光耀丨吴京丨匹诺曹丨大白丨王思聪丨书单丨姚贝娜丨两会丨十二星座丨马克斯·韦伯丨玛丽苏丨纪录片丨灰姑娘


点击下方可以阅读原文出处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