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廉 译
华康移动医疗
你有手环吗?有!每天用各类可穿戴式健康类APP设备记录身体数据的健康人越来越多了。大量健康类APP的背后究竟是一种自我健康管理行为,还是一场时髦的运动?
促使"量化自我"这一现象流行的原因,一方面是技术的进步,无线互联网、无线传感器、智能终端等现代高科技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生命体征可以被测量;另一方面则离不开社交媒体的发达。回想一下,在你的社交媒体圈中,分享运动数据、运动照片、运动计划的人是否越来越多?可以说,正是分享、点赞等一系列网络社交行为不断给予"量化自我者"各种正向激励,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不断改进自我、追求健康这一过程成了一种时尚。
同时,我们也看到,大量沉迷于"量化自我"的人中也有些似乎患上了"过犹不及"的健康焦虑症。他们可能会因为数据图表表现出即将患上疾病的杂音征兆而焦虑不堪;也可能因为减肥APP的提示而一天数次站到体重秤上……,总有一些人会沉迷其中。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目前大量使用健康类APP测量自我数据的行为,其中时髦的成分的确要多过其对健康的促进。大量的移动医疗产品,与其叫"医疗产品",莫过于被称作"健康消费品"。
但是,情况会一直如此吗?
1991年,Geoffrey Moore提出了一个创新曲线理论。按照应用一项新技术的先后顺序,他把参与者分为"创新者"、"早期尝试者"、"早期大量使用者"、"晚期大量使用者"以及"拖后腿者"。如果用这个理论来分析,我们会发现,在很多新技术的应用曲线上,医学界整体上很难成为早期使用者。这与医学这个学科的文化有关。医学与生命相关,需要极严谨和审慎,"无害"、"安全"是医生接受的第一堂课的主旨。也正因此,移动健康可穿戴设备所摄取的数字至今还难以在真正的医疗领域进行大规模使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以后也不可以。
事实上,可穿戴式设备、健康APP以及"量化自我运动"的兴起给未来的个人健康管理甚至医疗服务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医疗将从专业权威的指导更多走向消费者的自主参与,从基于医疗工作者的经验判断走向基于大数据的准确预测。
一旦越来越多的专业数据可以让消费者在个人终端轻松获得,海量的数据搜集将不再是问题,基于大数据分析得出的对疾病的判断和预测,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当前的健康管理和医疗行为。而个体在健康管理和诊疗过程中,将不再是以往被动的接受者身份,他们将更具主动性,更有参与感,更有能力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今天的健康APP仍显稚嫩,但它或许预示着未来医疗的开端,预示着一个崭新的个人医疗时代将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