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薪父母把家底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出国留学不是为了“面子工程”,也不是跟风出去玩,混混,更不是“锦上添花”的镀金,父母直截了当告诉孩子出国留学是为了改变未来人生命运,这样一来,目标变得明确,动力也很直接。
工薪家庭如果没有聘用保姆之类的,更能从小训练孩子自立。生活上自理,继而训练学习上自律,独立完成作业和有节制上网。
“低龄留学生”大都不喜欢吃苦,但出国留学避免不了吃苦,这包括攻克语言的“学习之苦”,末能融入的“交友之苦”,未能适应“想家与孤独之苦”。工薪家庭的父母会从自己的经历里与孩子分享如何吃苦是福的。
工薪家庭的父母更乐于花时间同海外孩子沟通,更用心倾听孩子,认同孩子的感受,这些都不是用金钱可以换来的亲子关系,有了父母的支持理解帮助,孩子自然表现出色。
据一家机构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出国读高中和本科的学生已经占到了40%,而在12年,仅仅是两年前,还只有不到1/4;这两年到香港考SAT的孩子不仅在数量上翻了一番,年龄上还有低龄化的趋势;而地域也已经从沿海或相对发达的地区延伸到了内地,遍布全国……送孩子出国留学,不再是高收入阶层的专利,不再是一个奢侈品。现在工薪阶层,尤其是新一代,也都争相把孩子送出国去读书,留学工薪阶层化、低龄化已然成为未来的一个趋势。
故事一:父亲的士司机、母亲公司会计,女儿May来自广州一外语中学,一直想到国外读书,是图书馆英语之角常客。
父母租住公房,把买房的钱用作女儿出国读高中大学6年的费用。他们一家提前两年就做足了准备,未雨绸缪。父母俩人和孩子一起去听了各类讲座,上加拿大网站了解了各种学校的情况和周围的生活环境。自从来加拿大读11年级起,May每天都会通过视频与父母介绍自己的学习情况,沟通非常充分和及时。可能May的父亲母亲英语不好,但是透过与孩子的沟通,基本上就能够知道她第一年要做什么,第二年要做什么,尤其第12年级,对于May要报考的大学志愿,她的父母也非常清楚。后来May进了提供奖学金的多伦多大学政治系,还多修了一个经济学专业,为今后就业多做了一手准备。
故事二:父亲超市工作、母亲售货员,儿子Andy,香港,父母不希望孩子将来也是从事体力劳动,连积蓄加借钱送孩子来加拿大读高中。
Andy的爸爸在年轻的时候来过加拿大,但却没能找到好的职业,只能在超市里做一些体力劳动。回到香港之后,Andy的爸爸一直觉得孩子应该来加拿大接受好的教育,于是他们就把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送孩子到加拿大这边读高中。Andy非常懂事,他知道每一分钱都是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为了省钱,他来加拿大三年都没回香港一次。Andy的爸爸因为在超市工作,常常会告诉Andy一些省钱绝招。比如说,超过8点去超市买东西经常会很便宜、在收到的单张中找到特价的东西等等。同时Andy的妈妈也会时不时教他些烹饪的手艺,不时地改善生活。
担保金解读:
担保金用于签证申请,在办理签证时会要求客户出具与上学期间所需费用相当的担保金,其实也就是对家庭经济实力的一个考察。一般要求在银行存半年以上,所以有出国留学需求的家长至少须提前半年将钱存入相关银行里面,以免在办理签证过程中因担保金问题而遇挫。
14万-40万的差距如此之大,其实是把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放在一起的原因。国内学生出去,尤其是工薪阶层的孩子,大多选择的就是公立学校。为什么他们喜欢跑到加拿大呢?原因在于只有加拿大,澳洲这两个地方才会把公立系统向留学生开放。美国英国这些只能去私立学校,所以也有很多学生开玩笑说,想读便宜又能享受北美教育,那就去加拿大、澳洲。
举加拿大最大的教育局——多伦多教育局一年高中留学生费用为例,公立高中2014年1.2万加元,但2015年涨价至1.4万加元。寄宿家庭费用约8000加元一学年,监护人服务费2000加元一学年,个人其他生活费用大概是每月200加元,所有费用加起来一学年的费用约2.4万多加币,折合成人民币约14万左右。比较大的一笔花销还在于生活费用。一般中学生的生活费用,吃不用管,学费不用管,手机通讯费用可以不选择套餐,大概花费也就在三四十块钱左右(学校,图书馆,很多地方都有wifi),剩下可能就是买一些零食及其他生活用品了,一个月200加元足够了。
寄宿家庭的选择确确实实是一个会让家长们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地方。它还不像寄宿学校,由于孩子年龄段相同,有老师,生活阿姨照顾。住在人家家庭里面,能不能融合好,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
观点:给足孩子适应期
美国哈佛有个教授研究,从一般家庭到学校食堂,胃起码要3、4个月才能适应。所以,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如果能在三个月到半年之间有个过渡可能会好一点。
