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缺角的圆,第一次找到合适的一角时错失了机会,第二次又因用力过猛而摧毁了那一角,最后终于得以完整,却发现完美的圆因滚得太快而失去了沿途风景和原来的快乐,最后,他幡然醒悟:成熟,是时光的雕刻,原来不完美才是最大的完美。——《失落的一角》
人生中有很多第一次~~~~~
1
第一次踏出国门
2008年是个不平凡的年份,南方冰灾,汶川强震,北京奥运……对于我来说也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因为那年,我考上了二中。父亲虽然嘴上只淡淡说了“水到渠成,情理之中”八个字,但我能看出他在和朋友同事聊起子女问题时言谈中的那份欣喜与满足。的确,二中就是一个牛棚,在这所处处大牛的校园里,我再不是初中时的尖子,然而我依然骄傲与庆幸,因为我也是这牛棚里的一员。
那年年末的一个夜晚,我还在屋里磕物理卷子,微醺的父亲走进我的房间对我说,儿子,想不想去外面走走,去南半球,澳洲?
这对我来说就是一次冒险。
我从6岁开始接触电子游戏,仙剑,轩辕剑,风色幻想,伊苏……未知的旅途和陌生的环境会让我莫名兴奋,16岁的我立刻给了肯定的回答。
随后的日子我开始和英语单词较劲——我知道这是探险者所要付出的必然代价。在每天11点左右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之后,我还要花1-2个钟头背单词,其恶心程度令人发指。高一那一年,我整整瘦了20斤,从140到120。母亲看我玩儿命的憔悴样子颇为心痛,我每次都会做个开玩笑道,“我可是要成为未来的科技精英,政治领袖或者行业领军人物呢。”我从游戏中得到经验——不杀怪练经验,是无法升级进阶获得技能的。那时候对我来说,每个单词就是我换取经验值索要斩杀的怪。终于,我在第二次雅思考试中刷到了理想分数,我依然记得口语考试时黑人小哥略带惊异和欣喜的眼神,我从那眼神中获得迈出国门的巨大自信,在这之前,我对未来的探险的勇气在热情降温后几乎消失殆尽。
签证体检等一系列手续办好,只身飞往南澳首府阿德莱德。我无数次问尚未成年的自己,我能行么?当机场送行看到靠在父亲肩膀哭的泣不成声的母亲时,我心里已经有了答案:这不是我能不能行的问题,是我必须得行。用现在的话说,叫做自己选择的道路,滚也要滚完。
大洋彼岸的风裹挟着我沉重的心情送我下了飞机,我知道,我要开始一段属于自己的冒险奏鸣。
2
第一次体验国外教育
我所去的城市,是南澳州的首府阿德莱德。在出国之前,我也从未听说过这个地方。相较于悉尼和墨尔本的繁华和灯红酒绿,这个小小的城市有着安静的气息,年轻而充满着朝气,似乎更利于静心学习。这个城市有着澳洲八大名校之一的阿德莱德大学,而我所在的学校,便是阿德莱德大学附属中学。
如果说真正的轻松容易,只有在语言班才是这样,每周大概也就那么25小时上课时间,分为英文,科学,社会课,也常常利用上课时间看电影,听故事,到街上做调查活动。当然,做了这些活动,都会被要求写相关的作业。不过总的来说,语言班基本上是没什么作业的,只要整天去听听课,和老师瞎侃就行了。
之后,我顺利的进入了高中,念十一年级,也就是高二。中介说这学校在大学校园里,享受的设施及待遇,比如图书馆实验室什么的,全都是大学的。我们觉得这样挺好,能提前感受大学的学习,适应国外的学习环境。似乎也能顺理成章地在将来进入阿德莱德大学,那也不错,毕竟是澳洲八大名校之一。
可是当我来到学校,完全觉得自己被骗了。我们学校的主楼之一,建在阿德莱德最繁华的步行街的商铺上面,就像写字楼一样,只有两层,很少的教室,没有校园。和普通的高中相比,实在是不能称其为一个高中。那个时侯的我们,开始很羡慕类似于阿德莱德高中之类的正规中学,有超大的足球场,有漂亮的制服。那个时候还听说别的学校有开始什么骑马射箭,做饭家政之类的有趣的课,而我们连体育课都有不起。
