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位在耶鲁大学教授写的关于名校学生的弱点这块,看完之后你会发现名校学生或成绩优秀或者一直各方面很优秀的人也有缺点,但我们要知道求知是为了看世界,而不是让世界看自己。
十几年前在耶鲁读书时,我找到个助教职位,是帮助把关一个专业有关中国研究的毕业论文。其实,论文最后还是要教授过目。我只不过是进行一些前期辅导,比如论文设计、写作大纲、原始材料的翻译等等,别让学生弄得太不靠谱,搞得教授的修改工作量过大。这个工作经验,让我近距离接触了美国的学霸。其深刻的表示求知是为了看世界 不是让世界看你!
至今最为记忆犹新的,是一位女生。她先来跟我谈论文计划,颇有条理。我就批准了。可等她的书面提纲提交上来,我就傻了:所讨论的题目不仅没有展开,而且漫无头绪,英语还不如口头讲得好。于是,我批改说:当初谈的时候想法很清晰,但这个提纲的质量让我意外。写作时要精心发展当初的想法,提供一些展开的论述和大致的证据。同时,英语一定不要有太多错误。
结果,这位第一次见面还十分友好的女生,在整一个学期的论文写作阶段再不跟我说一句话,还去找了另外一位助教。当时和我共事的一位美国博士生听了后说:这些孩子,大概很少听别人批评,所以受不了了。我一想,也许我这个外国学生本身英语就说得不靠谱。连我都说她英语不好,对于一路学霸当过来的耶鲁学生,肯定觉得是奇耻大辱。
还有一位学生,论文的证据不足,我让他把数据搞清楚,下结论要有证据,别用太多含糊的形容词。后来那位同学居然提出:“能否不这么批评?”其实,我和所有同学事先都声明:英语不是我的母语,委婉的话我不会说。我的责任,就是指出你们的问题。我们就事论事,目的是找到问题,并把这些问题解决,免得论文送到教授那里出麻烦。更不用说,我提出批评时,全是一对一的私下场所,根本不存在脸面挂不住等问题。
毕业后多年,看到许多对常春藤学生的批判,对这些经验慢慢才能消化理解。有些教育家说,这些常春藤的学生一路都是学霸,认的就是分数以及分数背后别人的认可,心里其实很懦弱,没有自己的主心骨。他们选课,不是追求兴趣,而是计算哪门能拿高分。如果拿不到高分,似乎就在所有的人生期待面前崩溃了。这话或许有点极端。但常春藤里,这种风气确实很盛。
最近我教中国的高中生,在学霸群中也碰到类似的问题。比如,有个学生能力上鹤立鸡群,但有一次我狠狠批评了她,因为错得太离谱。之后,她就再不和我沟通了。还有一位,因为讨论问题时总是被另一位学霸压一头,就退出了。这些学生都很聪明,从小到大的成绩无懈可击。他们每做一件事,结果都是赢得赞许。这种对赞许的期待,也成了他们的心理支撑。如果你不赞许他们,反而严厉批评,他们就特别容易心理崩溃。这就和那些从没有接触过病菌的人一样,体内一点免疫力没有。真一接触,就可能要命。
当然,这些或许还属于比较极端的事例。最经常发生的事情是:一旦学霸的意识在脑子里生根,这些学霸在求知过程中就容易缩手缩脚。他们总觉得自己拿出的东西,一定要赢得掌声,否则就绝对不能出手。他们特别怕别人说:“闹半天连他也搞不懂这个问题!闹半天他这里也会错!”过分回避犯错误,已经形成本能。慢慢的,就丧失了数不清的学习和进步机会。
我的求学历程比较长,见得就比较多。当学生,特别是在比较有挑战性的环境中,面对的很多批评都是当众,人家会指着你鼻子说“肤浅”、“误导”……简直一无是处。这个时候,一个成熟的学生要聚焦别人指出的问题,而不是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这是最好的学习机会。我见过很多有成就的人,面对这些批评都能全神贯注在自己的问题上。而许多人则全神贯注在别人的态度和自己的自尊心上,对于问题本身却没有心思去想。
我跟学生们一再讲:好面子的当不好学生,进步不了。你总在乎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子,就集中不了精力在所学的东西上。中小学所学的东西简单,小聪明能应付,所以还关系不大。日后学得复杂了,这一点就非常重要。我特别喜欢的,是最近在美国大红大紫的一篇毕业致辞。致辞者是波士顿地区一所名校的英语老师David McCullough。他说:“登山是为了看世界,不是让世界看你。”求知岂不也是如此?
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