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国内朋友圈被“疫苗之殇”刷屏了,原本淡定的麻麻圈更是被炸开了锅,骂的骂,怕的怕,尤其是最近才为宝宝注射了疫苗的麻麻更是一度恐慌,恨不得从此不再与疫苗有任何瓜葛,有的麻麻甚至开始以“从来不给孩子打疫苗”为傲。
然而,本次山东的“疫苗之殇”事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某些媒体“趁火打劫、煽动谣言”,为了吸引点击,将事件无限延伸,越扩越大,导致麻麻们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
疫苗到底打还是不打?
真的有报道的这么可怕吗?
“疫苗之殇”后我们还应该继续相信疫苗吗?
美国科学会认为:接种疫苗是最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可以预防疾病、残疾和死亡。不夸张地说,疫苗是让世界变美好的伟大发明,多少疾病的发病率都因为疫苗的出现显著降低,疫苗救了多少孩子的命。多少官方媒体、科普达人、社区健康工作人员费尽口舌,用多少年的科普、宣导,才让“打疫苗防病”这件事情成为共识。
那么各大媒体层出不穷报道的疫苗事件,是不是人人都会遇到呢?有这样的案列,我们是不是就不打疫苗呢?再回到事情的本质:任何药物、疫苗、治疗行为都存在副作用(欧美国家也不列外)。“打疫苗可能会致残”就跟“上街可能被车撞死”一样,存在,但是概率很小很小。简言之,一切脱离了概率谈风险的行为都是危言耸听。人说吃饭可能会被噎死,喝水有可能被呛死,我们是不是就不吃饭不喝水了呢?
国外是不是就没有类似的疫苗事件发生呢?1974年,英国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发表了一份关于伦敦患儿的报告称,在接种百日咳疫苗后发生36例神经系统反应,媒体的持续报道导致疫苗接种工作中断,公众丧失信心,大量家长放弃为孩子接种疫苗,英国政府花了三四年的时间,做了极大的工作,才渐渐挽回公众的信心。
然而,针对疫苗中可能出现损害的情况,英国政府于1979年出台了《疫苗损害补偿法》,由国家补偿受损害的家庭,并且赔偿逐年提高,金额从最开始的1万英镑,一步步提高到12万英镑。
面对疫苗事件,我们一方面要呼吁政府加强管制,像欧美国家一样尽快完善应对疫苗副作用的补偿机制,另一方面更应该理性看待疫苗:不要因为一些小小的概率事件就让人们对疫苗都失去信心,退回到不打疫苗的时代,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看英国政府是如何监管疫苗的?
再回过头看看本次“疫苗之殇”事件:当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还记忆犹新,现在又掀起疫苗事件,民众对政府的信心从何而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疫苗的国家,疫苗管理制度竟然如此薄弱,成为了最不让人放心使用疫苗的国家,令人心寒。
英国政府于1948年实施 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 医疗体系,不断完善,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此方面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全国所有疫苗由卫生部和药监局实施非常严格的监管,由NHS,即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来执行。
从生产企业的审批到上市前的检测到存储及运输的安全性,层层把关。如在英国药品行业协会登记的成员有64家,而其中仅7家获得了英国卫生部的疫苗生厂商资质;英国要求包括疫苗在内的生物产品,每一批次在上市前都要进行质量和有效性检测,只有通过该检测才能获批入市;而在疫苗的运输环节,英国卫生部制订了长达17页的储存运输手册,就每个细节做出非常细致的规定。
作为一个妈妈应该如何看待疫苗事件?
这又让我想起前不久看的日本著名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低智商社会》一书,本书是他关于近年来日本社会发生的种种智商衰退现象的见解,正如书中所说:当下的电视等媒体正在把人们引向“低智商社会”的深渊。
日本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诸多低智商现象,诸如:蒙混百姓的不作为官僚越来越多;只做纸面文章应付大众的各大媒体;“偏差式教育”下的孩子们的智商倒退;只知网上搜索而不去思考的年轻人……基本不会思考的日本人,真的能在21世纪继续很好生存下去吗?而这些,是不是当下中国面临的现状呢?
人们过于被动地不加思考地接受媒体传达的一切信息,尤其是当下自媒体兴起之后,每天都被各种谣言轰炸,大家已经失去基本的判断力,也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被朋友圈今天一个“草莓瘟”,明天一个“假奶粉”,后天一个“××药物会致命”的谣言吓得要死要活。
结语:
做为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发声,媒体人在追热点吸引粉丝的时候,可以在标题、行文上不断创新,但应该心存敬畏,注重事实,保留基本的底线,这是最起码的社会道德和良知。
做为读者:保持理性,找回最基本的判断力和思考力!
因此:应该理性地看待疫苗事件,因为一些小小的概率事件就让人们对疫苗失去信心,退回到不打疫苗的时代,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文章转自英国邦利的好伙伴——葫芦娃 (微信号huluwa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