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还是不回国?看看前辈回国之后的感慨

2015年12月05日 阿德莱德生活圈



刘硕,念了六所大学,辍了三所;学了七种语言。


在离开中国之前,我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即使出国后也每年都回去一段时间,因此断然没有理由因为只是在别的国家呆了几年,回到中国就可以优越感十足地说自己“不适应”中国人的行为和处事方式。有些东西我可以不喜欢(但是很多东西其实走到哪都一个样),但完全没有不适应,不然我20多年真是白活了。

但是,我的教育和经历改变我的是看世界的角度,在离开中国前,我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也很少与人讨论,因此这种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说到不适应,应该也就是这方面让我有些不适应。

当我和来自各个国家的人讨论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说的是:中国怎么样,美国怎么样,德国怎么样,巴西怎么样,肯尼亚怎么样……这个世界是多元的。

当我和中国人,尤其是当我回国后和别人讨论同样的话题时,他们会说:“国内”怎么样,“国外”怎么样。这个世界被简单粗暴地划分成了两个地域,非一即二,非此即彼。

每次我回国,当别人跟我说“国外”如何如何时,我都会一下觉得无话可说,不知如何是好。我试图跟他们解释没有“国外”这个东西,但似乎这是很难改变的。

我觉得,倘若在一个人的眼里这世界只有两种形态,当他对自己所处的形态不满,就很容易美化另一种形态,剩下的只是愤怒。而当他能够意识到到这个世界的多元化,他可能就更容易感受到每个地方不同的精彩。



朱佳祺,业余极端音乐爱好者在程序的大海里漂。


没有秩序 金钱至上,强调获取利益和聚敛财富的结果而不问过程。这样的社会没有办法教育年轻人说要通过自己的双手或聪明才智来创造对社会及人类有益的财富,同时鼓励人用任何手段获取自己和自己集团的利益。是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


鼓吹虚伪的道德 重视表面的浮华。过去有人说过,当一个社会没有秩序的时候,不可能有道德的存在。这种虚伪不是被人诟病最多的所谓“上行下效”,而是一种从社会底层浮出来的污秽泡沫,其实是“好面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更是我国人民在面对问题时的一贯逃避。


没有集体荣誉感 没有人会去制止家人,亲戚朋友,街坊四邻的不道德行为。对行凶作恶置若罔闻。对整个民族和国家没有认同感。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明哲保身”思想根深蒂固。是很多时候一个家庭悲剧的开始和千万家庭生活越来越感不到幸福的原因之一。


人与人之间缺乏尊重 实在懒得说了。


Amos,我心之外,再无他



对我来说,其实办事方法什么的都没什么好不习惯的,反正入乡随俗在哪都一样。


但是对于文化的态度和生活习惯的选择上,却发现自己真的是与周围人有些格格不入,或者说在和朋友们消遣的时候心里却向往着另一种娱乐的方式。


『希望买东西的时候导购不要这么多废话』


购物体验是有许多因素组成的,但我这里只说一点,就是导购。


在全世界很多国家有过购物体验,最爱的体验就是进门时候亲切有活力的“欢迎光临!”;挑选商品时候刻意给你的距离感和私密性;以及真的有问题时及时、专业、有效的解决。


但是在国内,不管在哪里买东西,凑过来叽叽喳喳推销的店员经常让人很伤脑筋,没概念还乱讲我就不说了,为了提成推销特定产品也很常见,到时候再有点口臭、有些口音、势利眼、装作专家摆谱就很让人讨厌了。



『希望国内的有更好的艺术氛围』


我家在南方的一个小城镇里,虽然这是我家,也有很多过去的朋友、同学,但是他们喜欢去会所唱歌、搓麻将,晚上很晚了还吃夜宵和烧烤,当叫了我几次发现我不感兴趣后也就渐渐淡了往来。


我在纽约住了4年,经常买学生优惠票跑去看百老汇的音乐剧,偷溜进学校剧院看校乐队的交响音乐会,偶尔去看看舞蹈队的新舞彩排,去乡村小酒吧听听不知名新人的脱口秀,看蓝调演出、听爵士演奏,或者在MOMA闲逛一天研究研究梵高的《向日葵》。