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选择应该是没有错的。我们学校和普通高中有个很大的区别,是专为想考大学的学生设立的学校。在澳大利亚,当地人对于学历并不像国内这样看重,大部分人都是只上完高中就开始工作了,有的也会上技校一类的。其实对于他们来说,技校反而是更加实用的。所以说,我们学校并没有开设那些有趣的技能课,而是全部针对考大学开设相关的课。比如说,物理,化学,数学,英文,经济,会计,哲学,心理,艺术,音乐,戏剧之类的。最大的好处,是我们学校十二年级的学制,是仿大学的,每周每门课开设lecture,也就是大课讲座,还有两节小课,单独进行辅导,而我们也有幸天天跑阿德莱德大学的各大讲堂听课,提前习惯了大学的学制。
在十一年级,我们需要选择六门课程,其中英文是必修,数学必修一门,文理不同科至少要有一门,我选择的是英文,高数,普数,物理,化学,设计。其实从11年级选课的这一刻开始,就已经决定了你的未来。数学和物理,都要学满两年。
还记得我第一天进高中上学,只在下午有两节课,物理和化学。或许是永生难忘的化学课吧,就像听天书一般,根本不知道在讲什么。那节课老师给每人发了一张纸,上面有十多道题目,让我们拿着纸互相问,看看对方是否知道答案,然后把对方的名字记下来。其实是一个熟悉同班同学的过程。还没等我看懂问题是什么,就懵懵懂懂地跟着大家站起来问。被人问道,都说不知道,然后对方会告诉我答案。那个时候,不仅连问题都看不懂,连人家告诉我的答案也不懂。carbon dioxide。直到回来回家查了,才知道,那道题是问,光合作用植物吸收的物质是什么?答案是二氧化碳。
本来是非常简单的东西,可是因为对专业词汇的不了解,就根本不知道是在讲什么。而且那个班只有我一个国际学生。
那天晚上,因为这一堂什么都没听懂的化学课,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而那个星期的第二节化学课,因为上节课根本没听懂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而被要求补起来。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不止一次,刚进入高二的那段时间,只能用焦头烂额来形容。接下来是更加困难的论文、演讲和考试……国外留学远比我想象的要艰辛。
也许国内的人会觉得写论文是很容易的事,随便找点资料就完了,但是对我们来说,抄袭是第一大罪。你如果有任何一句话是引用到别人的文章,就一定要注明取自XXX,任何不是自己研究得来的数据,都要注明是从哪来的。所以根本不可能抄袭。而且传说中,我们老师有一款查抄袭软件,我们交论文,很多时候都要交电子稿,那个软件能识别出你是否抄袭,只要你的论文里有20个连续及近似连续的词与网络中的文章或者科学杂志期刊中的一样,就判定为抄袭。所以写论文对我们来说痛苦至极,先要花好长时间阅读相关资料,写提纲决定自己要写的主线,整理归纳相关资料,在一点点组织起来变成自己的话。
做演讲也是很难的一关,不能照着自己的稿子念,只能看自己做的幻灯片和带有提示性字词的卡片。不仅要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连台风也是评分标准之一,眼神交流,肢体语言,与听众的互动之类的,做完演讲以后,老师和同学就会提问题让你回答。总之,对于我们这样英文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做演讲都是最难的,任你头天晚上熬夜把演讲稿背得烂熟,也会被评为呆板,死记硬背,没有声情并茂之类的。不过大部分老师还是比较理解我们的。