父母有时候有误区,觉得“我们一定要选白人的,讲英语的”,这些都是美好的愿望,但是不要忘记,做出这样选择的前提是:除非你的孩子很喜欢西餐,而且已经习惯了跟不同文化的人打交道,否则他说不定会适应不了。最近有个从河北来的朋友说其实他去到儿子那里看他吃的东西,觉得儿子不喜欢吃,也吃不好。其实是寄宿家庭的人很环保,健康,每天吃素菜,但是孩子会说“他们好像把我当兔子喂,每天给我吃红萝卜”,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最好的方法是,在孩子刚去的半年,找一个跟亚洲习惯适应的寄宿家庭。第一,孩子英语不是很强,如果不熟悉亚洲文化,不会中文,你跟人家寄宿家庭所有的谈资也就是饭桌上这几句话而已;第二,饮食方面不习惯,很容易想家,很多现在出去的留学生都是城市长大的,不像农村的孩子能吃苦,以前可以跟父母发泄,现在父母看不见了,委屈自然就多。所以找一个对于亚洲文化熟悉的,甚至中国人都没有关系,让孩子吃得好,民以食为天,肚子舒服了,其他的都好办了。而且在国外又不像在中国满街大排挡,你让孩子每天到外面吃是不可能的事情。
1.出国留学是父母的决定还是孩子主动提出的
首先留学是孩子主动提出的还是父母的一厢情愿这个是重点。因为一切为了孩子,孩子就是一切,所以我们会帮孩子张罗很多东西,尤其是在出国花大钱的时候,但假如孩子没有主动提出,父母代替他们所做的决定往往没有主动性,等孩子出了国,碰到了困难,就会埋怨父母说“其实不是我想出来的,是你们逼我出来的”。
2.真的想出去
现在的孩子都自认为天不怕地不怕,他们以为自己很了解国外,以为一只手机就能搞定一切,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真的想出去,就要提前一年半到两年准备,因为出国不是开玩笑的从乡下进城里,而是短暂的“移民”。
3.孩子有没有自学的能力
因为你孩子出去是读书的,如果学习能力不行,生活能力再强都没有用,而有无这种学习的能力,孩子的父母是最清楚的。比如他在家里面是否会主动拿起一些东西去学呢?在玩游戏的时候会不会有学习的意识呢等等。
4.四有没有自理能力的经历
建议把他们放到国内的寄宿学校里面去生活学习。因为在寄宿学校里时间上统一管理,玩耍、洗漱、做作业的时间都是统一的。暑假则会选择把他们放到乡下,跟家里分开一段时间,这也是情节上的一个处理。
5.价值观(乐观进取的态度)
最后一点就是乐观进取的态度,工薪阶层的孩子们相对来说不会摆那么多架子,会很主动地跟一些人交朋友,因为留学生们很容易受到一些挫折,所以乐观进取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感悟
对于故事一的感悟:有钱可以任性,没钱可以规划。我有一位富豪朋友周末全家去宾馆吃饭,正遇上出国留学展,进去一看,问女儿想不想出去读中学,女儿点头,朋友头脑一发热,帮孩子报名。但因为是一时冲动,女儿在私立寄宿学校呆了一年,最后还是呆不下去回家了。
May的父母除了有规划外,当孩子出去后他们一直以自己在各自岗位上的工作去激励女儿。爸爸会分享同乘客那听来的故事,尤其遇上堵车时他主动安慰乘客,他用这个方法告诉女儿,人的一生如同乘搭一辆计程车,目的地要明确,顺畅时可以哼哼小调,遇上逆境同人聊聊,这样才是积极的态度。
对于故事二的感悟: Andy父母学识不多但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们会把从生活中领悟的道理同孩子分享。他妈妈说过一句话,我做工很辛苦但比起你读书算不了什么,读书是苦,不过吃苦有福。他们认同孩子读书辛苦,加以鼓励。现时不少孩子出来读书误以为轻松好玩,缺乏吃苦精神,一遇到困难就逃避。
我见过一个家庭环境不差的孩子,他一到寄宿家庭就投诉,房间小床太硬没有大浴缸,洗澡还规定不超过15分钟。换了另一个家庭,饭菜又不对胃口,又换一家。本来读二年高中要拖延四年。他父母只知道顺从孩子,老怕照顾不周。
观察
工薪父母把家底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出国留学不是为了“面子工程”,也不是跟风出去玩,混混,更不是“锦上添花”的镀金,父母直截了当告诉孩子出国留学是为了改变未来人生命运,这样一来,目标变得明确,动力也很直接。
工薪家庭如果没有聘用保姆之类的,更能从小训练孩子自立。生活上自理,继而训练学习上自律,独立完成作业和有节制上网。
“低龄留学生”普通都缺乏自立自理自制能力,工薪家庭的父母会比富裕家庭更重视在这些方面的训练。“低龄留学生”大都不喜欢吃苦,但出国留学避免不了吃苦,这包括攻克语言的“学习之苦”,末能融入的“交友之苦”,未能适应“想家与孤独之苦”。工薪家庭的父母会从自己的经历里与孩子分享如何吃苦是福的。
最后一点,我发现工薪家庭的父母更乐于花时间同海外孩子沟通,更用心倾听孩子,认同孩子的感受,这些都不是用金钱可以换来的亲子关系,有了父母的支持理解帮助,孩子自然表现出色。
您或您身边的朋友想留学多伦多吗?
1、请点右上角:选择【发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2、请关注我们:点右上角-》通讯录-》查找订阅号-》搜“走进加拿大”
3、咨询加拿大留学信息,请联系“加拿大博盛国际交流顾问公司”
加拿大咨询电话:001-416-4568632
中国咨询电话020-83652729;1390220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