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北京时间24日凌晨宣布,一颗1400多光年外的行星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像地球的宜居行星。虽然代号“开普勒-452b”的该星球是否和地球一样是一颗“岩石星球”都还无法最终确定,但已着实让科学家和广大天文爱好者兴奋了一把。同时也引发网友热议:“看到离地球那么远,我就洗洗睡了。” “天鹅座不只有地球‘大表哥’,还有一个黑洞。”“只有奥特曼和赛亚人可以前往该星球。”“地球都成双了,你还单着吗?”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北京时间24日凌晨宣布,一颗1400多光年外的行星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像地球的宜居行星。虽然代号“开普勒-452b”的该星球是否和地球一样是一颗“岩石星球”都还无法最终确定,但已着实让科学家和广大天文爱好者兴奋了一把。同时也引发网友热议:“看到离地球那么远,我就洗洗睡了。” “天鹅座不只有地球‘大表哥’,还有一个黑洞。”“只有奥特曼和赛亚人可以前往该星球。”“地球都成双了,你还单着吗?”
当我等围观群众对他国太空探索施展吐槽技能的时候,世界上各国的富豪们,却一直对太空探索、寻找外星人保持着持久的兴趣和数以亿计的烧钱投入,有的则成功把“仰望天空”的个人爱好变成了大生意。
太空旅行对于大众似乎还是电影中的奇幻桥段更为常见。但对于富豪们,其开展历史已有十余年。
最早自费太空旅行的游客是美国商人丹尼斯·蒂托。2001年4月,他支付了2000万美元,在距地球400公里的国际空间站停留了8天。
他认为进入太空是他“整个一生中最美好的体验”,如他所言,“地球在我的脚下,头上是无边无际的黑色天空,这幅景象人类可不是天天都能看到!”
2002年,南非网络界百万富翁马克·沙特尔沃思成为第二位进入太空的游客,也是非洲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他宣称自己还想再次进行太空之旅,并且希望能够购买自己穿过的宇航服以做纪念,但俄罗斯当局拒绝了他的这一请求。
2005年10月1日,美国富翁格雷戈里·奥尔森搭乘俄罗斯“联盟”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第三位太空游客。作为一名材料学博士,他在国际空间站短短8天时间里做了10项科学实验。
当下,太空商业化走在最前面的要数伊隆·马斯克的SpaceX公司(他同时也是特斯拉CEO),还有传奇英国富豪理查德·布兰森爵士创立维珍银河和太空探险公司。这些太空企业可提供非科学研究的太空游机会,一次轨道旅游的费用不菲,一般的十多万美元起步。游客能够获得是前所未有的失重体验,需具有一定冒险精神。维珍银河的太空船亚轨道体验已经有数百人报名,一次25万美元,仅此收入就达到数亿美元以上。
天体物理学家尼尔-泰森认为未来太空商业化进程将进一步推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据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数据,未来数年内太空旅游产业将达到10亿美元的规模,而这只是刚刚起步。美国国家空间协会估计,该行业最终达到1万亿美元的规模。
虽然目前几乎所有的深空探索任务都是烧钱的项目,而且回报率较低,美国宇航局的年度预算常年被控制在联邦总预算的0.5%以下,其2015年财年的经费只有175亿美元。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冷战时期太空竞赛的预算曾一度占联邦预算的4.5%。
而天体物理学家尼尔-泰森认为太空商业化的商机是无限的,地球上第一个万亿富翁将是首个开采小行星矿产的人。莫非这就是让各国富翁们争相出钱出力的原动力?
在地球附近的轨道上,游荡着百万计造型各异的太空岩石,拥有许多矿物成分是地球上所稀有的,从智能手机到战斗机都需要一些稀有金属,它们完全能够在小行星上找到,而且储量庞大。尼尔-泰森认为广袤的宇宙拥有无限的资源和无限的能量,未来资源争夺战可能在太空中打响,空间资源是未来的制高点。
2012年4月,包括了谷歌CEO拉里佩奇、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内的多位亿万富翁和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家们共同组成的团队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成立行星资源公司,此公司将以小行星作为开采对象,目标是开采小行星上的水源以及贵金属。
而据报道,美国深空工业公司已经在探索利用小行星生产推进剂,为通信卫星提供低成本的燃料,延长其工作寿命。未来十年,深空工业希望从小行星中获取金属和其他建材,建设可以替代通信卫星的大型通信平台,将大型太阳能电站的能量传回地球。
不过深空工业的计划遭到了一些科学家的质疑。即便铂和金的价格不菲,开采小行星上的稀有金属资源仍不会是赚钱的生意。据科学家估算,NASA从一颗陨石上带回2000克的物质,大概需要花费10亿美元,这还仅仅是“运输”成本,如果算上前期对陨石成分的勘探和技术研发,“烧钱”多少就更无法估量了。这注定是一场亿万富翁的游戏。
NASA科学家称,载人登陆遥远的小行星群可能不太容易实现,但可采取替代方案,将百吨级的小行星拖回地球轨道或月球附近的某个轨道上,然后进行开采。科学家认为,这项看似“疯狂”的空间计划是可行的,目前无人飞船技术成熟,通过类似巨大的鱼叉型固定装置,可将小行星“套”住。来自凯克空间研究所的科学家认为,依据目前的空间技术,耗资26亿美元,目标小行星的直径大约为7米,只要花6至10年就可完成这一里程碑式的任务。
曾投资多家著名科技公司的俄罗斯风险投资家尤里·米尔纳7月20日在伦敦与包括英国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内的多名科学家,共同发布将持续10年的外星智慧生命国际探索项目,米尔纳承诺将为此提供1亿美元资金。
这一名为“突破倡议”的项目包括两部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利用多个国家的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等设备探测外太空智慧生命存在的迹象。另一项计划是设立国际竞赛,征集可发送给外太空生命接收的“地球信息”。
米尔纳说,在现有科技帮助下,终将有机会解答困扰人类的一大谜题——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智慧生命的星球吗?
按计划,项目团队将运用位于美国的绿岸射电天文望远镜和澳大利亚的帕克斯天文望远镜对星空进行大范围扫描,寻找可能显露外星智慧生命存在迹象的无线电信号。米尔纳说,相关团队将把探测所获得的所有数据开放提供给公众,科研人员还会开发一个高效的开源软件来整理这些数据,以便更多人参与探索外星生命。
中国航天计划近年取得成功有目共睹。不过目前国内航空航天工业主要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三家集团公司主导,均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企业。目前,中国富豪更多出现在他国运营的“太空旅行”的预约名单中,而并非投资或参与太空探索的项目。
媒体报道称,中国目前没有成熟的航天技术民用化的转化机制,民企入门成本太高。不过,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
所以,尽管中国的航天工业仍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赶超,但不难预见的是,随着工业能力的积累,转化机制的完善,中国航天工业从元器件配套、新材料研发等下游产业到型号研制、发射、应用维护等核心产业一定会逐渐分步骤开放,逐渐实现军民融合。换句话说,虽然探索的旅途刚刚起步,未来我们还是有望看到大佬们创立企业或亲自参与到太空探索中来。
此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曾披露,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到2013年共花费390亿元。分析认为,此数据与2013年全国财政收入12.9万亿的水平相比,还有巨大增长空间。
随着空间探索活动的增加,预期未来中国航空航天投入也将水涨船高。据测算,未来10年中国实验空间站与空间站发射总重将达130吨重,以及发射10至20艘飞船,总造价将达3000亿元左右。(来源: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