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在中国已经渗透到普通中产阶层的生活中,年收入三四十万的家庭,也会拿出一百多万的资本送孩子出去读书。“四年留学,怎么去怎么回来,一事无成,挥霍了父母一生的积蓄。”这样的事例已经屡见不鲜。
那么,留学还值不值?
当然值。但要看怎么留学。
翻翻国内关于海归的报道就知道:多少海归回来晃荡几年也没工作,或仅有个非常低薪的工作。《经济学人》几年前就报道,外企中高层人才奇缺,经常因为招不到人而无法发展。中国这样的人很少,好不容易找一个,人家奇货可居,没两天就跳槽了。这些现实,和海归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说到底,不是没有机会,还是出去四五年没有学到本事回来。
为什么四五年在外面居然学不到本事?
因为出去的时候准备不足。学业平平之辈,到异国他乡用似懂非懂的语言和美国学生竞争,怎么可能赢?
语言还在其次。一些学生,托福分数过了100左右,SAT分数也过了2000,并且进了排名三四十之间的“名校”,但他们写读书报告,要么根本写不出来,要么满篇抄袭而不自知。他们临上飞机才知道:美国大学的许多课程,并不是刷题,期末要交读书报告或学期论文,规范很严格。而自己还没有写过一篇像样的小文。这样出去怎么适应?
中小学教育和美国的大学教育之间在语言、文化、学业等诸方面巨大的鸿沟。这往往一年时间还不够。即使是那些很优秀的学生,至少一年的准备也是非常必要的。
留美就像是一场长跑比赛
如果站在起跑线上时连自己是跑1500米、5000米、还是马拉松都不清楚,上来就跟着别人的节奏瞎跑,不失败才怪。中国的学生和家长们,过分盯着大学排名,在托福、SAT等考试上死拼,把时间和精力全部穷尽,却很少想自己上大学后的平均成绩、也不肯拿出时间和精力为之进行准备。这就好像一名万米运动员,把所有的精力都在前五圈上消耗掉。后面二十圈怎么办?他们的回答是:跑完前五圈再说。你见过这样的运动员吗?
国内高中是储备体力
急功近利的战术会造成诸多恶果。其中之一,就是在托福、SAT上创造了比自己实际水平高许多的分数,最终还真可能上了比自己实际水平高一截的大学。达到这一目的的人,都觉得自己捡了个便宜。但问题是,大学层级越高,要求越严。如果你入学前所有精力都花在考试上,就更不可能进行大学的学业准备。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和家长根本不知道如何准备。这样,上的大学越好就可能越失败。即使不被劝退,拿一串C回来,也根本难以上像样的研究院。
可见,留学前的规划非常重要。这里的核心问题,首先是知道留学的教育终点在哪里,知道参加的比赛是1500米,还是万米,如何平均分配体力。托福、SAT等考试成绩虽然很重要,但不要把所有精力都花在这些上面。美国名校都很看重学生的综合实力,学生的领导能力、个性特长、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所以,中国学生应该在高中阶段多参加课外活动,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才不至于到了美国大学之后,在不熟悉的环境中,由于“能力的缺失”导致自己高度不适应。
由于中美在社会经济制度和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巨大鸿沟,造成了留美的高度盲目性。在这种盲目的冲动中,很少人能够看得远一点。你跑最初一千米时,要考虑后面九千米的体力分配,这样在万米比赛中才可能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