总之,写论文和做演讲,就是我们最大的难关,加上测验。不过测验对于我们这样已经习惯大考小考的人来说,还是要稍微简单一些的。不过这样的测验,和国内的还是有很大区别,其实应该说,是学科和学习方式的区别。
国外的学习,对于习惯于填鸭式教育的我们来说,想要学好,真的挺难的。当地的学生因为从小就受这样文化的熏陶,学习能力非常强。比如说数学,高二的时候开始学因式分解,高三的时候就能学到不逊于国内的微积分之类的知识,而且成绩丝毫不比我们中国人差。写论文,做项目,团队合作,演讲等等能力都比我们高很大一截,更不要提语言的组织能力了。而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挣扎向前。
如果说十一年级是让人基本适应澳洲的学习方式,那么升入十二年级的我们,开始真切的感受到高考的压力。澳洲的高考是省统考,每个州的题目都不同。从11月开始,整场高考持续二十多天,每个人根据自己所学的科目考五门,得出每一科的高考成绩。而每个学生,都会有在校成绩,是根据平常的测验和正式作业得出的,经过一定的换算,统一标准。高考成绩占百分之五十,在校成绩占百分之五十,得出来一个每门科目的分,满分20分。最低的那门科目折半,五科相加,得出一个总分(满分90分),然后整个南澳州统一所有学生的分数,由高到低给出你一个TER,比如说60分,那么你就是整个南澳州的前百分之四十,如果是99分,那么你就是全南澳的前百分之一。而这个分,就是大学的录取你的分。
其实在国外,高考的压力确实比国内小很多,是因为社会的关注度比较低,但是高考的难度却是非常大的。除了必须保证平时每一次的成绩,最后大考也是至关重要。临近考试的日子,图书馆都爆满。而中国学生已经因为闲散的教学模式悠闲惯了,似乎也根本没办法抓紧起来。就这样,我们在湖里糊涂的状态下,接受了高考的检验。
不过澳洲比较好的就是,即使如此,只要不是太差,混个一般大学的文凭也还是有希望的,大不了再念一年预科之类的,也能说得过去。
既然过了高考,那么也要稍微点评一下澳洲的大学。
澳洲与中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大学没有明确的排名,对于中国人来说,墨尔本大学和悉尼大学是最有名的,然而只是针对国内的人。在澳洲,真正公认的好学校,是八大名校联盟,被称为澳洲的常春藤联盟,也就是澳洲最顶尖的八所大学,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阿德莱德大学,莫纳什大学,昆士兰大学,西澳大学。这八所学校各有所长,不相上下。对于想要回国发展的人来说,墨尔本和悉尼大学是最佳选择,因为它们在国内的知名度最高。然而如果要留在澳洲发展,就应该根据自己想学的专业选择学校。其实澳洲公司招聘,看重的不是毕业院校,而是你的在校表现。
我们在高考之前,就开始申报志愿了。每个州每人都可以申请6个志愿,国际学生有一项特权,只要你的高考成绩到达它的录取线,那么你将收到所有的录取通知书,然后随便选择。
高考前夕,我报了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阿德莱德大学,麦考瑞大学的大约十七个专业。
等到考试结束的那一刻,尤其是考完化学时候,虽然我还有好几道题一下子想不起来,但是还是放下了笔,想,终于结束了,我这一辈子都不再碰化学了。
高考完以后,每个人都被回家的喜悦填满,开开心心回到家,开始悠闲的假期生活。不过转眼一个月的时光就过去了,圣诞节前夕,高考成绩公布了。
记得在快要公布成绩的那天晚上,有些紧张,早上一大早就醒过来上网了,紧张的要死。不过看到成绩,大大的舒了一口气。实在是出乎意料。根据我的平常成绩,如果发挥好的话,TER应该在95左右,而高考的时候自我感觉不怎么样,后来都想,只要不低于88就好了。结果最终成绩是98.4,也就是南澳的前1.6% 这个成绩,澳洲的所有大学,所有专业,都可以任选了。
