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菜很难吃吗?

2015年03月05日 英国移民


关于英国的菜,已经被大家该黑的,该正名的都说差不多了,说到好吃不好吃,有这么多好答案,大家心里应该也有了各自的评判。不过,众口难调,今天在知乎日报上看到有赛百味 SUBWAY 的管理人员表示,赛百味一直以来做凉三明治,在美国人吃起来毫无问题,鲜脆可口,但是中国人吃一肚子凉就是不舒服。受到这个经验的启发,我这么来理解这个问题:英国人的食物在中国人眼力很难吃,这是不是能说明英国人不会跟吃打交道呢?如果不是,又怎么证明呢?

念高中的时候,在好多练习册都见过这么一道材料题:说 1865 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曾这样自豪地描述:" 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西亚有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则遍及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长期以来早就生长在美国南部的我们的棉花地,现在正在向地球上所有的温暖区域扩散。" 题目问当时的英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居于什么地位。在材料中,英国人对材料如数家珍,看起来不像不讲究吃的地方。不过话说回来,英国依赖进口,也是长久以来的习惯。这也使得在人们的印象中,觉得英国没什么自己的料理,进而得出英国人吃饭糙的结论。

那么,英国人是不是真的在吃这个问题上糙呢?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我们剥离掉英国所受的国际影响,单纯来看英国人用自己的烹饪手法,处理本国的食材呢?

还真有。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利用自己科技和战术上的优势迅速制服了法国,并对英国展开轰炸。与此同时,德国的海军对英国的海上运输航线持续打击,致使英国很快地失去了原本赖以生存的各项物资。于是,问题来了:

英国失去了进口的食物,他们吃什么?怎么吃?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管是哪国的精英部队,都得吃饱了饭才打得动仗。在英国和德国开打之前,英国有接近 4800 万人口,全国三分之二的食物依赖进口,等到两军开战后,由于缺乏同德军潜艇对抗经验,英军的运输船大量遭袭,港口的进口量锐减为战争前的 10%。在丢掉的 90% 中,不仅仅是来自欧洲的原材料,还包括在日本占领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地后所无法运输的米、麦子和糖。很多英国本国不产的必需品一下子被连根拔了。曾任前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如果吃不饱饭,不用德军攻占英国本土,英国自己就会先溃败了。


德军 U 型潜艇袭击盟军船只

在这种局面下,英国由于缺乏物资,使得很多人只能吃到面包果酱,完全没法均衡饮食。英国军民严重缺乏维生素、蛋白质和铁元素。于是,丘吉尔把确保人民吃饱的重任交给了农业部长伍尔顿爵士,后者不得不第一次请教 " 营养学家 " 们:如何能用尽可能少的食物保障人的营养?最终,经过多重方案的讨论,自 1940 年 1 月 8 日起,英国实行全国食物配给制度。

这套制度的核心是配给手册。手册上标明了持有者的个人信息,以及一系列的 " 食物票 "。根据男女和年龄不同,每个人可以获得指定额度的某些食物,比如孕妇和小孩可以获得额外的牛奶票,青少年则有额外的橙子吃,以补充足够他们长个儿的维生素。


配给手册


配给手册中的一页,大多数人的配给手册都画满了,绝大多数按需分配的食物都切实落实了。

最开始的时候,并非每种食物都是限量的。除了培根、糖和黄油,其他的食物依然可以无限制地买到——如果家里有足够的闲钱,以及可以储存食物的冰箱的话。不过,好景不长,很快地,肉类也受到了限制,随后,果酱、糖浆等调味品也陆续加入了限制名单。这之中最糟糕的是鸡蛋。尽管政府提供了鸡蛋票,但是粮油店里常常一个鸡蛋也没有。为此,丘吉尔不得不给罗斯福打电话,让他送点鸡蛋过来。不过起初美国并不同意,毕竟那时候美国也正处在萧条期,实在很难周转。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日军空袭珍珠港,美国人民的支援鸡蛋才送到英国人民手中——而且,罗斯福只同意 " 借给 " 英国人食物。在二战后,英国需要按照原数偿还同样的物资给美国。


美国提供的鸡蛋粉罐头。这玩意虽然不如鲜鸡蛋,但毕竟运输起来容易多了。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对千篇一律的食物票感到厌倦,他们更希望发挥想象,自行搭配食物。从 1941 年 12 月起,配给手册中的各种票统一变成了 " 点券 ",每人每个月有 100 分左右的点数,可以自行支配换取购买食物的权利。某些抢手食材额外得贵,例如一小罐午餐肉罐头需要 16 分加上钞票才能获得,一大罐则要支付 54 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助长了点券的黑市交易,政府为此派了专门的部门来监督商店。


