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绿地中心 | 绿地与建筑商分道扬镳 7亿澳元项目就此搁浅
曾记否在五月底与建筑商分道扬镳的悉尼绿地中心?自从绿地与澳洲当地开发商友谊的小船“翻船”后,绿地悉尼中心的建设几乎停滞不前。如此地标性的大项目,其后的建设到底有哪家建筑商来接盘呢?
近日,消息人士称,绿地集团方面很有可能在澳洲成立一家建筑公司,来完成悉尼绿地中心的建设。
目前该建筑公司尚未进入澳大利亚市场,但已经开始着手通过收购澳洲其他建筑企业来迅速扩大规模。
消息人士透露,绿地方面已经和悉尼的几家建筑分包商进行了初步讨论,来评估将绿地在澳的建筑公司如果分包给其他建筑商是否会更划算。
绿地集团的总部设在上海,主要涉及房地产、冶金等行业。在澳洲,绿地也成立了澳洲绿地公司,该公司负责对这栋高达81层的绿地中心进行运营。
悉尼绿地中心位于悉尼CBD的核心位置,设计建造478套公寓。2013年,Brookfield资产管理公司以1亿澳元向绿地售出该地盘。不过,在今年五月,因为商业分歧,绿地与澳洲当地建筑商Brookfield Multiplex最终撕毁合约,分道扬镳。
该项目计划于2018年完成,不过从2013年拿地至今,这速度,实在不敢恭维。再看看绿地集团在其他地方的摩天大楼,其进度也半斤八两。
位于韩国济州岛绿地中心同样在2013年拿下土地,而紧跟其后的是,当地政府以“破坏济州岛自然景观”为由叫停,去年,绿地降低设计高度,重启项目。
近日,南方周末一篇名为《绿地窘境: 23座摩天大楼难产》的报道直指各地绿地中心的要害。
258米乌鲁木齐绿地中心,301米长春绿地中心,301米银川绿地中心,358米苏州绿地中心,468米成都绿地中心,518米大连绿地中心……摩天大楼,是一个城市最显眼的地标,然而有些摩天大楼,暂时只能在规划中找到。
在过去几年里,“摩天大楼专业户”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地”)向世界各地承诺兴建至少有50座摩天大楼(超150米),但据南方周末记者统计,将近一半仍处于未建、缓建的状态中,它们大多在2013年左右拿地;另外一半要么是完工和接近完工的项目,大多较早拿地,要么是近一两年才有计划。
通过捆绑地方政府争相追逐的摩天大楼,从而获得其他土地收益的策略,曾为绿地开疆拓土立下过汗马功劳。可随着这一轮楼市去库存、去产能周期的到来,过去整体赚钱的项目正在变得不那么赚钱。
耗资巨大又难以盈利的摩天大楼,建还是不建?成了一个纠结的问题。
随着近日绿地年报的公布,以“世界500强企业”作为标识的绿地,被国内外评级机构齐齐下调评级。其中,国际评级机构惠誉下调了绿地的长期外国与本国货币发行人违约评级:从“BBB-”调降至垃圾级别的“BB+”。
考虑到2016年一季度的现金流情况,国内评级机构联合信用认为,绿地旗下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子公司——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地集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已无法满足业务规模扩大和投资活动增多的需求,融资压力较大。截至一季度,绿地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已高达89.2%,高于行业均值74.82%。
正是在需要大幅举债扩张的当下,绿地选择放缓建设不那么好卖的房地产项目。年报显示,2015年,绿地新开工建设项目面积较2014年减少42.49%,主要就是为了控制开发速度,缓解融资压力。
首当其冲被放缓的正是其摩天大楼等商业项目。建设摩天大楼成本高、投资周期长,本身很难盈利。而摩天大楼背后的真实商业逻辑在于,通过政府配比的其他土地来获得较大收益。
中信地产一位参与前期拿地工作的内部人士曾向南方周末记者直言:“就像中国的大多数五星级酒店都不赚钱一样,开发商都是为了周边配套的写字楼或者公寓,摩天大楼修建者的目的,不在摩天大楼本身。”
今年3月,绿地董事长张玉良在接受《界面》专访时坦言,绿地以前商业地产比重比较高,占了50%。受经济形势影响和互联网的冲击,商业市场需求增长放缓,甚至都萎缩了,绿地已经调整到以住宅为主。
“意思就是把赚钱的东西先干了,最后再建不赚钱的摩天大楼。”一位长三角知名的地产营销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道出其中的门道,比如凭借摩天大楼捆绑拿到住宅用地,整体地价一定比别人便宜,摩天大楼的成本已经被摊在了地价里,“只要不盖就是赚钱的。”
(以上内容来源于 www.afr.com 和 www.infzm.com)