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12月4日電(記者白田田熊湘怡 陳俊)從湖南長沙火車南站到黃花機場,中國首條中低速磁浮列車線路將於12月底試運行。這是中國首個具有自主產權的中低速磁浮軌道交通項目。
離長沙幾十公里的株洲市中車株機公司車間,磁浮列車在這裡生產組裝。作為中國軌道交通領域的領軍者,中車株機公司董事長周清和對於“創新”深有感觸,他認為“技術可以引進,而創新力卻需要自身著力去培育”。
在經濟學家看來,近期中國提出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供給側一個重要的要素正是“創新”,這是“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變的關鍵因子。
也是在中車株機公司,誕生了全球第一台超級電容儲能車。這種新型電車通過碳納米管進行物理儲能,可實現100萬次的快速充放電。
這一核心技術的研發過程,正是中國製造企業自主創新的體現。中車株機企業文化部部長韓軍介紹說,超級電容儲能車符合綠色智能的發展方向,但起初中國沒有超級電容技術,而美國將其列為戰略技術,引進的道路被堵死了。
在這種情況下,中車株機公司選擇引入清華大學團隊進行自主創新,最終成功研發出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容量超級電容。
有數據顯示,中國技術對外依存度高達50%以上,其中95%的高檔數控系統、80%的芯片、幾乎全部高檔液壓件、密封件和發動機都依靠進口。
業內人士表示,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經過了技術的引進、消化吸引和再創新過程。過去中國可以靠“買圖紙”“市場換技術”,現在後發趕超到了一定階段,核心技術只能依靠自主創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說,不是所有企業都必須掌握核心技術、生產核心零部件,但是如果中國沒有一家企業能夠做到掌握核心技術,那麼中國就永遠不是製造強國。
搶佔技術高地,是中國這樣的“製造大國”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今年上半年,國務院發佈的《中國製造2025》明確了“提高國家製造業創新能力”等9項戰略任務和重點,特別提出要實現長期制約製造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突破。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在11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創下2012年8月以來新低的背景下,高技術製造業逆勢擴張,保持較好的發展態勢。
全球一體化時代,中國製造企業除了自主研發,還在世界範圍內進行技術佈局。中聯重科副總裁孫昌軍說,中聯重科在海外進行產業投資,瞄準的是技術“制高點”。近年來,中聯重科相繼並購意大利、德國、荷蘭等國的企業和研究所,儲備了一批世界頂端的技術以及成熟的研發人員。
湖南省經信委副主任殷林波透露,未來五年湖南省將圍繞軌道交通、工程機械等優勢整機產品,通過實施技術改造、對接合作等,帶動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等環節提升與發展,完善重點產業基礎體系。
(長按圖片,可“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華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