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對開尺寸的《華頁》改成四開尺寸,從大報變成了小報,而因應相關須要,部份版面在周末又保留了大報的尺寸,夾帶在小報內,形成「小報包大報」,在台北士林夜市有著名美食「大餅包小餅」,《華頁》「小報包大報」,也算是紐西蘭媒體業界獨特的有趣現象。
當蘇社長談及打算將《華頁》從大報變成小報時,我曾表示過擔憂,一般人都會更重視報紙的尺寸,因為傳統的報紙就是這麼大的,一旦瘦身變小,這一種尺寸的改變,或者會引起讀者與客戶的疑惑。
但是傳統報紙「小報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潮流,具有二百一十八年歷史的嚴肅大報《泰晤士報》就將其偉岸的「身材」縮小了一半,而發行一百五十年的紐西蘭英文《先驅報》也在近年改成小報尺寸了。
不少讀者反映,改版後的《華頁》更方便攜帶,閱讀與保存,而其封面採用的紙張不僅比較白,圖像更清晰鮮艷,油墨也很少脫落,同時也證明我多慮了。
至於改版後報紙的內容所包藏的訊息量,只會日增,不會縮減。作為本地第一份免費取用的中文報紙,《華頁》的初衷就是呈現本地色彩,提供更多更廣的訊息給華人讀者。除了每日不少於六則本地新聞,還有大量商家廣告,尤以密集的「小平」分類廣告最受關注,披露本地華人生活起居所須的全方位訊息,從家中下水道堵塞到坐月子請保姆,睇風水,合租房間,花園剪草,都能找到一個幫你解決問題的電話號碼。最近,細心的讀者還發現《華頁》把手機電子社交媒體《微信》也擺上了版面,朋友圈里熱議的話題不受限制,從皇后街無上裝大游行到一盤東北水餃,一杯拿鐵咖啡,識別花草,漫話人生。讀者看了這些,只覺隨意輕鬆,想深一層,我們跨越大半個地球移民來這里,難道不正是為了追尋這一分清逸閑適的生活享受嗎?
所以,讀者看到的《華頁》是一份軟性的報紙,一份有實用價值的生活指南。
人們常說文如其人,畫如其人,《華頁》亦然,的確「報如其人」,一如來自大馬的蘇社長,有很濃郁的海外華人文化特色,又受僑社傳統影響,重視中華文化傳承之餘,同時強調公平公開公正,突出本地化,關注主流社會。我總覺得這份報紙很像東南亞華僑開的老店,不講究門面裝璜,招牌亦不醒目,店中貨品或顯雜亂,卻包羅萬有,而且不賣假貨,有錯則改,篤實公道,有一種海外華人的懷舊味道。
「海外華人」之稱,「海外」二字很重要,更是一種定位,既然人在海外,即意味著選擇了在地生活方式,尊重與接受在地文化及價值觀,這樣做絲毫不影響對自身傳統文化的恪守堅持,反而更利於消弭不同文化的矛盾與衝突,令海外華人更加迅速融入主流,紮根於此,找到自己的生活目標。
一份海外華人的報紙,應該朝著這一方向「向前推」,而不是把這里的華人朝著原居地「往後拉」。希望《華頁》繼續「向前推」。
其實改版後的印報成本更加高,這就連帶出改版的真正原由,除了與時俱進,另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原因,那就是一些商家包括炸魚薯條店、超市、菜店、魚鋪、裝修公司不斷大批取去免費中文報紙作各種用途,而《華頁》又是惟一全星期天天出版的,遂成為被非讀者之人取去它用之首選,故在本市多處取報點長期損失大批報紙,後經明察暗訪終發現這一防不勝防的漏洞,因為小報的尺寸是不適合作其它用途的,所以《華頁》不得不改為四開小報,這可能也是在某些取報點只見到《華頁》有剩,而其他報紙一張不剩的真正原因。■
(長按圖片,可“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華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