《为厨房前线准备的食物资料——战时菜谱和小贴士》和《战时烹饪指南》

但是,再怎么节流,该不够吃就是不够吃。为此,农业部先是出书鼓励大家节约食材,把能吃的全吃掉,之后搞出了 " 为胜利刨地 " 行动。鼓励人民利用周围的一切草地、后院、甚至是德军空袭炸出来的土坑来种菜。社区不但帮助大家把玫瑰花刨掉换成生菜,也组织大家用厨余废料养猪。当猪养成的时候,会在公证机关在场的前提下公开宰杀,并分派给出力养猪的群众。尽管大家饿得几乎没力气再劳动,但想到这样终究也是为了有更多吃的,所以群众的热情很高。为此政府特地做出规定:如有养鸡能手,能养超过 20 只母鸡,则母鸡下的蛋要有一部分交给公家,以供支持前线。


为胜利刨地

由于种菜远远比养猪容易,因此,在英国农业部派发给每个家庭的 " 战时菜谱 " 中,均很大程度上依赖蔬菜而非肉类。而在所有 " 蔬菜 " 中,又尤以土豆的地位为尊。土豆既可以提供淀粉,也含有维生素 C。这在严重匮乏水果的当时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维生素 C 来源。赵本山没水果吃大葱,英国人没橙子吃土豆,甚至在《战时菜谱》里提倡土豆不削皮,以保存尽可能多的营养。


战时卡通人物 " 土豆皮特 " 和 " 胡萝卜博士 " 在跟大家说不要黑我,我是你们的好朋友。这个宣传在小朋友之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再接下来,仗打得越来越辛苦,煤气也不够了。政府开始限制人们在早上烤面包,鼓励大家吃凉面包。至于那些有钱人家,当点券用完后,他们还可以去餐馆吃饭。在那里是只要花钱就可以吃的。政府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便开始重新规划餐厅的菜单:他们根据食材的营养和稀有度,把每种菜定性为从 0 星至 5 星不等。而新的配给手册除了点券外,还有一些星星。政府希望通过 " 消费星星 " 的方式限制大家过快消耗饭馆的物资。但说到头来,对于大部分人家来说,去餐厅实在是太奢侈了。


战时的英国餐厅撤消了服务员,这部分劳动力将被用于投入工厂和农田进行再生产。

尽管英国持续遭到德军轰炸,但德军并没有真的攻上英国本土。最终,英国用这套系统坚持到了战争结束,和人们想象中的不一样,配给手册并未消失,而是更为严格了——英国需要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世界上更需要它们的欧洲大陆。配给手册自 1945 年战争结束后,又持续了八年,一直到整个欧洲相对缓过来为止。

回过头来看这段限量供应的时期,人们只是对每天吃同样的食材感到不满,但并没有真的饿肚子。这对于一个在短时间内失去了三分之二食物来源的国家来说,是相当不简单的。虽然文中说的挖花种菜等等现在听起来像个笑话,但在当时能够把这项政策深入到家家户户,让吃惯了鱼肉的英国人不但要吃菜,还要主动去种菜,这之中又不知有多少基层工作需要落实。看看他们在战争年代对待一日三餐的方式,虽然我们现在仍然可以吐槽英国人的东西不合口味,但是或许这并不意味着人家不在乎吃,他们也在乎,大家只是各有各的吃法罢了。

附:

《战时菜谱》选译:

胡萝卜面包汤

胡萝卜、洋葱、面包、食用油

做法:洋葱切块,胡萝卜切薄片。热锅加盖小火煮至柔软,放盐。面包切小块点油,进烤箱烤干,再入锅小火煮一小时即可。

土豆炖培根(此时培根尚未列入限制配给名单)

培根、土豆、洋葱、面粉、食用油

做法:培根切片,煎至柔软。另取一锅,热油后依次放入土豆片、洋葱片、培根及第二层土豆片。撒上面包屑后热至金黄,再浇肉汁即可。

注:如使用鲜培根,则按此法做。如使用罐头培根,则减少油煎时间。

注意:培根难得,请慎重烹饪,尤其勿再加盐。

炸鳕鱼配薯条

鳕鱼、土豆、鸡蛋、牛奶、面粉

鳕鱼切块、以盐和胡椒腌制,鸡蛋打散、兑面粉和牛奶制成面糊,附于鱼块上。入烤箱烤 8 分钟。另取一锅,土豆切条炸至金黄。二者装盘即可。

燕麦芝士蛋糕

燕麦、芝士、面粉、食用油

做法:芝士切碎,加燕麦、面粉和油,兑水揉成面团后切块,入烤箱烤 15-20 分钟即可。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西班牙微信号:xibanyayimin010【←长按复制】

意大利微信号:yidaliyimin010【←长按复制】

英国微信号:yingguoyimin010【←长按复制】

葡萄牙微信号:putaoyaimin010【←长按复制】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