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中式自贸区

2015年12月11日 KVBFX奥克兰


首先还是要给不太懂这个东西的人普及一下概念。自由贸易区(FreeTrade Zone),我们常常简称为自贸区,这是一个国家划定的特定区域,在这个区域里允许外国商品免除关税,贸易自由进出。


很多人都说在美国有250多个自贸区,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是把自贸区和保税区的定义混淆了,美国的那些只不过保税区。


那什么是保税区呢?保税区是由国家海关批准、监督和管理的一个较长时间存储商品的区域。外国商品存入保税区同样也是免除关税,可以自由出口。保税区和自贸区的区别主要在于,自贸区通常是由两个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而设立的,是外国人之间相互贸易的区域,本国人不一定要参与,也不是本国商品的出口渠道;而保税区才是本国人和外国人相互贸易的区域。所以保税区的土地通常是工业用地,而自贸区的土地是商业用地。


2013年,我国在上海首先成立了第一个上海自贸区,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今年国家又通过了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区的总体方案。最近还听说新疆正在为喀什地区申报第三批自贸区。


下面就给大家看看,老百姓在上海自贸区采购的盛况:




自贸区在我国目前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呢,我就给大家举些例子:


  • 买低价进口汽车

  • 享受高端国外医疗

  • 在这里你的薪水有可能是“国际水准”

  • 亚马逊商品直邮到家

  • XBOXPS不再是水货


总体来说,我们的自贸区和传统的真正意义上的自贸区并不完全相同,是介于自贸区和保税区之间的一个产物,更倾向于“扩大的保税区”。上海自贸区目前就是处于一个“外国商品销售中心”的角色,多是老百姓到这里采购海外供应商提供的商品。那我们需要搞真正的“自贸区”吗?笔者的观点的:不!我们要做的是符合我们自己国情,适合我们自己发展的道路的东西。诚然,我们的自贸区还处于一个试验和摸索的阶段,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并不一定要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笔者用自己的观点来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


传统意义上的自贸区的核心是开放金融管制。真正做到符合定义的自贸区的只有香港和新加坡。拿香港来举例,香港有一个有着大约七百万人口的航运和金融中心,整个地区就是一个自贸区,服务业是其经济的主体。假如香港所有实体经济全部崩溃,仅靠着航运和金融的服务业也可以保持一定的活力。假设同样情况发生在内地,制造业一旦崩盘,靠着自贸区来养活自己,即使搞出一百个像香港一样的自贸区,被十几亿人一瓜分,每个人分到的也几乎不剩下什么。同样道理,新加坡的“高薪养廉”在中国也是很难施行。新加坡总共就那么几个官,中国有几千万公务员,要多少钱才能做到让每个人“高薪”。大国和小国的本质就是不同的,可以说只要是大国,传统意义上的自贸区就很难成形。再说,在没有取消金融管制之下,每年还有大量资金由地下钱庄流向境外,一旦真的要取消金融管制,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自己的自贸区要做好的就是一个国家对外的窗口角色,把跨国企业吸引到自贸区来,这样必然会大幅度提高我们的经济建设,创造对外贸易的机遇,提高国内就业水平。在全球贸易竞争的加深、中国自身改革的需求和人民币逐渐国际化的大环境下,我们的自贸区必然会进一步和国际接轨,吸取各方经验,做出有自己特色的对外贸易窗口。



声明: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师所有


声明:以上所载资料并不构成金融或投资建议,也不对任何金融产品或服务构成要约、建议或销售邀请;所有资料仅为信息提供。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