当我回国之后,我发现这里竟然没有『艺术』存在的空间,在纽约艺术是像空气一样自然存在的生活必需品,每个人都会因为谈论艺术而变得愉快。这不是什么由奢入俭、由简入奢,当一个人的生活有了保障之后,自然会开始追求艺术。而少了艺术的调剂,人的心灵总归不是那么畅快。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周围虽然跑着名车,充斥着名牌,却还是会觉得缺了些什么,让他人觉得没有品位了。


『希望所有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而不必做各种奴』


还有是生活方式上,回国后我发现大家心中似乎都有一个非常模式化的生活方式存在:找稳定的工作、赚大钱、30岁前不结婚是大罪、必须生孩子、有钱了移民等。并且特别喜欢干涉别人在此之外的生活选择,尊重似乎是一句空谈,聊天的时候也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不断单方面突破话题深度。


所以其实再回国后,交到有共同话题的朋友也挺难的。


Alex Chen,keep it real


关于前面几位的答案随便谈谈


讨论问题最不需要的就是judgemental的思维定势。更不要把这种所谓思维定势盲目地apply到一整个群体上(i.e. 「小留学生」们)。这种绝对化的思维定势没有任何正确的可能性,因为你总能找出反例。过度使用这种思维定势也会让你的答案失去严谨性,变成类似吵架的情绪宣泄。请把所谓优越感,装逼之类的垃圾扔到人人微博上去。


“回国不适应”和你在国外呆了多久没有必然关系,和你有没有过一些社会经历也没有必然关系。


不适应是一种很自然的,在身处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环境变化之后,因为以前习以为常的很多东西都不再适用而产生的感觉。可以指各个方面,小到生活习惯(过马路),大到体制规则。你不需要去和什么「lawyer, landlord」之类的人打交道去对国内车不让人的习惯感到不适。


一个人可以在国外上三年高中中文都大幅退化,也可以以成年移民的身份过去15年都保持着中国的生活方式。我拿身边的朋友举例,一男生在国外上了四年高中,完全美国化,英文口语和外国人没什么区别,但回国后中文表达都不利索了(语言不适),且不习惯国内男女恋爱的模式(社交不适),更没法理解为什么信用卡被盗刷银行居然不负责(金融系统不适)。他可是初中之前都在中国长大的。当然,也有朋友四年下来坚持读着中文读物,用中文交谈思维清晰流利。我还见过移民美国十五年的大叔,英文不能流利地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社交圈也完全都是大陆来的讲中文的移民。即便身在国外,生活习惯和国内并无二致。综上,请不要再用你「必须呆了多少多少年才有资格评论」之类的nonsense来judge别人。


要想服众拿出有力的论点论据,别举着资历就想威慑读者。每个人经历都不同,「在国外呆了'xxx'年」是最误导人的概念之一,价值如同鸡肋。

***我个人对于整套 「你们不应该有这样感受因为___」这样的逻辑居然存在表示震惊。


一些同学逻辑严重错误。


且不说其「学生无真实社会经历」的论点是否正确,请问 「体会到真实社会的残酷」 和 「有没有资格抱怨因环境改变而造成的不适应」有什么联系?问题是 「作为「海归」,回国的最不适应的有哪些方面?」,不是 「作为海归,有没有资格说国外比国内好?」。我抱怨一下厕纸都扔到纸篓里有碍观瞻也需要去和「lawyer, mechanic, doctor」 争论一下才可以吗?


哪怕是「学生无真实社会经历」 也不正确。拿本科生来说,外面租个房子,水管坏了叫水管工来修是再正常不过的经历了(当然,我们都知道很贵,所以尽量自己搞定),开车超速找律师上法庭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看病或者手术找医生更不用说。



Jake,上市企业总经理


说说以前。


刚去的时候,公车坐了反方向。刚好司机下班,他拉着我走了N久,临走还送我两张地图。


大一的时候,prof请来省长交流;我一个台湾朋友直接睡着打呼,口水横流。省长很无奈,笑笑而已。


大二的时候,新任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到学校presentation, 各种尖锐的问题,各种不留情面;大使也只是见招拆招,诚恳作答。


大三的时候,学校要涨学费37.5%。十几个老外抬一大棺材在学校里面转了3天,意为教育将死。我有个朋友找来电视台,报纸;站到桌子上面用一口山东英文振臂高呼,人称壮士。结局是学校让步,一分不涨。