在这之后,录取通知书陆续来了,所有的专业都录取了。包括墨尔本的经济,工程,环境,悉尼的建筑设计,麦考瑞的精算,新南威尔士的光电太阳能等等。最后,我选择了墨大的经济。
当我收到墨尔本大学的确认录取函之后,我在澳洲的高中学习也就尘埃落定了。
3
第一次在异国他乡失声痛哭
因为父亲是一名军人,所以从小接受的教育使我相比与同龄人更为独立和执着,虽然我不是那么聪明,但我可以足够自信的说,我足够努力,足够坚强。或许这是我能够考上二中,能够迅速适应留学生活的根源。
然而所有留学生的经历都是一部辛酸史,身在异国他乡,接触者文化背景各异的不同人,使用着非母语的第二语言交流,身边不再常有朋友的关怀,父母的帮助,一切与曾经习惯的生活大相径庭。
当然,更折磨人的是孤独。一个人去学校报到,一个人去医院看病,一个人在不堪忍受寄宿家庭提供的“黑暗料理”之后晚上偷偷溜出去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找吃的,一个人面对二房东的卷包会穿着仅剩的内裤在朋友家蹭吃蹭住,一个人面对考试Fail……
但我都挺过来了,生活不相信眼泪,更何况,我是军人的儿子。我只有足够坚强,才能赢得足够美好的未来。
但是那次我还是没忍住。大一那年,我用挣到的第一笔钱为外婆买了80岁的礼物——一把非常精致的羊角梳,打算假期回国送给外婆。在我和母亲视频聊天的时候,我提起这件事,没想到对面的母亲突然泪流满面,告诉我一个月前外婆去世的消息。我强忍着泪水安慰母亲,却在结束视频之后蒙着被子哭了整整一个晚上。
4
第一次在国外体味家的感觉
现在我已经完全适应了澳洲的生活,并且有移民澳洲的打算。我并不是不爱国,作为一名军人的儿子,我从小受到的爱国主义熏陶超乎常人。那我为何想移民?
我现在工作的月薪是3000澳元,换算成工作时间,我工作1小时可以买2斤新鲜牛肉,工作1天可以买一双Nike跑鞋,工作1周可以付清一个月的房租,工作10天可以买一台新的macbook……而这些对于一个国内的毕业生,都是天方夜谭。我们放大一些看,假设无论我在澳洲还是北京,都有100万存款,在澳洲买一辆特斯拉,对于我来说,花费了我存款的1/10,而在中国买特斯拉,则需要花费我存款的6/10。再说买房,在墨尔本,我要买一个市中心大2房的公寓,现在需要65万澳元,作为普通人,如果我一年存2万,抛出去各种经济因素,我要存32.5年,我可以仅凭借自己在有生之年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作为世界最宜居国家之一,澳大利亚有着干净的空气,迷人的海景,便捷的交通,多元的文化环境。唐人街有着我想吃的一切家乡菜,而且我可以用20澳币品尝世界各地美食……
相对于同水平的国内一线城市,这已足够轻松。我唯一疑惑的,就是如何融入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这绝非易事,尤其是前几年。我在墨大的一个中国学长说过,即使当工程师坐进高级写字楼,还是觉得永远融不入主流社会。国外留学就是这样,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留学生似乎永远站在被社会边缘化的位置,即使你足够优秀。
我所理解的“融入”前提要自身独立,不仅包括生活独立,更包括经济独立。而我的家庭并非那么富裕,父母不过是平凡的军人和平凡的教师。两年高中的学习与生活几乎花掉了他们半生的积蓄,升入大学,我决定不再拿家里一分钱。
留
学
益
网
留学益网, 国内首家一站式“0”中介费办理澳新留学+签证, 北京、悉尼、墨尔本设有办公室。澳新热门专业信息分享平台、申请咨询。010-58692206
留学益网顾问Ruth雷老师
QQ:1642129318
微信咨询@186127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