本ID回国4年。 属于适应得很好的那种,再直白一点,既得利益者。


所以,对我来说,不是不适应,而是不认同。


不认同人和人之间满是敌意,用最坏的心思去揣度别人而往往发现自己是对的。

不认同没有规则没有底线,为了一点小目的,无所不用其极。

不认同 网络充斥着垃圾信息,即使是百度百科,也满是软广告。所有的信息都是假大空,都是耸人听闻,都是标题党。

不认同有那么多人口喊着抗议,却在看到权力微微露出一丝笑脸后跪舔。

不让同我即使到了西藏,我都不能说:“西藏,最美的是人”。


留学的价值,第一就是学会普世价值;何为普世价值,放之四海而皆准。

例如公平,平等,正义。

没有任何国情,任何借口可以改变。


而如果还有人口喊着:“以为出去几年就假装不适应了,装什么呢?”。

我只能说,世间自有蠢货,请勿对牛弹琴。



匿名用户


夜生活太单调nightclubs太分散,也没有正规豪华的casino. 去酒吧喝酒总感觉不自在。还没见过脱衣舞俱乐部. Whore(ps:wHore是别人的经历)们太不敬业,她门觉得花钱好像就是解决生理需求,但也还算professional 吧 他们很满意


IP。上网大部分时间用代理. 这个是不是很统一.


总被叫海龟。不知道为什么 被他们叫的很不舒服 可能由于跟这些国内精英比peer pressure了


不讲信用,没时间观念。 哎


赞美一个人是件很麻烦的事儿


太浮夸 吹牛其实挺好玩,不知道为什么 感觉他们吹的NB大闪电,糙B无线电了已经


不尊重自己。 说下服务业 无论是公共 金融 还是餐饮 不能太汉奸 确实有点烂。我没法认可一个不尊重自己工作的人,要命的是他们基本上都这么干。刚开始在国外给tips很不习惯,后来觉得服务的这么好 不给tip都觉得不好意思,在国内你要真给小费估计跟你急 拿前几天吃饭说吧 在雍和宫附近喝粥点了份锅贴 这男服务员慢跑一只手端着锅贴往桌子上一放就跑了 锅贴洒了一半在桌子上 还是一位漂亮lady座前,我一位朋友问他就这么走了 说时急那时快 这waiter瞬间消失,最后还得考虑不能小题大作,自己夹到盘子里 和朋友一起开开心心吃个饭总是被这小事铭刻一下,好歹也是个装潢不错的粥店,what's the F?


在国外跟名人富豪或者官员或者校长院长交流都可以很轻松。在国内感觉跟个公司小领导交流倍感压力。总感觉有某种淫威存在


国外周末聚会多,再不济可以去华人教会吧。回来以后实在找不到乐趣周末基本宅家


个人最不适应基本这些,工作中的不适应这个不是没有但是不能有,在国外也工作过半年多,国内劳动法感觉象摆设,人性化极度缺失,人力资源感觉象做会计的,人才储备能力差,中途引进比较多。每个人都在强调团队协作 每个人都在讲工作效率,试问一公司小领导们走走来来的,怎么建立一好团队怎么提高工作效率, 擦 最后扯远了 懒得删


说一下整体环境感受,咱还处在一个强权社会 感觉法制社会遥遥无期。很没有安全感 感觉什么都没保障一样


回国还是很爽的 跟家人呆在一起 天天能吃到正宗的中国饭菜。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 在国外能适应回国了也不成问题。不强求和谐社会 多来点普世情怀也很好,海归经历应该让大家用比较的方法在根源上为自己答疑解惑适应更多different situations,相信大部分人可以明白适应能力不是忍气吞声不是中庸之道也不是爱杂地杂地,哎,爱咋地咋地吧。还记得那些年我们向外国人explain,defend,praise 过的The Country, The Culture, The People 么 有时候是不是会美化一下我们的motherland过往种种现在回忆起来是不是觉得当时有点不理性,有时候我们也会告诉老外it's already changed, or it's changing

回国以后会抱怨很多 嗨 be patient, it's changing. Even not, please be patient


Hey, what's the H ? 你的态度呢?


推广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